杜 娜
(遼寧省檢驗檢測認證中心 110036)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工業的迅速發展,環境問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它不僅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更是今后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歷史上,環境被當作人類活動產生的所有固體廢棄物(以下簡稱固廢)的接收器,當環境容量小于固廢的產生量時,便造成了環境污染,如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體、污染大氣、影響環境衛生、危害人類健康、破壞生態系統等。從其他國家和我國的環境問題的歷史沿革來看,要改善環境,固廢的管理必須從產生、收集運輸、綜合利用、處理、貯存、處置等各環節實行全過程管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布倫特蘭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WCED,1987)中,可持續發展被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需要其需要的能力發展”。環境管理體系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為保護全球環境,促進世界經濟持續發展而制定的一系列環境管理標準。
2020 年4 月29 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再次將固體廢物污染控制的原則改為“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描述更加科學。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方法一般包括改革生產工藝,發展物質循環利用工藝,進行綜合利用以及無害化處理與處置等等。本文結合我國多數地區對固廢的無害化處置所采用的填埋、焚燒技術為例,以環境管理體系中環境因素識別及基本控制等標準要素進行簡要總結。
1.1 固體廢物
固體廢物是指在生產、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喪失原有利用價值或者雖未喪失利用價值但被拋棄或者放棄的固態、半固態和置于容器中的氣態的物品、物質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納入固體廢物管理的物品、物質。經無害化加工處理,并且符合強制性國家產品質量標準,不會危害公眾健康和生態安全,或者根據固體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程序認定為不屬于固體廢物的除外。固體廢物可分為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等。
1.2 無害化處置
無害化處置是指有害固廢通過焚燒、熱解、氧化-還原、填埋等方式,改變廢物中有害物質的性質,可使轉化為無害物質或有害物質含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
1.4 填埋
不是單純的堆、填、埋,而是一種綜合性土工處理。
1.5 焚燒
焚燒指焚化燃燒廢物使之分解,是處理某些非回收性廢物選擇的一種有效方法,并實現三化原則。
1.6 環境管理體系
環境管理體系是管理體系一部分,用來管理環境因素、履行合規義務,并應對風險和機遇。
2.1 填埋工藝流程圖及環境因素識別
2.1.1 填埋處理工藝流程如圖1
2.1.2 填埋處理工程中的環境因素識別
土地填埋處置需要選址、設計、場地防護處理、制定各種制度及操作文件、封場、定期維護和監測等全過程。
按照填埋工藝流程圖,環境因素來源主要從以下過程進行識別:
(1)固廢分類收集過程:由于廢物來源、性質等因素較為復雜,使固廢的相容性不符、使用的包裝容器不當,而引起廢物化學反應,造成火災、爆炸及廢物的泄漏。
(2)運輸轉移過程:裝運不當或發生意外交通事故會引發廢棄物的泄漏。須制定必要的應急準備和響應預案,并實施培訓與演習,運輸工具中應配備相應的應急/響應物資。
(3)預處理過程(特殊情況下有此過程):應關注化學品的采購、運輸、貯存及使用過程中泄漏及可能發生的潛在火災、爆炸。
(4)填埋過程:機械設備、運輸車輛等作業將產生噪聲、揚塵;部分廢物本身或存放不當引起氣體揮發、液體泄漏;在有雨水、地下水、地表水及自身含水的廢物,將會產生滲濾廢液;在填埋單元覆蓋后,廢物本身所引起的化學反應,會產生有機廢氣(如甲烷等)。應加強作業場所機械設備的維修、保養;配備灑水設施;單元作業需及時覆蓋土層,建立雨水排泄系統及滲濾液回收、處理系統。建立有機廢氣(甲烷為主,此外還有二氧化碳、有害氣體、惡臭等氣體)排放/回收系統,可行時應建立有機廢氣回收利用系統。
圖1 填埋處理工藝流程
圖2 焚燒處理工藝流程
2.2 焚燒工藝流程圖及環境因素識別
2.2.1 焚燒處置工藝流程如圖2
2.2.2 焚燒處置工程中環境因素識別
除了與填埋處理工程中環境因素識別的前兩項相同外,在焚燒過程中,風機運行產生的噪聲,配料及進料不當引起爆炸,廢物焚燒所產生的廢氣(特別關注的是二噁英等的“二次污染的防治”)、煙塵、焚燒殘渣等,煙氣凈化系統產生的廢水等,日常應加強對焚燒設施的維護、保養,同時在運行中需按不同類型焚燒爐技術性能指標進行操作,保障煙氣凈化系統正常運行。
在填埋及焚燒處理過程中主要的重要環境因素:
3.1 運輸轉移
危險廢物的泄漏,散發異味(惡臭等)排放,意外事故中可能引起潛在火災/爆炸。
3.2 貯存過程
危險廢物的泄漏,危險廢物引起的火災爆炸,散發異味(惡臭等)排放。
3.3 填埋過程
機械運行噪聲,填埋及覆蓋過程中產生揚塵的排放,固廢所散發出異味氣體的氣體,雨水沖淋所產出的廢水。
3.4 填埋覆蓋后(封場后)
滲濾液泄露,有機廢氣(如甲烷等)排放,潛在爆炸。
3.5 焚燒處理過程
危險廢物的滲、漏液;焚燒廢氣(如酸性氣體、二噁英等)排放;煤煙排放等;焚燒未完全燃燒的有機組分、殘渣排放;風機等機械設施噪聲的排放;能源(燃料油、熱能等)消耗。
4.1 資源能源使用方面:運輸轉移車輛及機械設備的油耗,主要通過維修、保養及合理使用來控制。對于焚燒處理由于熱值需要,添加燃料油,則在可行的情況下,通過不同廢物的熱值進行適用性的調配,從而達到減少燃料油的使用,同時在可行的條件下,應對焚燒系統的煙氣熱能建立回收系統,進行回收、利用。
4.2 焚燒煙塵產生的污染物種類和數量與廢物種類、焚燒系統的類型、爐內燃燒氣的控制和焚燒溫度有關,通常配備氣體凈化系統。
4.3 防止煤煙的生成:應在未聚集成塊前,利用提高溫度、增加氧氣濃度、加速燃燒速度等合適的燃燒條件,選擇爐膛的形狀和尺寸也是減少煤煙的必要條件。
4.4 焚燒殘渣處理和利用:一般是無機物質,主要是含重金屬化合物的爐渣,可以采用不同溫度焚燒和燒結方法回收利用,如回收有價值金屬或制成耐火材料等。
通過以環境管理體系核心要素對固廢無害化處置(焚燒和填埋技術)的簡要分析,能夠為企業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市場競爭力,促進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污染預防等方面起到積極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