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瑩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江蘇 徐州 221006)
慢性鼻竇楊是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病程長等特性,患者臨床癥狀為鼻塞、頭痛、嗅覺減退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本次研究中選取86例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患者,探究臨床路徑結合心理護理的干預效果,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間于我院行鼻內窺鏡手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確診為慢性鼻竇炎,符合鼻內窺鏡手術指征;排除標準:意識障礙、嚴重內分泌疾病。按照患者手術前后,將患者分為常規組(前43例)和路徑組(后43例),常規組中有23例男患者、20例女患者,年齡分布20-70歲,平均年齡(40.12±4.20)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初中及高中,大學及以上分別有8例、20例、15例;路徑組中有24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年齡分布21-71歲,平均年齡(40.25±4.24)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初中及高中,大學及以上分別有7例、20例、16例。比較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均衡性較強(P>0.05)。
所有患者均行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常規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如健康指導,術前準備,飲食干預等。
路徑組采取臨床路徑結合心理護理干預,包括:①科室護士長擔任組長,護理經驗豐富的責任護士擔任組員,成立臨床路徑護理小組,并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化培訓,了解臨床路徑結合心理護理模式。②根據患者各個階段的不同需求制定護理計劃,按計劃實施護理措施。如入院當天對患者進行入院指導,介紹醫院規章制度,醫院環境,作息時間等;術前詳細介紹疾病知識,治療方案,協助患者完善各項檢查,施加心理干預,做好手術指導,協助患者完成術前禁食,消毒等準備工作;術中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監測,預防各種術后并發癥,及時處理異常情況;術后第一天進行康復指導,以溫涼、刺激性小的食物為主,采取冰袋冷敷等措施預防鼻腔出血,保持半臥位,開展鼻部護理等;術后第2-3天保持平臥位,指導經鼻霧化吸入方法,撤除鼻導管,進行鼻腔沖洗。③心理護理。整個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關注患者心理變化,詳細講解疾病及手術相關注意要點,解答患者疑慮,并根據患者文化程度采取音樂療法、放松療法、認知行為療法、親情關懷等相適應心理干預方法,疏導不良情緒。
①護理后心理狀態。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分數越高表示越焦慮、抑郁。②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
所有數據錄入SPSS 20.0統計學軟件。以P<0.05為統計學有意義。
干預后,路徑組患者SAS、SDS評分,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少于常規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SAS、SDS評分,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SAS、SDS評分,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組別 n SAS評分(分) SDS評分(分) 住院時間(d) 鼻腔出血 鼻腔粘連 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常規組 43 46.11±3.01 47.15±3.30 7.40±1.52 4 2 1 7(16.28)路徑組 43 39.20±3.09 40.00±3.35 6.45±1.42 1 0 0 1(2.33)t/x2 - 15.0021 9.9706 2.9948 4.9615 P-0.0000 0.0000 0.0036 0.026
慢性鼻竇炎是常見的鼻竇慢性化膿性炎癥,臨床癥狀為膿涕、鼻塞等,會加重呼吸道感染癥狀,甚至累及顱、眼等器官,并容易造成不良情緒,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
臨床多采取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并配合科學護理干預改善患者預后。臨床路徑是一種根據患者需求而制定護理計劃的特殊護理模式,旨在減輕患者因疾病及治療引起的不適,通過計劃性的護理干預促進患者盡快恢復身體健康。提前制定護理路徑的方式能有效提升護理工作針對性和質量,結合個性化心理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身心狀態,疏導不良情緒,提高治療效果[2]。本次研究中,干預后,路徑組患者SAS、SDS評分分別為(39.20±3.09)分、(40.00±3.35)分,住院時間(6.45±1.42)d,并發癥發生率2.33%,均少于常規組患者(P<0.05)。這與官鑫[3]研究相符,臨床路徑結合心理護理能有效改善慢性鼻竇炎鼻內窺鏡術后患者心理狀態,縮短治療時間,改善預后情況。
綜上所述,在對慢性鼻竇炎患者行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過程中,采取臨床路徑結合心理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消除不良情緒,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