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雪
(霍邱縣第一人民醫院,安徽 六安 237400)
對治療使用靜脈輸液是主要的方法之一,但因20%甘露醇對血管刺激性大,容易使病患煩躁不安而產生局部疼痛,引起液體外滲。所以,在治療中,因液體血管外滲而導致局部組織損傷也很多見。這些情況不止加劇了病患的痛苦,而且影響療效。此次研究,通過使用地塞米松治療輸液滲漏和滲糖聯合維生素B12有了很好的效果,其分析報告如下。
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神經內科,有62例病患在采取靜脈注射20%甘露醇時產生液體滲漏的現象,其中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齡平均在17到80歲之間;而出現靜脈穿刺上肢的現象有41例,下肢有11例;外滲面積(14.35±6.58)cm2。將病患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且兩組在性別、年齡和外滲部位以及組織腫脹面積方面,其差異,不具備統計學差異。
①研究組:按照比例配制50%葡萄糖10g+維生素B12100 mg+地塞米松5 mg的混合液,根據病變部位的大小,使用四層紗布濕敷(紗布大小大于病變部位大小),每4小時換一次,并監測1、2、8、12、24小時局部的疼痛和消腫時間。②常規組:將50%硫酸鎂倒在紗布上,并敷在液體外滲的地方(外敷面積比組織腫脹面積大),為了防止揮發,外面再覆蓋一層保鮮膜,每4小時換一次,并監測1、2、8、12、24小時局部的疼痛和消腫時間。
①外敷1至8小時,局部疼痛減輕和消失則為顯效;②外敷2到12小時,局部疼痛減輕則為有效;③外敷≥24小時,局部仍有腫脹與疼痛,則為無效。
針對此次試驗所得數據,利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檢驗方式為x2,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通過使用50%葡萄糖(脫水作用),維生素B12(鎮痛營養神經作用)和地塞米松為腎上腺皮質激素(減輕炎癥早期的滲出、水腫、毛細血管擴張、白細胞浸潤及吞噬作用)去改變腫、熱、痛等不良反應;通過實驗發現,在4小時內對病患的療效明顯,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組(50%葡萄糖10g+維生素B12100mg+地塞米松5mg)治療效果比常規組(50%硫酸鎂)顯著。詳情(附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靜脈炎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血漿滲透壓的上升[1]。輸入時20%甘露醇為高滲液時,組織滲透壓會隨著血漿滲透壓上升,導致血管內皮細胞脫水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且使前列腺素得到釋放,造成靜脈通透效果提升,使白細胞發生浸染并且發生炎癥改變,導致靜脈收縮變得僵硬[2]。如果滲出過多,會導致組織壞死。通過病理,可發現大量粒細胞浸潤,組織水腫嚴重,肌纖維變性壞死。刺激性大的藥物短時間大量進入血管,能夠導致靜脈炎。因其可能會在血管受損處堆積或超過了其應激能力,致使內膜受到刺激[3]。對靜脈炎進行治療,能夠加快血液循環,降低或消除局部微循環阻礙,對血管的軟化和加快滲液吸收以及組織細胞的修復、再生,起到散結消腫,消炎止痛的作用。維生素B12通過蛋白、脂肪、糖的代謝等功能,能夠起到抗神經炎的作用[4]。通過使用地塞米松,發現其對抑制細菌、化學刺激引起的多種炎癥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并且可以減少炎癥早期的滲出和水腫及吞噬作用,控制腫、熱、痛等不良反應,也可以防止在炎癥后期,會發生粘連及瘢痕的情況以及毛細血管與纖維母細胞的增生,減慢肉芽組織的形成[5]。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對比發現研究組比常規組的局部組織疼痛和腫脹消退時間更短(P<0.05)。所以,使用高滲葡萄糖聯合維生素B12和地塞米松混合液濕敷治療20%甘露醇外滲致局部組織腫痛50%硫酸鎂外敷更有效,且更簡便,是值得被廣泛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