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玉
(內蒙古扎蘭屯市中蒙醫院心電室,內蒙古 扎蘭屯)
腦卒中是我國臨床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變,主要誘病因素為腦血管破裂或血管阻塞所致的腦組織損傷,在臨床上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在急性發作期,患者極易出現血壓波動,使患者的病情惡化,為了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需要加強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血壓監測[1,2]。動態血壓監測可以連續、準確地評估患者的血壓水平,降低血壓測量的誤差值,依據血壓測量結果,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進行個性化的血壓處理,以此來確保患者血壓的穩定性,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3,4]。本文主要以本院72 例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為研究樣本,分析動態血壓監測的臨床應用價值,為日后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現將報道數據進行如下整理。
本文入選的72 例病例樣本均經CT、MRI 影像學診斷確診為急性腦卒中,入選標準:患者資料完整收錄在病歷檔案,且患者了解此次對比實驗的研究目的,自愿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高血壓病史、心力衰竭、冠心病、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異常、精神障礙的患者樣本。72 例患者中男性38 例、女性34 例,年齡最低33 歲,最高81 歲,平均年齡(56.23±2.17)歲,血壓分型主要集中在勺型、非勺型、反勺型,例數分別為28 例、30 例、14 例。患者在入院治療期間,僅進行24h 的動態血壓監測,禁止服用降壓藥物,以免影響血壓監測效果。本次實驗的進行獲得了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本文患者在入院后采用MOBIL-O-GRATH 動態血壓檢測儀對患者不同時間段的收縮壓、舒張壓進行測量,每隔半小時記錄1 次。該檢測儀器采用的是示波法,測量時間在30-50s,運行條件溫度、濕度的數值分別為0℃-40℃、15%-90%,系統配置中包括1 套動態系統軟件包、血壓記錄盒、袖帶、氣管延長管等。動態血壓監測儀中使用的軟件以中英文操作界面顯示,操作便捷,準確性高[5,6]。
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23 處理本文數據資料,此次指標在臨床上顯示為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最終結果以(±s)表示,組間數據是否有差異存在主要以P 值進行判定,P<0.05 證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不同種血壓類型患者的動態血壓監測結果,mmHg)

表1 不同種血壓類型患者的動態血壓監測結果,mmHg)
項目 勺型 非勺型 反勺型 P夜平均脈壓 48.63±9.54 52.98±11.67 59.63±12.57 <0.05夜平均舒張壓 72.47±12.38 81.53±11.32 88.67±13.58 <0.05夜平均收縮壓 122.5±16.5 133.6±18.67 147.9±27.78 <0.05晨起平均收縮壓 136.5±12.51 142.9±19.53 146.9±15.78 <0.05 24h 動脈壓 98.52±11.67 101.6±13.27 103.9±15.91 <0.05
不同種血壓類型患者的動態血壓監測結果如表1 所示。
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多存在血壓變動,血壓在晝夜間之所以會出現規律性的變化主要受到迷走神經、交感神經的影響[7,8]。當前可以依據血壓類型將患者分為勺型、非勺型、反勺型。勺型主要是指正常血壓患者的變動曲線,這一血壓類型會對患者的心、腦等臟器官進行保護[9]。非勺型、反勺型的比例與勺型相似,本文調查結果顯示,患者處于這兩種血壓類型,夜平均脈壓、夜平均舒張壓、夜平均收縮壓、晨起平均收縮壓、24h 動脈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上升,表明非勺型、反勺型的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可能會影響最終的預后情況,引起腦血管意外,因此臨床上需要將其作為重點護理對象。相關研究表明勺型患者在治療后神經功能改善情況與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其他兩種血壓類型的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這是由于勺型患者具有良好的血管壁彈性以及血管再生性,容易形成側支循環,所以患者預后情況良好[10,11]。
在全面掌握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血壓晝夜變化規律后,需要找出最佳的檢測時間點,然后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護理。首先,需要指導患者良好的作息時間,在血壓高峰時告知患者不可做劇烈的運動,否則會導致血壓升高[12,13]。而在夜間血壓升高時,要指導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質量,并且可以給予患者一定程度的降壓藥物,加強患者血壓控制[14-16]。其次,醫護人員應避免患者的機體受到寒冷、負重等刺激,為了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也需要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告知患者疾病誘發原因、監測流程、監測要點等,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17,18]。
雖然采用動態血壓監測取得了預期的研究結果,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局限性,具體如下。①動態血壓監測無法獲得短時間內的血壓波動信息[19]。②在劇烈活動后會出現一些血壓差值。③在監測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噪音,影響患者的夜間休息,導致血壓水平出現變化[20,21]。雖然動態血壓監測存在許多局限性,但是不能掩蓋其優點,所以在臨床上應用日益廣泛[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