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笠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卵巢癌的發病率在婦科惡性腫瘤中高居第三位,死亡率則居于婦科腫瘤首位[1-3]。卵巢癌進展至晚期,往往已經發生腹腔內廣泛轉移,此階段一般不推薦手術方式治療,多采取化療等保守的方案治療,治療目標以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及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為主[4,5]。紫杉醇與順鉑聯合化療方案(TP)為臨床治療卵巢癌首選化療方案,但在實踐應用中發現,即使患者依從性良好,并經標準化化療方案治療,晚期卵巢癌的近期生存率仍極低[6-8]。因此,近年來臨床不斷探究提高晚期卵巢癌預后的有效治療方案。近年來,有研究采用腹腔熱灌注化療(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a chemotherapy,IHPC)方案治療多種惡性腫瘤患者,獲得了良好收效,尤其對處于中晚期的惡性腫瘤患者,療效更為顯著[9,10]。為進一步提高療效,本次研究將IHPC 應用于晚期卵巢癌患者的常規TP 方案中,以期改善患者的預后。
選取2018 年7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97 例晚期卵巢癌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46 例與對照組51 例,其中研究組患者年齡34-58 歲,平均(45.7±2.7)歲;對照組患者年齡32-57 歲,平均(45.2±2.9)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AJCC 第八版關于卵巢癌診斷及TNM IV 期標準;患者均經病理學診斷確診為卵巢上皮癌[11-14]。排除標準:需排除合并自身免疫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其他類型惡性腫瘤或腫瘤轉移的患者[15-17]。將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予以TP 方案進行全身化療,其中順鉑75mg/m2,紫杉醇150mg/m2,靜脈滴注,以3 周為治療間隔時間[18-22]。研究組實施TP 聯合IHPC 方案治療,麻醉狀態下行腹腔穿刺置入單腔中心靜脈導管,并將導管與腔內腫瘤熱循環灌注機相連接,紫杉醇60mg/m2與順鉑100mg/m2(用藥間隔1h)加入至3000ml 氯化鈉注射液中加溫至45℃,上述溶液灌入腹腔,每次灌注液在腹腔的停留時間為90min,灌注治療期間需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灌注結束后緩慢放出灌注液,并應用肝素帽封管,每周治療1 次,1 個療程4 周,共治療3 個療程。
治療前后檢測患者血清CA125、CEA 腫瘤標志物指標水平并加以比較,同時采用KPS 評分法對患者的功能狀態加以評價,得分越低,則為患者的健康狀況越差,KPS <60 分,則可能因患者狀態不佳導致治療中斷[23-26]。
統計比較兩組患者1 年生存例數與所占比例[27]。
臨床療效評估。治療前后,兩組均行腹部CT 檢查,從腹腔積液與實體瘤兩個方面評估臨床療效。
實體瘤按照如下標準評價療效:腫瘤完全消失,且未見新病灶形成,持續1 個月以上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腫瘤的最大直徑數值與最大垂直直徑數值相乘所得數據與治療前比較縮小1/2 以上,持續時間1 個月以上,同時癥狀無加重趨勢為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腫瘤的最大直徑數值與最大垂直直徑數值相乘所得數據較治療前縮小不足1/2 或增大不足1/4 為穩定(stable disease,SD);腫瘤的最大直徑數值與最大垂直直徑數值相乘所得數據較治療前增大1/4 以上為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實體瘤評價治療總有效率為CR 與PR 患者所占比例;疾病控制率為CR、PR 以及SD 患者所占比例;死亡率則是指在治療階段死亡患者所占比例。
腹腔積液則按照以下標準進行療效判定:腹腔內積液完全吸收,且持續時間4 周以上為有效;腹腔內積液吸收量達治療前1/2 以上,且維持4 周以上為好轉;腹腔內積液吸收未達到治療前1/2,或積液吸收量雖達到1/2,但維持不足4 周為無效;腹腔內積液呈增多趨勢,較治療前增加1/5 以上為惡化。腹腔積液評價的治療總有效率為有效與好轉患者所占比例。
采用SPSS 24.0 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CA125、CEA 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KPS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CA125、CEA、KPS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CA125、CEA、KPS 評分比較
組別 CA125(U/ml) CEA(μg/L) KPS(分)研究組(n=46) 37.64±2.47 6.53±1.18 75.64±5.47對照組(n=51) 50.61±3.61 9.72±1.46 68.26±4.35 t 20.428 11.753 7.388 P 0.000 0.000 0.000
研究組46 例患者中CR、PR、SD、PD 患者所占比例分別為0.0%、58.7%、10.9%、26.1%,治療期間共有2 例患者死亡,占4.3%;對照組51 例患者中CR、PR、SD、PD 患者所占比例分別為0.0%、17.6%、29.4%、47.1%,治療期間共有3 例患者死亡,占5.9%。研究組腹腔積液評價有效、好轉、無效、惡化比例分別為23.9%、41.3%、28.3%、6.5%,對照組腹腔積液評價有效、好轉、無效、惡化比例分別為7.8%、31.4%、39.2%、21.6%。研究組實體瘤評價標準中的治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研究組腹腔積液評價標準中的有效率及惡化率較對照組明顯更優(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實體瘤與腹腔積液療效評價比較[n(%)]
兩組患者均隨訪12 個月以上,其中研究組1 年生存率為65.22%(30/46),對照組1 年生存率為37.25%(19/51),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83,P=0.021)。
IHPC 與TP 化療聯用方案將化療與局部熱療相融合,其治療原理為利用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可耐受溫度不同的特性,通過局部熱療進一步提升腫瘤細胞對化療應用藥物的敏感性。該療法充分發揮了化療與局部熱療的優勢,利用二者的協同作用有效清除了腹腔內微小病灶與游離的癌細胞[28-31]。對于降低惡性腫瘤患者的復發率與病死率均有重要價值,該療法也為改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與腹腔轉移性腫瘤的綜合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32,33]。周炳秀等[34]研究中對146 例卵巢癌患者開展了隨機對照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純奧沙利鉑與吉西他濱的治療方案比較,聯合IHPC 有效解除了患者機體的免疫抑制狀態,患者腹腔內積液的吸收速度明顯加快,同時進一步改善了患者預后。李霞等[35]研究也發現,IHPC 應用于紫杉醇和順鉑化療方案中治療卵巢癌患者,在提升療效的同時,不會增加藥物毒副反應,證實IHPC 聯合化療為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案。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CA125、CEA 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治療改善了腫瘤標志物指標水平;研究組KPS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治療促進了患者健康狀況恢復。研究組實體瘤評價標準中的治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以及腹腔積液評價標準中的有效率和惡化率均較對照組明顯更優(P<0.05),提示無論從實體瘤大小變化角度或腹腔積液吸收角度,聯合治療均進一步提升了治療有效性。兩組患者均隨訪12 個月以上,其中研究組1 年生存率為65.22%,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提示聯合治療顯著提高了晚期卵巢癌患者的1 年生存率。進一步證實IHPC 與TP 化療聯用方案對于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價值。國內外已有相關研究[36,37]證實IHPC 與TP 化療聯用能夠促進腹腔積液的吸收,對于降低腹腔積液惡化率、提高生存質量等均具有重要意義,與本次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IHPC 與TP 化療方案聯用有效提升了晚期卵巢癌的療效,患者1 年生存率明顯提高,該療法為晚期卵巢癌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次研究尚有不足之處,包括研究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日后還需增加研究樣本,開展多中心研究,并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驗證研究結論,探究IHPC 與TP 化療方案對遠期療效的影響。此外,臨床還需深入研究IHPC 方案增強化療效果的潛在機制,以為IHPC 與TP 化療方案的推廣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