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光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臨床護理路徑是由醫院護理研究人員針對不同的臨床診斷結果、疾病種類、患者接受的治療措施,而制定的針對性、標準化的醫護流程,該模式可對患者實施治療全程的有效干預措施[1]。護理路徑模式規范性強,應用于腎穿刺患者的臨床,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2]。本文對本院106 例接受腎穿刺的患者進行相關護理效果指標的統計分析,探討對實施腎穿刺的患者,臨床實施護理路徑護理的實際應用效果。
選擇2018 年2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本院實施腎穿刺術的患者106 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將所選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53 例對照組患者在本院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另外53 例在本院實施穿刺術的患者給予遵循護理路徑的護理干預模式。所選患者臨床一般資料如下表所示,資料數據在分組后的組間比較,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不影響研究指標的組間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組間數據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組間數據比較[n]
指標項目 對照組(n=53) 觀察組(n=53) P護理方式 常規護理 護理路徑 -男女比例 37 ∶16 35 ∶18 >0.05平均年齡(Y) 39.45±5.50 40.50±5.50 >0.05大專及以上 31 29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上 14 15>0.05高中以下 8 9慢性腎炎 19 21疾病種類 腎狼病 瘡綜 性合 腎征 炎 199 11 5 0>0.05紫癜性腎炎 6 7
1.2.1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患者接受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模式,主要措施和內容包括:對入院患者進行醫院環境的介紹及病情評估[3];向患者進行疾病和穿刺治療過程的宣教,通過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和緊張心理,叮囑患者家屬備好患者住院生活用品[4];了解患者病情,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并給予患者呼吸訓練指導;在接受手術治療前,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測,指導和協助患者做好術前心理和身體準備[5];術中,護理人員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措施,嚴格無菌操作;做好患者術后的生命體征監測,叮囑患者遵醫用藥,并做好對患者穿刺部位的觀察和護理;指導患者進行術后康復訓練[6]。
1.3.1 住院時間、費用
對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本院接受相關治療所耗用的時間及治療費用進行統計記錄,并進行分組指標數據均值的計算和對比分析。數據以各組患者的指標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1.3.2 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7]
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參與本研究的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知曉程度的調查,調查評分內容包括腎穿刺術的目的和方法、腎穿刺術前的配合要點、可能出現的治療不良反應等;并按照調查評分結果分為掌握(評分高于90 分)、一般(評分高于80 分)、不掌握(評分低于80 分)進行數據的統計記錄,計算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知識總知曉率。數據表示為(n,%)。
將本次研究所獲得的指標數據,均錄入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相關統計處理分析。以組間指標數據對比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數據的統計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更短,平均住院費用更低,P<0.05,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組間比較

表2 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組間比較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觀察組 53 11.25±4.50 13450.50±1045.50對照組 53 16.50±5.50 15457.50±1475.50 P - <0.05 <0.05
對兩組患者實施相關護理后的知識知曉率統計顯示,在接受相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僅有2 例患者未掌握相關知識,疾病知識的知曉率為96.23%,大幅度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知識知曉率(83.02%)。詳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n(%)]
對兩組患者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在本院所接受的護理服務無一例不滿意,總滿意率達到1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總滿意度(82.35%)。組間數據比較P<0.05,有統計學差異。
臨床護理路徑是現代護理理念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它通過標準化的流程規范設計,有效提高了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讓有限的醫護資源可以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同時,護理路徑模式通過針對性、標準化的操作流程管理,讓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操作有章可循,極大地提高了臨床護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大幅度減少了醫患、護患糾紛,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和護理的效果[8]。
本資助研究的相關數據統計分析顯示,觀察組患者在接受了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的護理干預后,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使用臨床護理路徑對腎穿刺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不僅可減少患者接受治療的經濟負擔、降低費用,減少治療所用時間,而且能夠提升對相關疾病的知識知曉程度,給予治療積極配合,從而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令患者獲得更好的臨床護理感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