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宏,吳駒
(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重慶 江津)
急腹癥是臨床較常見且多發的疾病,主要有闌尾炎、急性膽道感染、膽結石、急性腸梗阻、急性胰腺炎、異位妊娠等,疾病發展較快,如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對癥治療,會導致發生嚴重的并發癥,給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案例造成嚴重的威脅[1]。本文,對本院98 例急腹癥患者,進行了不同手術治療效果的對比分析,探討急腹癥患者臨床治療的有效方法。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數據組間對比[(n,%),]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數據組間對比[(n,%),]
指標項目 對照組(n=49) 觀察組(n=49) P分組方式 剖腹探查 腹腔鏡探查 -男女比例 28 ∶21 29 ∶20 >0.05平均年齡(Y) 55.50±6.50 57.25±5.50 >0.05闌尾炎 8(16.33) 9(18.37) >0.05膽結石 11(22.45) 10(20.41) >0.05疾種病類 膽道感染 13(26.53) 12(24.49) >0.05腸梗阻 9(18.37) 10(20.41) >0.05胃腸穿孔 8(16.33) 8(16.33) >0.05
收集整理本院歷年診治的急腹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并根據本次研究的需求,從中篩選出符合本次研究納入標準的98例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將所選樣本按照在本院實施的治療方式,均分為對照組(開腹手術)與觀察組(腹腔鏡手術)。患者年齡、性別、及患病種類等臨床一般資料,分組后的組間資料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相關指標的檢查和測定,包括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檢查,對需要的患者使用X 線片、B超等影像學檢查診斷[2]。
1.2.1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開腹手術治療,主要步驟包括:按規范流程進行術前準備;患者取仰臥位,消毒、對患者實施全麻、氣管插管;根據患者病情選擇恰當切口位置及類型;進行相應開腹手術治療;術后依據患者情況給予止痛、消炎及抗感染治療[3]。
1.2.2 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主要包括:(1)患者取仰臥位,消毒、實施麻醉;(2)于臍上緣做1cm 左右切口,穿刺后建立氣腹,維持腹壓13 mmHg[4];(3)置入腹腔鏡,對病灶進行檢查,確定病變的位置、形狀、大小等,并與B 超檢查結果進行對照[5];(4)根據手術需要使用安置的器械,選擇恰當點位穿刺并置入手術器械,配合腹腔鏡和監視器進行手術;(5)術畢排空氣腹,取出器械、拔出套管,適合切口[6]。
1.3.1 治療總有效率
對所選患者手術治療后的療效,按照效果顯著(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相關癥狀消失)、有效(患者術后基本恢復,相關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無效(相關癥狀及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三級進行分類分組的統計記錄,計算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指標數據以(n,%)表示。
1.3.2 手術相關指標
該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治療時間三項指標內容,根據參與本研究的患者臨床手術治療的實際情況,對三項指標進行統計記錄,計算各項指標數據的小組患者均值并進行組間比較分析。指標數據以各組患者的數據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本次研究所獲得的相關指標數據,均錄入專業統計學軟件進行相關處理分析,所使用的軟件版本為SPSS 20.0。以組間數據對比,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指標統計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9.80%(44/49),明顯高于對照組(71.43%,35/49)。詳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治療時間三項手術治療相關指標數據,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對比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9 71.50±11.50 225.50±35.50 10.15±2.50觀察組 49 73.05±14.15 125.50±19.50 5.95±2.50 P - <0.05 <0.05 <0.05
急腹癥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急性腹部疼痛癥狀,無其他特異性癥狀表現,因此很難通過臨床表現準確判斷患者的具體病情,需要借助腹腔穿刺、X 線攝片、CT 以及B 超等檢測手段進行綜合診斷[7]。但這些輔助檢查診斷后的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創口大、術中出血量較多,容易引起感染等相關手術并發癥的發生,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給患者的治療帶來較大的痛苦。隨著腹腔鏡手術治療技術的發展,臨床越來越廣泛地應用該技術作為急腹癥患者的手術治療方法,該術式不僅手術創口小、術中出血量低;而且還可以借助影像顯示,對患者病灶進行直接觀察,方便醫生對患者的病灶位置、大小、病變程度及對周圍組織器官的影響予以更加準確的判斷,從而及時進行更加精準的手術[8];同時,腹腔鏡手術還極大地降低了對病灶周圍組織和器官的損傷,有利于患者術后的快速恢復。在對急腹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9,10]。
本次研究的相關指標統計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相比常規手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在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后,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達到89.80%;大幅度高于對照組患者;且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治療時間的指標比較中,各項指標數據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普外科急腹癥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出血量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可極大地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減少患者的治療時間,加快患者的臨床康復[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