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
(昌吉州人民醫院,新疆 昌吉)
椎管腫瘤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腫瘤疾病之一,其種類主要有髓外硬膜內腫瘤、髓外硬膜外腫瘤、髓內腫瘤等,其中,發病較多的為髓外硬膜內腫瘤與髓外硬膜外腫瘤[1-3]。該病癥臨床主要表現為疼痛、腱反射異常、肌肉萎縮、肢體麻木等癥狀,若臨床治療不及時,通常會導致患者出現并發癥;若患者病情加重,則嚴重影響其預后,因此,臨床及早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4,5]。本文探討分析將核磁共振應用于診斷椎管腫瘤對臨床診斷結果的影響及應用價值。
抽取的臨床資料38 例為本院2018 年7 月至2019 年12月收治的椎管腫瘤患者,所選患者均依次經核磁共振檢查與CT 檢查。其中,所選患者男女比例為20:18;年齡20-53 歲,平均年齡(39.69±2.31)歲;病癥類型:11 例患者患有星形細胞瘤,7 例患者患有脂肪瘤,6 例患者患有血管母細胞瘤,5 例患者患有神經纖維瘤,5 例患者患有室管膜瘤,4 例患者患有神經鞘瘤。所有患者均存在肌肉萎縮、肢體麻木感、運動障礙等臨床癥狀。
所選38 例患者均依次經核磁共振檢查與CT 檢查。
核磁共振檢查[6,7]:一是給予患者核磁共振檢查時,需對其進行全方位掃描,即冠狀面、橫斷面以及STIR、T2WI、T1WI 序列等進行充分掃描。二是在以常規方式掃描序列對患者進行檢查的同時,需采用核磁共振造影劑對部分患者實施增強掃描,以此對患者病灶進行仔細觀察,并將患者病灶位置、形態以及大小等詳細記錄。
CT 檢查[8]:一是對患者采用CT 診斷儀進行檢查時,需遵循常規操作規則。二是采用CT 診斷儀掃描患者椎管及其周邊位置,同時對其橫斷位進行重點掃描。三是經CT 平掃后,需經靜注增強對比劑予以部分患者椎管造影進行CT 增強掃描,以此對詳細觀察患者病灶情況,并將患者病灶位置、形態以及大小等詳細記錄。
兩種方式檢查結束后,由同一組醫師予以閱片,并診斷病癥結果。
觀察分析兩種檢查方式影像學圖像表現對診斷結果的影響。
本次分析所需觀察指標均經統計學軟件SPSS24.0 對數據進行錄入、統計及分析處理,其中以(%)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若經χ2檢驗,組間對比結果P<0.05 時,則說明各指標數據對比差異性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顯著。
表1 可見,一是經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所選38 例椎管腫瘤患者中,被檢出者為36 例,其診斷準確率為94.74%。其中,10 例患者患有星形細胞瘤,6 例患者患有脂肪瘤,7 例患者患有神經纖維瘤,5 例患者患有血管母細胞瘤,5 例患者患有室管膜瘤,3 例患者患有神經鞘瘤。二是經CT 檢查,結果顯示,所選38 例椎管腫瘤患者中,被檢出者為30 例,其診斷準確率為78.95%。其中,9 例患者患有星形細胞瘤,5 例患者患有脂肪瘤,5 例患者患有神經纖維瘤,4 例患者患有血管母細胞瘤,4 例患者患有室管膜瘤,3 例患者患有神經鞘瘤。
以上兩種檢查方式,診斷結果表明,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的準確率明顯高于CT 檢查結果的準確率,且經χ2檢驗,組間對比結果P<0.05,則說明各指標數據對比差異性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顯著。
以上觀察分析可知,作為較常見的椎管腫瘤疾病,其多病于20-50 歲人群,其病灶主要分布于患者椎管內、脊髓以及脊髓周邊組織,臨床研究表明,椎管腫瘤良性為多,但一旦患上該疾病,則將會導致患者出現感覺障礙以及運動障礙等病癥,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及生活質量[9-11]。因此,對于椎管腫瘤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即可徹底切除病灶,以確保患者預后及早日康復。

表1 兩種檢查方式影像學圖像表現對診斷結果的影響對比
臨床診斷椎管腫瘤的主要方法有核磁共振、CT 脊髓造影及CT 等方法,其中CT 與X 線具有較大局限性,應用兩種方法進行檢查時,針對其影像學圖像表現難以對結果進行確診。但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提高,相較于CT 檢查結果的狀況,核磁共振檢查的優勢凸顯,并逐步應用于臨床對各病癥的檢查與診斷,尤其是對椎管腫瘤的檢查,核磁共振相比于CT 檢查,更利于實現對病灶的全方位檢查與診斷,即通過對冠狀位、矢狀位、軸位等掃描,可將病灶位置的具體情況顯示出來,同時,明確病灶與脊髓之間、周圍神經之間的聯系,而且如有必要,還可對具體部位進行增強掃描,以便對患者病灶的具體位置、形態及大小以等做出進一步的確定,且采用核磁共振時,定位的同時即兼具對病灶進行定性,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利于臨床醫師做出診治[12]。
本次觀察分析中,經核磁共振檢查[13-15]:一是患有星形細胞瘤的患者,其T1WI 顯示出等信號或者低信號,而T2WI則顯示出高信號,且信號不均勻,邊界較為模糊,經增強掃描,結果顯示,其病灶實質部分出現明顯強化。二是患有室管膜瘤的患者,其T1WI 顯示為低信號與等信號,而T2WI 則顯示出高信號,且多數患者病灶邊界非常清晰,可見病灶內囊變、壞死、出血等情況。三是患有血管母細胞瘤的患者,其T1WI 顯示出的低信號不均勻,而T2WI 則表現出大片高信號,而且病灶多位于脊髓背側,經增強掃描后,結果顯示,其囊腫無強化,但實質性病灶及其小結節已出現強化,且其脊髓背側存有點狀及條索狀血管流空的情況。四是患有神經鞘瘤患者中,多數T1WI 顯示為高信號或者等信號,僅部分患者顯示為低信號,而T2WI 則整體顯示出高信號,經檢查結果顯示,可見囊變、出血及壞死信號變化,而經采用增強掃描后,結果顯示,實質病灶強化明顯。
綜上所述,將核磁共振應用于診斷椎管腫瘤,獲得良好的臨床診斷結果,較之于采用CT 檢查進行診斷,該檢查方式臨床診斷準備率更高,且利于后續治療及患者預后,具有臨床應用價值[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