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茲沃林斯基 Matt Zwolinski 著 / 美國圣地亞哥大學哲學教授
喻玲 賴美霞 趙天赟 譯 /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
1996年,颶風“弗蘭”襲擊了北卡羅萊納州,致使羅利—達勒姆地區100多萬人斷電。由于沒有任何冷藏食物、嬰兒配方奶粉或胰島素等物品的物資,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恢復供電,人們迫切需要冰塊,但現有的供應很快就售罄了。四名來自沒有受到颶風嚴重影響的戈爾茨伯羅的年輕人,租用冷藏卡車,以每袋1.70美元的價格買了500袋冰塊,然后開車去了羅利。他們銷售每袋冰塊的價格是12美元,此價格是他們購買冰塊的7倍多。1這個例子是當時居住在羅利的經濟學家邁克·芒格(Mike Munger)在2007年討論了這個問題。See M.Munger, They Clapped: Can Price Gouging Laws Prohibit Scarcity? Retrieved June 12, 2007, http://www.econlib.org/LIBRARY/Columns/y2007/.
這種行為通常被稱為“哄抬物價”。包括北卡羅萊納州在內的許多州都有相應的法律禁止此行為。即使在沒有法律禁止的情況下,人們普遍認為它具有剝削性,并且是違反道德的。2認為哄抬物價是違反道德的觀點至少可以追溯到托馬斯·阿奎那,他寫道,如果一個人非常需要另一個人擁有但并不特別需要的東西,那么“后者不應該為此提高價格” See T.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R.T.Washboume,1918, pp.318-320.然而,正如艾倫·韋特海默所指出的那樣,阿奎那的學說對市場力量的敵意要比通常所認為的要小得多,因為阿奎那告誡賣方不要離開的“公平價格”的概念將隨著生產成本、運輸成本甚至風險的變化而變化。由于當代反哄抬物價法通常不考慮所有這些因素(幾乎從來沒有明確考慮過風險),阿奎那的學說實際上比現行法律限制性要小得多。See A.Wertheimer, Exploitation.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p.42本文的目的是探討哄抬物價相關的哲學問題,并認為對哄抬物價的普遍道德譴責在很大程度上是錯誤的。我將從三方面反駁人們對哄抬物價道德規范的三種普遍看法:(1)禁止哄抬物價的法律在道德上是正當的;(2)即使哄抬物價不是違法的,但在道德上是不允許的行為;(3)即使哄抬物價的行為本身在道德上是允許的,但該行為不能作為評價哄抬物價者道德品質的標準。本文觀點的核心是在哄抬物價的標準案例中,哄抬物價者為困境中的人提供了巨大的幫助,該行為缺乏道德上令人反感的特征,例如脅迫和剝削,禁止哄抬物價的做法會傷害那些已經脆弱不堪且承受不了進一步傷害的個人。
本文的論據是非理想理論狀態下的實踐。3關于理想與非理想理論的區別,See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1st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pp.8-9.我們對哄抬物價感到困擾的主要原因是,它發生在一個政治和經濟制度不完全公正的社會背景下。在美國,許多人反對社會財富和社會服務分配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現象,并擔心哄抬物價會利用或加劇這種不平等現象。他們可能會說,真正的問題不在于哄抬物價本身,而在于不公正的社會基本結構。我承認有關社會基本結構的問題是重要的,但這不是唯一重要的問題。如果社會基本結構是不公正的,我們仍需決定個人應如何行動,以及在不公正的社會背景下如何制定具體的政策,努力使基本結構變得更加公正。如果這一目標不會立即實現,我們需要決定如何應對當前的哄抬物價現象。
開始討論哄抬物價的規范性論據之前,對哄抬物價的概念我們需要有更為準確的理解。因為,我們需要一份分析報告來闡明哄抬物價的案例與普通市場價格上漲的案例有何不同,而普通市場價格上漲在道德上甚至在表面上并不令人反感。第二章將對此做出分析。第三章從規范性論證開始,證明禁止哄抬物價的法律在道德上是不合理的,應當廢除。第四章將進一步論證,大多數哄抬物價案件即使在道德上不被稱贊,但至少是允許的。這一立場是指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個人有理由接受哄抬物價對其產生的影響。最后,第五章將討論哄抬物價不是評判哄抬物價者的道德品質的標準。毫無疑問,有些人參與哄抬物價是出于不良動機,但他們的行為本身并不能證明這一結論。
通過對反哄抬物價法中的言語表述對哄抬物價進行概念分析是卓有成效的。目前,雖然眾議院通過了一項專門針對抑制汽油高價的法案,等待參議院批準,但聯邦政府還沒有制定哄抬物價相關的立法。4《聯邦價格欺詐預防法案》于2007年2月28日出臺,眾議院于2007年5月23日通過。大約有34個州制定了禁止哄抬物價的法律,調查顯示,哄抬物價的概念通常包括三個要素。有關這些法律的詳細信息見附錄A。
(1)緊急時期:幾乎所有的反哄抬物價法都規定,相關法律只適用于在災難或緊急情況下采取的行動。5反哄抬物價法通常是由官方發布的緊急狀態公告觸發的,持續時間可以是緊急狀態的持續時間,也可以是指定的持續時間——例如,堪薩斯州規定其法律在緊急狀態宣布生效期間有效,或在觸發緊急狀態宣布的事件發生后30天內有效,以較長時間為準。See K.S.A.50-6, 107.密歇根州是這一普遍規律的一個例外,因為它不需要事件觸發,只是普遍禁止過度的價格上漲或利潤。See UDAP Statute MCL 445.903(l)(z).
(2)必需物品:大多數法律進一步規定,價格限制只適用于某些類別的物品,通常是為了生存或應對災害造成嚴重問題時所必需的物品。例如,加利福尼亞州將范圍限制在“消費性食品或商品、用于緊急清理的商品或服務、緊急用品、醫療用品、家用取暖油、建筑材料、住房、運輸、貨運和儲存服務、汽油或其他汽車燃料”等物品上。6Cal.Penal Code §396.哥倫比亞特區、夏威夷和密西西比州的法律不僅限于必要的或與災害有關的物品,而且還適用于任何貨物或服務。See D.C.Code§28.4101-4102, Haw.Rev.Stat.§209.9 and Miss.Code Ann.§75-24-25.
(3)價格上限:反哄抬物價法的最明顯的特點是限制了特定商品的最高價格。這些限制是通過禁止“不合規的”、“過度的”或“不合理的”的價格上漲,或在緊急情況下對價格上漲幅度作出具體限制。7馬薩諸塞州、弗吉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印第安納州和紐約州都禁止在緊急情況發生后以“不合理的高價”或“嚴重過高的價格”銷售商品。See 940 Mass.Code Reg.3.18, Va.Code Ann §59.1-526 (Supp.2005),Fla.Stat.Ann §501.160(2)(West 2002 and Supp.2005), Ind Code Ann.§4-6-9.1-2 (West 2005),and N.Y.Gen.Bus.Law §396-r(l) (McKinney 1996 &Supp.2005).阿肯色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它們對災難發生后的物價上漲幅度設定了10%的上限。See Ark.Code Ann.§4-88-33 (2001 & Supp.2005) and Cal.Penal Code §396 (West 1999 & Supp 2006).大多數使用百分比上限的州也允許超過這個上限,如果價格上漲的原因是賣方成本的增加。在最嚴厲的法律中,規定的價格上漲幅度為零。8佐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康涅狄格州都有法律禁止某些商品在災難發生后漲價。See Ga.Code Ann.§10-l-393.4(a)(1995).La.Rev.Stat.Ann.§29:732(2005), Miss.Code Ann.§75-24-25(2003), and Conn.Gen.Stat.§42-232(1991).路易斯安那州的法典是最嚴厲的法律之一,即使不是正確的,至少也是可以理解的。該法典規定,導致財產損失超過5000美元的哄抬物價犯罪可被判處最多5年的勞役。
這一初步分析仍有一些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存在,例如什么情況視為緊急情況,哪些物品是“必需的”,以及采取哪些不同的方法來界定不合理的價格上漲。本文的其他章節將對這些復雜的問題進一步探討。由于接下來的論據足夠豐富,哄抬物價的各種概念之間的差異影響甚微。符合上述要素哄抬物價的概念在下文中容易遭到各種反駁。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語言的沉重壓力貫穿于各種反哄抬物價法規。絕大多數州的法規都用“不合規的”或“不合理的”等規范性概念來界定哄抬物價的行為。阿肯色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在其法律的序言中都聲稱,為了防止商家從消費者身上獲得“不公平的利益”,限制是必要的。9See UDAP Statute A.C.A.4-88-301 et seq.and Cal.Penal Code§396.這些立法相關事實以及人們通常用“欺詐”來描述自己所見的這些行為表明哄抬物價的概念是道德化的——我們所說的某人參與哄抬物價是指他們做了錯事。然而,為了避免通過概念理解哄抬物價道德的實質性問題,我建議從表面上了解哄抬物價的錯誤性。因此,哄抬物價應理解為在緊急情況下,將某些必需品的價格提高到不公平或剝削性的高水平狀態的行為。
不管這個概念在精確性方面有什么缺陷,它都應該有助于縮小我們規范研究的范圍,同時注意不要擴大該概念的范圍。哄抬物價未涉及欺騙、誤導或對消費者使用武力的行為,這些主張在反對哄抬物價的標準論據中也未起到任何作用。接下來我們會集中討論不存在這些因素的情況,是為了發現哄抬物價本身是否有任何令人不快的地方,而不是可能與之相伴或不相伴的外部因素或行為。
本章旨在說明反哄抬物價法在道德上是不正當的。它試圖表明,在道德上我們沒有合理的理由通過、維持或贊成這些法律,卻有合理的理由來廢除這些法律。無論人們如何看待哄抬物價的道德地位,這些法律都是不公正的。即使哄抬物價在道德上應當受到譴責,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不通過法律加以禁止。
反哄抬物價法的難題之一是,出于法律目的,沒有一種毫無瑕疵的方式來界定哄抬物價行為。例如,法律禁止“過度的”或“不合理的”的市場價格,因為很難給這些術語賦予明確和統一的含義,所以在解釋術語和行為可預見性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即使專職從事法律解釋、應用和工作的人也很難準確理解這些術語的含義。10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其關于“卡特里娜”颶風后可能出現的汽油價格操縱的報告中指出,“不合理的案件特別不便于法院分析,因為沒有明確的標準來判斷價格條款何時不合理。”(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Investigation of Gasoline Price Manipulation and Post-Katrina Gasoline Price Increases, 2006.Retrieved August 29, 2007, from http://www.ftc.gov/report s/060518PublicGasolinePricesInvestigationReportFinal.pdf.).報告接著引用了幾個法律來源來支持它的主張,例如E.Allen Famsworth,在他備受推崇的合同書中寫道,“不公平本身是無法精確定義的”。(Farnsworth, 1982:§4.28, at p.310).另一方面,統一商法典對不公平的測試,被描述為“不可理解或抽象的”Sitogum Holdings, Inc.v.Ropes, 800 A.2d 915, 919(N.J.Super.2002) (Quoting Arthur A.Leff [Leff, 1967: 485, 488-89]), and "an Amorphous Concept," Kugler V.Romain, 58 N.J.522, 543-44 (1971).那么,在災難發生后首次銷售商品的商人或個人,對相應法律有清楚的認知幾乎是不可能的。商人將無法預測法律如何處置他們的行為,也無法據此規劃他們的經濟活動。無論是基于效率還是公平,這都是令人反感的。11事實上,朗·富勒認為,清晰的愿望不僅是我們判斷法律良惡的外在標準,而且是法律本身的內在標準。不明確的法律基本不能達到法律的基本目的,因而在某種程度上根本不能成為法律。See .L.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pp 63-65.然而,富勒比哈耶克更樂觀地認為,法律有能力依賴“公平”等不精確的標準,而不違背明確性的要求,哈耶克寫道:“人們可以書寫法治衰落的歷史...在立法和司法中逐漸引入這些模糊的模式,在法律和司法中日益增加的任意性和不確定性,由此產生人們對法律和司法的不尊重?!盨ee F.A.Hayek, The Road to Serfdo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4, p78.
反哄抬物價法對價格上漲的幅度(包括零)具有明確的限制,但由于它們設定的限制不具有靈活性,也存在其他問題。例如,類似這樣的法律沒有考慮到由于災難發生后使賣方可能面臨成本增加的問題,從而使買方陷入了困境。無論是從公平還是結果主義的角度考慮,這些法律都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就公平而言,在發生災難時,特別是針對那些在提供所需貨物表現出良好的遠見和承擔責任的商家,尚不清楚為什么要迫使這些商家承擔增加的成本,以使客戶受益。誠然,我們可能會合理地認為,在危機時期,整個社會對保護其成員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把全部責任推給一類人是不公平的。此外,不允許商家彌補增加成本的后果很可能對商家不利,也對顧客不利。因為,審議通過的法規對以高于某一特定價格出售商品的人進行處罰,但它們對選擇不出售商品的人則完全不予處罰。這可能導致商家不會繼續銷售發電機等急需的商品,他們可能會通過關閉商店來應對反哄抬物價法的處罰。由于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商人將失去潛在的利潤,顧客將失去自行決定以更高價格購買商品的機會。
有些法律試圖避免上述問題,如果價格上漲是由賣方承擔的成本增加直接導致的,則允許價格上漲超過規定的上限。但即使是這樣,問題依然存在。因為,允許價格上漲超過規定上限的大多數州都將需要考慮的成本種類局限于供應商增加的成本,商家提供商品時增加的勞動力和材料成本中。而這種對相關成本的限制似乎是不合理的。例如,在災難期間,為什么不考慮商家繼續經營面臨的風險會增加呢?12據我所知,路易斯安那州是唯一一個明確地將增加的風險作為賣方可以通過提高價格來合理彌補的成本之一的州。See LA.REV.STAT.ANN.§§29.732.當然,商家在決定災后做生意的收益是否大于成本時,也應該考慮損害或被盜風險的增加,這也是一個價格上漲的合理因素。但風險并不是唯一被反哄抬物價法所忽視的成本。這些法律也沒有考慮到商人繼續在該地區做生意時可能面臨的各種機會成本,本可以將資本轉移到其他不那么危險和更有利可圖的市場。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機會成本和風險成本給賣方帶來的負擔可能與標準貨幣成本一樣沉重,因此沒有明顯的理由認為一種特殊的成本應優先于其他成本(Buchanan,1999)。但法律往往是實現道德精確結果的笨拙工具,它只看到形勢中那些容易衡量的因素如產品、勞動力和材料的成本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因此,立法者面臨著兩難的境地。為了制定一項可實施和通俗易懂的法律,需要把重點放在容易衡量的成本上,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以不考慮受到價格限制的商家面臨的所有增加成本為前提。
然而,即使能夠克服這些實際困難,反哄抬物價法仍有一個需要考慮的決定性道德因素。這些法律在道德上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它們禁止互惠交換,使那些已經脆弱的人處境變得更糟。
不管人們對哄抬物價還有什么看法,那些不涉及欺騙、誤導或其他無關因素的哄抬物價標準案例顯然對參與交易的雙方都有利。即使他們被收取的價格非常高,比消費者理想中愿意支付的價格還要高,但他們愿意支付這一事實表明,他們更看重所購買的商品而不是他們為之放棄的金錢。假設他們沒有被誤導、欺騙或失去理性,那么就沒有理由認為他們在分配這些相對值時是錯誤的。這種交易不僅能滿足他們的主觀偏好,而且從客觀角度來看,也完全有理由認為交易會使他們的生活過得更好。畢竟他們購買的商品真的很重要。在一場災難后,雖然發電機的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導致特定地區出現斷電的情況,但人們對發電機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他們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是這種需求增加的反映,而不是錯誤或非理性的產物。
人們可能會堅持認為,消費者從交易中獲得的利益不足。也許商人有道德上的義務,以低于市場清算價的價格向消費者出售所需商品?;蛘呖赡艽嬖谀撤N“公平”價格的道德觀念,而哄抬物價的商人違反了這種道德觀念。換言之,我們同意上述觀點,但仍然認為那些在災難發生后收取必需品的市場清算價格的商人是在剝削他們的顧客。13工作中的剝削就是艾倫·沃特海默所說的“互惠剝削”。See A.Wertheimer, Exploi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chap.1.大多數現存的關于剝削的論述都與互利剝削存在的可能性是一致的,而且這種剝削在道德上可能是錯誤的。See C.Meyers, Wrongful Beneficence: Exploitation and Third World Sweatshops, 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 Vol.35,2004, pp.319-333.剝削被定義為不公平地利他人的不幸從中獲益,并且獲益與其貢獻不成比例。同樣,羅伯特·邁耶認為,剝削的本質是沒有像公平所要求的那樣使受害者受益,因此,即使互利的交易也可能是剝削和錯誤的。See R.Mayer, What's Wrong With Exploi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 Vol.24: 2007, pp.137-150.
我不贊同上述剝削性的觀點,我將在下一章對此作更多的說明。就目的而言,我們可以承認這種剝削的不法性,指出這種不法性不足以成為法律禁止哄抬物價的理由。14阿蘭·韋特海默和羅伯特·邁耶得出了同樣的結論,盡管他們的論證方式略有不同。See A.Wertheimer, Exploi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chapter.9..also See R.Mayer, What's Wrong With Exploi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 Vol.24: 2007, p.147.因為許多反對剝削的觀點認為,任何禁止互利但具有剝削性交易的企圖也都是不利的。
如果我們反對剝削是因為它損害了被剝削者的利益,可以注意到禁止哄抬物價會使他們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損害。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只需思考反哄抬物價法是如何運作的。當這些法律發揮效力時,是因為它們要求商人以低于市場清算價的價格出售商品。市場清算價是指商品供給量等于需求量的價格。如果價格設定得高于市場清算價,那么商家就沒有足夠的需求來銷售他們的商品,因此就會產生盈余。另一方面,如果價格低于反哄抬物價法要求的市場清算價格,就會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即相關商品將出現短缺。15短缺的結果是,有效地設定了可以無限獲得貨物的價格。另一方面,緊急情況發生后,消費者的支付意愿非常高,盡管遠沒有無限大。由于商品可以以低于消費者支付意愿的成本投入市場,反哄抬物價法及其造成的短缺破壞了潛在的消費者剩余。如果需求曲線在原點附近急劇上升,那么消費者剩余的數量是巨大的,而且實際上在計量上是任意大的。這一觀點是基于被廣泛接受的經濟理論和上世紀70年代末石油危機期間設定價格上限等經驗確立的。16無論是價格上限與供應短缺之間的理論關系,還是對上世紀70年代天然氣短缺的討論,都可以在許多經濟學教科書中找到,包括最重要的教科書。See P.Samuelson & W.Nordhaus, Economics, Irwin McGraw-Hill, 1998, pp.74-77,184.反過來,短缺的存在意味著許多想要購買商品的消費者——即使是以非法的市場清算價格——也無法購買。17或者他們將被迫在黑市上這樣做,黑市上的價格可能會因為逃避法律所需的交易費用增加而上漲,如果發生交易糾紛,由于消費者無法訴諸法律,欺詐和公然脅迫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他們被阻止參與他們所渴望的經濟交易活動,這使他們的情況變得更糟??梢韵胂螅敱缓逄飪r法禁的商品是對其健康和福祉特別重要的必需品時,這些消費者的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18這一點可以從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四個人的故事中得到證明,這個故事雖然難以證實,而且可能是杜撰的,但肯定是有可能的。根據芒格轉述的這個故事(見注釋1),這四名男子因哄抬價格被羅利警方逮捕,他們的冷藏卡車被扣押。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反對剝削的理由是道義論,而不是結果論,那么就可以從相關的道義性觀點進行論證。剝削可能被認為是對被剝削者人格的不尊重。但反哄抬物價的法律,既表現出也鼓勵了類似或更大程度的不尊重。它們表現出對商人和顧客的不尊重,是因為阻止他們自主選擇以市場清算價格進行經濟交易。實際上,該行為發出的信號是,符合你最大利益的交易的決定并不重要,法律規定你可以進行何種交易。而且,它們會讓那些有能力幫助買家的人更加忽視他們的需求,從而助長了對買家的不尊重。19一些寫過這篇文章的哲學家認為,忽視在道德上不如剝削嚴重。我不同意,至少當該主張是以這種籠統和無條件的方式提出時,但在第四章的第二部分,將會有更多關于這些論點的論述。這是因為反哄抬物價法導致的短缺不僅是字面意義上的供應完全被消耗,剩余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且在更廣泛意義上,其他能夠提供所需商品的人選擇不提供商品。在災難發生后,世界上的冰塊、發電機或沙袋從未真正消耗完。這些商品是存在的,如果擁有它們的人有足夠的動機去提供商品,那么這些商品就能到需要它們的人的手上。不管我們對這件事在道德上態度如何,但事實是,獲得高額潛在利潤是激勵個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禁止獲取高額利潤的法律,導致許多本來會有所作為的人反而什么也不做。因此,災民的需求沒有被利用,也沒有得到滿足,他們的需求只是被忽視了。這是一種不尊重人性的方式,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即使該交易是不尊重人性的,但大多數人仍會選擇互利交易。
在對哄抬物價行為進行道德評估之前,反哄抬物價法結果主義的案例存在一個復雜的問題。該案例中反哄抬物價法禁止互利交易是一個先驗的事實。但這一觀點認為,禁止互利交易會使消費者的境況更糟,這更應該被視為一種經驗假設,而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邏輯問題。假設哄抬物價者S在特定區域壟斷了貨物 G。進一步假設S愿意接受G的最低價格是X,而買方B愿意購買G的最高價格是Z(其中Z>X)。在沒有反哄抬物價限制的情況下,市場清算價格將非常接近Z。然而,通過精心制定的反哄抬物價法,可能將法律允許的最高價格設定在接近于X的水平。法律只需要知道X的值,并將G的最高法定價格設定為X。由于S仍然愿意以X的價格出售G,而B當然愿意以X的價格購買G,這樣的法律可以降低B必須為G支付的價格,而不破壞S向B提供G的動機。因此,至少在原則上,反哄抬物價法可以在減少合作盈余分配不均上發揮戰略機制作用。20See A.J.Simmons, On the Edge of Anarc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pp.237-238; and B.Barry, Lady Chatterley's Lover and Doctor Fischer's Bomb Party, Liberalism, 1986, p.21.雖然這一結果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在實踐中,涉及到賣方對所有貨物G的最低價格X的認識障礙似乎是完全不可克服的。21事實上,關于市場社會主義問題與某種形式的經濟調節的關系,這些障礙與市場社會主義者在缺乏市場信號的情況下設定價格所面臨的障礙相類似。See Kirzner, The Perils of Regulation: A Market Process Approach, Coral Gables, 1979, pp.3-8.
綜上所述,本章認為,對于反哄抬物價法有幾個重要的反對意見。首先,反哄抬物價法在界定何種行為是犯罪時面臨兩難境地。以“不合理的”或“剝削性的”價格界定哄抬物價的行為,很好地抓住了道德上反對哄抬物價的本質,但是這些法律概念非常模糊,市場參與者幾乎沒有機會根據概念預測哪些價格是非法的,哪些價格是合法的。這是不公平且低效的。另一方面,試圖通過對法定價格上漲幅度設定明確限制來解決法律概念模糊性的問題,最終變得過于僵化,它不僅禁止在道德上有異議的價格上漲(比如,那些純粹是貪婪造成的)還禁止在道德上沒有異議的價格上漲(是由于供應商試圖彌補因風險或機會成本而增加的成本)。最后,即使精心制定的反哄抬物價法能夠避免這種困境,它們仍將面臨決定性的反對,因為它們禁止買賣雙方互利的交易,而且禁止他們站在迫切需要這種有益交易的買方這邊。因此,反哄抬物價法對那些最負擔不起的人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基于這些原因,我的結論是,即使哄抬物價在某種程度上是違反道德的,反對這種做法的法律也應該被廢除。
最后一部分認為,哄抬物價的行為是違反道德的。本章試圖證明在許多情況下,哄抬物價在道德上是允許的來反駁這一觀點。為了證明這一觀點,我將反駁兩個反哄抬物價道德容許性的論點,然后提出兩個支持其道德容許性的積極論點。哄抬物價在道德上值得贊揚的東西比我們預期的要多得多,而且很多被貼上道德問題標簽的行為,要么在道德上不那么令人反感,要么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么獨特。因此,在這一章中我認為并不是所有的哄抬物價行為在道德上都是允許的。許多哄抬物價案件缺乏道德上令人反感的特征,并有許多值得贊揚的地方,當這些條件得到滿足時,哄抬物價在道德上是允許的。
對哄抬物價的第一個擔憂可能是,它具有令人反感的強制性。22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哄抬價格通常被定義為收取不合理的價格。價格或其他合同條款通常被認為是不合理的,因為它們的協議是強制性的。例如,參見諾曼·鮑伊對著名的亨寧森訴布盧姆菲爾德汽車公司一案的討論,在該案中,鑒于亨寧森先生沒有可供選擇的替代方案,他將該協議稱為“強制性的”。See N.E.Bowie, Fair market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7, 1988, p.96.相似的是,喬爾·范伯格將亨寧森案描述為涉及“脅迫”,原因基本相同。J.Feinberg, 1986.Harm to sel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ankfurt, H.1973, Coercion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In T.Honderich (Ed.), Essays 1986, p.249.對強制的哲學解釋各不相同,因此很難對這一說法提出一刀切的反駁。23例如,一些關于強制的描述是道德化的,因為這個概念是由一個或多個其他規范性概念定義的,比如“錯誤地使用威脅來迫使另一個人的做出某些行為”。其他一些描述試圖以不涉及其他道德概念的方式來定義強制。當代最有影響的關于強迫的道德化理論2006年提出的,See A.Wertheimer, Coerc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See also Michael Gorr (M.Gorr, Toward a Theory of Coercion,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16,1986, pp.383-406)和David Zimmerman(D.Zimmerman, Coercive Wage Offer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10, 1981, pp.121-145.)等人提出強制非道德論。其他有爭議的問題包括是否以底線(是否道德化)來定義強制,作為一個概念問題,強制是否表面上總是是錯誤的,不僅僅是威脅是具有強制性的,要約是否也有。下面討論的是為了在這些相互競爭的敘述中保持中立,集中討論那些合乎道理的強制論的必要條件。不過,在對指控進行更徹底的審查之前,我們可以注意到,大多數哄抬物價案件都有三個特點,這三個特點加在一起,似乎弱化了對強制這一概念的理解。第一,在哄抬物價的情況下,大多數買家同意交易。第二,大多數哄抬物價的案例并不涉及欺騙、誤導或買方非理性的情況。這兩個事實支持買方是自愿參與交易的說法,盡管該說法還未證實。24例如,約爾·范伯格(Joel Feinberg)將風險假設為自愿的,即“一個人在完全了解所有相關事實和意外狀況的情況下,睜大眼睛/保持清醒,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強制壓力的情況下,承擔風險”。必須保持冷靜和慎重,不要有讓人分心或不安的情緒,不要有神經質的沖動,不要有誤解。無論在何種程度上存在強迫,誤導,興奮或沖動,模糊的判斷(如來自酒精),或不成熟或有缺陷的推理能力,這種選擇都不是完全自愿的?!盨ee J.Feinberg, Legal Paternalism, in R.Sartorius (E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3。脅迫可能是個例外,我在本節中討論的是,在哄抬物價的標準情況下出現的其他動搖自愿的特性的因素(或者至少,不安的情緒,沒有達到足以破壞自愿的程度)最后,與標準的強迫交易案件不同,受害人的傷害不是由被指控的行為人(哄抬物價者)造成的,而是買方急于從災難或緊急情況中恢復正常狀態造成的。25例如,《刑法》對脅迫(或強制)的定義要求“一個人威脅要殺死或嚴重傷害行為人或第三人,該脅迫特別是針對近親屬”。See J.Dressier, Understanding the Criminal Law(4th ed.), LexisNexis, 2006, p.323.這一定義是將脅迫作為其他犯罪行為的正當理由或借口的背景下提出的,但大多數關于脅迫的哲學解釋同樣要求被脅迫者做出不法行為或面臨威脅者的不法行為,而不僅僅是對被脅迫者做出不好的結果或艱難的選擇。See A.Wertheimer, Coerc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chapter 1.相對于不進行交易的底線,哄抬物價者的立場是改善買方的境況,而不是使其境況更糟。26關于基線問題,我將在下文討論。
即便如此,仍有兩種方法使人們認為哄抬物價是具有強制性的,這兩種方法都涉及對“基準”的不同理解,通過對買方的情況進行比較,以確定買方是否受到非強制性要約或脅迫。27關于強制與要約的區別,See H.Frankfurt, Coercion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in T.Honderich (Ed.), Essays on Freedom Of Acti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3, p.167.See also A.Wertheimer, Coerc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pp.204-214.第一種方法是假設賣方有道德義務以低于市場清算價的價格向買方提供貨物,并將該道德義務理解為是具有強制性的道德底線 (Wertheimer,2006:206-11)。如果我們做出這些假設,那么賣方以市場清算價格“接受或放棄”的提議更像是一種脅迫,而不是一種要約,因為賣方所做的行為有可能違反道德義務,即她有義務以合理的(低于市場清算)價格向有需要的人提供貨物。這一思路是以下主張的依據,即提議是具有強制性的,當除了接受該提議之外的選擇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或與“有價值的生活的最低條件”相矛盾(Raz,1982:112;Raz,1986:148-57)。如果這樣的論據是為了表明提出建議的人做出了脅迫行為,而不是受到脅迫做出的建議(可能是由于風暴或她的需要),基于這樣的說法,提出建議的人有義務不利用受害者處于脆弱的處境,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不應該提出這樣的建議,她的建議與其說是一個要約,不如說是一個脅迫行為。
這一論點的問題在于,它似乎掩蓋了對剝削的真正關切即對強制的關切。強制和要約的區別在于,強制減少了選擇,而要約增加了選擇。哄抬物價者的行為,特別是本文開頭故事中所描述的哄抬物價的行為,似乎是在增加而不是減少災民的選擇。因此,我們得出結論,哄抬物價者向買方提出的建議是真正的提議,而不是強制性的威脅,但這將留下一種可能性,即這些建議是錯誤的、具有剝削性的。我將在下一節討論這個問題。
第二種解釋哄抬物價者的提議具有強制性的方法是,將強制性界定為非道德化基線相關的統計常態。28See R.Nozick, Coercion.in S.Morgenbesser (Ed.), Philosophy, Science and Method,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969,pp.447-450; J.Feinberg,Harm to self,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219; and A.Wertheimer, Coercion,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206-207.基于這樣的理解,假設只有當B不做X行為的后果比正常情況下的結果更糟糕時,A的提議將被視為是強制的。我們稍微改變一下艾倫·韋特海默的例子,假設B請A醫生來治療他的疾病。A是一位慈善醫生,通常為所有病人免費治療。在這種情況下,A看到B處于絕望中,說只有B給他100美元,他才會治療B的病。29See A.Wertheimer, Coerc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p.208.在統計測試中,A的行為構成了脅迫,因為他的行為使得B不支付100美元的后果比正常情況下的后果嚴重得多。同樣地,我們可能會認為,假設B通常以每袋1.7美元的價格購買冰塊,而A提議以每袋12美元的價格出售僅存的冰塊,那么A的提議是強制性的,因為這會使B不支付12美元的后果比平時嚴重得多。我對這一論點有不同的看法。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如何理解這一分析中的“常態”條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哄抬物價的指控適用于長期經營的商人,他們在災難發生后提高了價格,但不適用于像本文開頭所描述的“企業家”,因為買家最初只有從前者處才可能以每袋1.7美元的價格購買冰塊。相反,我們可能會否認,在非災難情況下,個人通常被收取的價格,是對他們在短缺的緊急情況下被收取價格的適當測試,即在情境X中正常的行為是在情境Y中強制行為的適當標準。
對這一論點的這兩種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最基本的看法是通過統計測試來判斷是否存在強制行為是不恰當的。諾齊克對這一理論提出的反例能有力的證明前觀點:如果A每天早上習慣性地毆打他的奴隸B,有一天A提出,只要B做了X行為時,他就不再毆打B,那么很明顯A是在錯誤地對B實施強制行為(諾齊克,1969:450)。但在統計測試中,A并沒有強迫B,因為即使B不做X行為的結果也不會比正常情況下更糟。這顯然是錯誤的。因此,這樣的例子表明,我們的直覺強烈地被道德化的理解所驅動,而道德化的理解是定義強制力的底線。正如前文所述,我們真正關心的問題是剝削,而不是強制。
對哄抬物價的第二個也是更普遍的擔憂,它是一種錯誤的剝削行為。30對剝削的指控反映在州法律的表述種,這些法律將哄抬物價描述為對消費者的“不公平的利益”(見上文注釋9)。Norman Bowie和Patricia Werhane在他們的《管理倫理》一書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們在書中寫道,“哄抬價格是錯誤的,因為它利用了那些并非出于自身過錯而變得脆弱的人”。See N.E.Bowie & P.Werhane, Management Ethics.Blackwell, 2005, p.66.我們已經在本文的第二章研究了互利剝削的概念及其具有道德上的錯誤性。這種擔憂的核心是,賣方利用買方的脆弱性為自己獲得高額利益是不公平的,即使買方也從交易中獲益。
然而,對于互利剝削的不正當性存在著一些疑惑,至少我們認為,與大多數非哄抬物價者的行為相比,哄抬價格的行為是錯誤的。
這些疑惑的產生與道德要求我們幫助處于困境中的人不一致有關。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認為哄抬物價是應受譴責的互利剝削,盡管他們的行為給災民帶來了一些好處,但是這些行為是錯誤的。另一方面,許多人對減輕大多數災民的痛苦毫無作為,我們卻不認為自己未能給災民提供好處的行為是錯誤的,至少,我們認為不作為與哄抬物價行為不一樣,不需要受到譴責。這兩種觀點是相互矛盾的。
這個疑惑引出了沃特海默所說的“非惡化主張”,該主張認為,A有權不與B交易,但對B來說,與不交易的情況相比,B與A交易會使得B的情況更好。即使根據某些外部標準判斷該行為是不公平的交易行為,但該行為使B情況更好,這說明A參與這項交易的行為就不可能是嚴重錯誤的(Wertheimer,1996:189)。
從結果主義的道德標準來看,非惡化主張顯然是正確的。但這一點也有助于道義理論的發展。如果B需要A提供幫助,那么令人費解的是,在一些道德標準上(尊重他人,道德考慮等)A提供一些幫助怎么會比他不提供任何幫助更糟糕呢?31我們可以假設,一個人以一種互利剝削性的方式與另一個人交往,他的性格比完全忽視他人的人的性格更糟糕。因為,雖然剝削者提供了一定好處,但提供這些好處不一定是他的目的。但非惡化主張并不是關于道德品質的斷言。而是一種關于行為的對錯的主張。我們可以堅持認為,出于錯誤的原因而做出正確的行為是有可能的,互利的剝削者的行為比忽視者的行為更好,即使他們做出行為可能出于更壞的道德品質。從表面上看,無視弱勢群體需求的人對待弱勢群體的尊重程度要低于那些幫助弱勢群體的人。
但并非所有人都同意這一說法。拒絕作為的人通常這樣做的理由是,如果我們選擇與他人互動,就會受到特殊的道德約束,但對于那些選擇不互動的人,卻沒有任何約束。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種說法更準確地闡明這一觀點:(1)在某些情況下,如果A和B以互利和協商一致的方式相互作用,A就有特殊的道德義務為B提供某些利益;(2)如果A沒有選擇與B互動,A就不會有這些道德義務;(3)不管是否提供了額外的好處,B因與A的互動而變得更好是事實。艾倫·沃特海默稱這一觀點為“互動原則”,這在某種形式上挑戰非惡化的主張。但支持互動原則的理由是什么呢?
雖然她沒有用這個名字來描述這個原則,但是露絲的抽樣調查提供了一個支持互動原則的觀點。樣本顯示,剝削的核心錯誤在于它是一種“貶低或不尊重與之交往的人的固有價值”的處理方式(樣本,2003:57)。樣本顯示,他人的內在價值“向我們提出了要求”,當我們剝削他人時,我們卻不重視這一要求(樣本,2003:57)。我們未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忽視了對于人的幸?;蚍睒s所必需的東西”,是因為“利用他們的脆弱處境對其收取高價的不公正待遇”,或是因為“將人不應該被商品化的一面商品化,或將其視為市場交換的可替代對象”(樣本,2003:57)。樣本顯示,她是非結果主義者贊成非惡化原則。因為剝削性的互動和單純的忽視是有區別的。忽視是“當我們可以與他人互動時,卻不與他人互動交流”(樣本,2003:60)。忽視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就像我們忽視一個營養不良的人一樣,但與忽視相比,互動和不互動有一個基本的區別,即“激發我們認為剝削是特別糟糕的想法”(樣本,2003:61,emphasis added)。
我在別處更詳細地反駁了樣本的觀點(Zwolinski,2007:709-710)。在哄抬物價標準案例中應用該原則的基本問題有兩個。首先,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收取市場清算價格,在必要性意義上,是否不尊重買家尚不清楚。人們可以承認,其他人的內在價值對我們提出了道德要求,但同時也對這種要求提出異議,即以低于市場清算價的價格出售稀缺商品。32與此同時,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對人的尊重是否需要為剝削性工廠的工人支付高于市場普通結算水平的工資,See G.G.Sollars & F.Englander, Sweatshops: Kant and Consequences,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Vol.17, 2007, pp.117-120.如果我們將注意力從一項剝削性交易的單一實例擴展到涉及該小部分交易背后的更廣闊市場中,這樣做是正確的。如果以低于市場清算價的價格向個人出售商品是一種尊重個人價值的方式,那么市場上其他個人的價值該以何種方式尊重呢?如果沒有足夠多的商品來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有些人的需求將得不到滿足。反對結果論不能避免商品稀缺性和需求未滿足的權衡。關于收取市場清算價格如何能與尊重個人價值相協調,我將在下文討論。在這里,對其不尊重的指控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證實。
樣本的第二個問題在于剝削和忽視的對比。樣本認為前者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尊重人的價值,這使得它比后者更糟糕。但尚不清楚為什么會這樣認為。正如樣本所示,尊重他人需要我們做的并不是一個人的普施恩惠。相反,它需要與他人“有限但積極的參與”(樣本,2003:67)。由此推斷忽視他人的人往往只是“忽略了其他有價值的人的價值”,而剝削他人的人是在面對他人的價值,卻“蔑視”尊重價值的要求(樣本,2003:68)。但是,從他們的行為中發現這些代理商的動機是錯誤的。忽視是一個人根本沒有把他人的價值放在首位,在這種情況下,某些形式的剝削可能不如忽視更加尊重他人。與那些清楚且專注于自己意圖的人做錯事相比,我們通常不會嚴厲指責那些因為分心而做錯事的人。忽視也可能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當我們知道別人的痛苦并有能力幫助其減輕痛苦,我們就做了一個沒有去減輕其痛苦的選擇。當我們知道別人的痛苦時,并選擇不去想它——無論是從字面上還是實際意義上去幫助它——我們同樣在做一個選擇。這種選擇有時可能是合理的——事實上,考慮到世界上苦難的循環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我們想要過正常的生活,有時就必須證明該選擇是合理的。33See R.Miller, Beneficence, Duty and Distanc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32, 2004, pp.357-383.and See D.Schmidtz, Islands in a Sea of Obligation: Limits of The Duty to Rescue, Law and Philosophy, Vol.19, 2000, pp.683-705.但是,合理的選擇仍然是一個選擇,把那些做出選擇的人與不知情或無法提供幫助的人混為一談是錯誤的。
同樣,如果認為所有參與哄抬物價的人都在“藐視”他人的價值,使他們的行為比有意識的忽視更糟,那也是錯誤的。哄抬物價可能不像慈善捐贈那樣表達對他人的恩惠,但它至少是正視他人的價值,而忽視則完全忽略了這一價值。哄抬物價者把他們當作商人,而不是末日王國的兄弟姐妹。把一個人當作一個交易者,相比把他當作一個物品要尊重得多34以商人的身份與他人打交道,在一定程度上是尊重互惠原則的約束。雖然互惠可能不是道德的全部,但它無疑是道德的一部分,是在合作中尊重他人和自己作為合作伙伴的一種方式。See D.Schmidtz, Elements of Just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chap.15.,這也比把他當作無足輕重的人更加尊重。
然而,即使人們接受互動原則,將其應用于哄抬物價案件中仍有實質性的困難。因為我們根本不清楚應該如何理解所謂的“互動”的本質,以及它賦予賣方新的義務。A在B居住的城鎮擁有一家出售發電機的商店,這是否意味著A已經與B“互動”,因此有特殊的道德義務,以低于市場清算價的價格向B提供發電機,以減輕B在災難發生后的痛苦呢?義務的賦予與B以前是否是A的客戶有關系嗎?如果有人像本文開頭故事中的那些人一樣,他們第一次從事交易,從外地運來所需貨物,然后賣給他們以前從未與之做過生意的災民,那又該如何認定呢?他們在出售商品時與賣方的互動是否足以產生特殊的道德義務,或者是否需要某些預先存在的互動導致特殊的道德義務產生?
無論這些細節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在此類案件中應用互動原則都會產生一個難以解決的公平問題,因為它們給賣方帶來了負擔。這一點可以通過與簡單救援案例的類比來說明。35簡易救援的案例,See P.Singer, Famine, Affluence, and Morality,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1, 1972, pp.229-243。簡易救援最新探討及所面臨的道德挑戰 See L.Murphy, Moral Demands in Nonideal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 G.Cullity, The Moral Demands of Afflu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and F.Kamm, Intricate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人們很自然地認為,如果A能夠以非常低或零成本的方式救助B,那么A有道德義務去救助。但是當我們把A與B互動時的“全景”納入考量的時候,這種直覺的有效性就會受到質疑。假設:(1)A一開始就沒有義務與B互動,(2)A與B互動會讓B過得更好,即使A沒有救助的道德義務,(3)A與B在雙方自愿的情況下互動,(4)A與B的互動不違反任何獨立的道德約束,并且(5)如果A知道選擇救助,他將受到救助道德義務的約束,則A不會同意與B互動。如果這些條件得到滿足,那么在相互作用的條件下,使A負有拯救B的道德義務的理論是不公平和過于沉重的。A與B的互動是義務之外的,是B自愿進行的,不違反任何獨立的道德約束,并使B受益。那么,為什么互動本身會使A對B負有新的道德義務,而不是A和B雙方同意的義務呢?從表面上看,考慮到A已經做了道德義務要求他做的更多的事情,給A增加額外的要求是不公平的。如果有人認為,對A的額外道德負擔并不是不公平的,因為B的巨大需要具有沉重的道德分量,那么我們不清楚為什么要同意上述(1)的觀點。如果救助B是如此重要,為什么會認為一開始就拒絕和B互動,A就可以避免救助B而不會受到責備呢?聲稱A根本沒有義務與B互動,似乎與必須假設的關于B被救出的道德重要性的觀點相矛盾,為了支持這一觀點:如果A和B選擇互動,A將負有救助B的道德義務。
本節意在對“哄抬物價是錯誤的剝削”的說法提出質疑,但并不認為該觀點是沒有價值的。我反對互利剝削具有非法性的論點,因為該論點是前后矛盾的——它譴責以哄抬物價的形式進行的互利剝削,而不譴責那些根本不幫助災民的人。一種避免這種矛盾的方法是少譴責哄抬物價者,但我們也可以通過譴責那些無所作為的人來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我在本節中的論點并不是說哄抬物價沒有錯——它只是表明,對大多數人而言,哪怕在考量因素中加入“剝削”,哄抬物價在道德上的“惡”并未比其在哲學意義上的“惡”更甚。
從反對哄抬物價的道德容許性的觀點,轉而提出贊成哄抬物價的觀點。第一個觀點與市場經濟中價格的配置功能有關。當市場運作正常時,市場傾向于將資源分配給最有價值的用途。相比那些不那么看重某種商品的人,那些更看重某種商品的人會愿意為它付出更高的價格。如果每個人的出價都與其看重物品的價值成比例,那么每件物品都會落入最看重它的人手中。36請參閱緊接其后的段落以了解其復雜性。但這只有在允許價格根據供求變化自由調整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如果不允許價格上漲到某個規定的水平,那些對商品的估價高于所反映價格的水平的人就無法加以區別,也無法用更高的價格來配給稀缺的供應,本可以得到滿足的需求將無法得到滿足。37有關這一點與反哄抬物價法案件的討論,See D.Skarbek, Market Failure and Natural Disaster: A Reexamination of Antigouging Laws, Public Contract Law Journal.(Forthcoming).事實上,因為稀缺資源的售價太低,無法排除那些需求并不迫切的消費者,因此最迫切的需求反而可能得不到滿足。
當然,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中,配置效率只是一種趨勢,而不是一種絕對的規律。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或者你不能理性地思考問題,或者你在正確的時間不在正確的地點,或者你根本不知道購買某件商品的機會,那么無論你多么看重它,市場都不會分配給你。
我將在下文談到現實世界的市場未能達到理想的完全競爭的方式的影響 。38詳見四(五)。只要注意到配置效率的傾向在道德上是至關重要的,就足夠了。在市場和決策中,稀缺性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事實,但在災難發生后,這一事實尤為突出。例如,如果沒有足夠的電為冰箱供電,人們對冰塊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一些需求是微不足道的,有人想要冰塊只是冷藏她的啤酒。其他需求會更緊急,糖尿病患者需要冰塊來保證胰島素的安全儲存。但不會有足夠的冰塊來滿足所有潛在的需求。必須采取某種方法來定量供應。真正的問題不在于價格體系是否是將商品分配給有價值需求的完美機制,而在于它是否優于現有的替代品。
似乎有一個更好的選擇,那就是對潛在買家的需求或需求缺失做出個性化的判斷,然后把商品賣給那些道德品質高的人。依賴價格的理由很簡單,即支付能力與我們認為的道德品質相關——個人對善良的重視程度——個人可以通過直接評估道德品質,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配,從而做得更好。
該觀點有一些道理,我認為這是我們對哄抬物價(更普遍地說,是利用價格來分配稀缺資源)感到不安的主要原因。即使在緊急情況下,沒有哪位父母會根據經濟能力給孩子分發食物。我認為大多數人肯定也不會這樣對待他們的鄰居。那么,為什么將它作為一種更普遍的分配制度呢?
該問題的答案與哄抬物價所涉及的這類關系之間的重要區別有關。首先,最合理的道德觀點認為,我們對家人、朋友和鄰居負有特殊責任。例如,我們可能有不完全或完全的照顧義務,這與我們通過出售稀缺資源獲利的自由相沖突,并凌駕于此種自由之上。更重要的是,該觀點認為,我們更能了解與我們有密切聯系的人的道德品質。作為哲學家,我們很容易忽視這種考慮。畢竟,在哲學論證和思維實驗中,我們可以規定某些道德品質并把它們當作一個給定的條件。然而,在實踐中,辨別哪些品質在道德上是重要的,比起辨別哪些品質是不重要的,要困難得多。我們忽視道德重要性的行為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它是我們實際行為的評判標準之一,即在一個不具備所有相關道德知識的世界里,這些道德品質是如何發揮作用的。與其他情況相比,我們的忽視在某些情況下所造成的影響要小一些。我比較容易了解鄰居的需求、性格等。但即使是和鄰居相處,我對此的認知能力也遠遠不如我與家人關系之間的認知。文章開頭提到的來自戈爾茨伯羅的四個年輕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向誰分發冰塊。如果我們認真思考來自道德心理學的最新證據,會發現個人在評估他人的道德品質方面,似乎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熟練或始終如一。在更客觀的情況下,我們經常被那些與道德品質無關的特征所左右,比如種族、性別或情感表現。39例如,Kahneman 和Tversky 1982年在其名著中,就包含了許多道德推理被信息呈現的語言或順序不當影響的例子。See D.Kahneman & A.Tversky,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最近,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證明,我們的道德推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厭惡等情緒反應所驅動的,并根據這些反應進行調整。See J.Haidt & S.H.Koller & M.G.Dias, Affect, Culture, And Morality, or Is It Wrong to Eat Your Dog?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65, 1993, pp.613-328, and J.Haidt, 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al Tail: 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108, 2001, pp.814-834.因此,我們的選擇并不是在價格上的不完善配置和道德價值上的完善配置之間進行選擇。我們所有的分配方案都是不完善的。有時市場價格的不完善會比個人判斷的不完善更嚴重,有時則相反。本節的重點并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都允許哄抬物價的行為。在許多哄抬價格的情況下,收取市場清算價格,往往會使商品的配置方式符合(盡管不完全符合)在道德上有重大意義的特征,比如需求強度。在緊急情況下,當我們沒有更好地履行道德義務的其他選擇時,40請注意,這是一個明顯較弱的條件,必須在沒有其他選擇能夠產生道德上更好的結果。該行為即使在道德上不是最被贊譽的,也肯定是道德所允許的。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哄抬物價在道德上是允許的。
此外,哄抬物價的行為產生了某種不符合道德理想的分配情況,最好的應對措施可能不是試圖禁止或譴責哄抬物價的行為,而是改變它所遵循的制度規則。例如,如果人們對哄抬物價的擔憂是,先前的財富不平等將導致富人獲得商品,窮人一無所獲,那么他們可以直接通過社會福利政策應對財富不平等的狀況以解決這一問題?;蛟S更合理的做法是,讓政府機構以市場價格收購稀缺的、必需的商品,并以補貼價格或者免費向有需要的人提供這些商品。后一種方法是波士頓市在2004年流感疫苗短缺期間采取的方法并頗有成效(波士頓環球報,2004年)。通過制定明確的“游戲規則”允許市場參與者在這些規則內自由運作,這些方法利用了市場效率,而不會引起對分配不平等的擔憂。
支持哄抬物價行為容許性的最后一個觀點借鑒了哈耶克關于價格系統信息傳遞功能的研究。41Hayek對這一立場的經典表述可以在1980年的 Hayek著作中找到。See F.A.Hayek,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in F.A.Hayek(Ed.),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77-91,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對哈耶克來說,正如奧地利傳統經濟學中的其他理論,市場競爭的不完全性是理解市場本質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42See, for a general overview, G.O'Driscoil & M.Rizzo, The Economics of Time and Ignorance.Routledge, 1996.正是因為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供給與需求完全相等的競爭均衡市場中,價格和市場競爭才顯得重要。在現實世界中,與均衡模型的世界相反,事實是不斷變化的。人們的欲望在改變,可利用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在改變,等等。當緊急情況發生時,價格也隨之改變。因此,價格就向市場參與者傳遞了有關商品新的供求信息,同時也刺激他們根據新信息調整行為。
在哄抬物價的情況下,對普通商品收取更高的價格是向消費者和該商品的供應商傳遞信息。在上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價格是如何向消費者傳遞信息的。用“查理”颶風后,佛羅里達州的酒店哄抬物價的案例來說明理論觀點。根據州總檢察長提出的指控,西棕櫚灘的一家酒店,向三名房客收取每晚超過100美元的房費,比宣傳廣告每晚不到50美元的房費高出一倍多。總檢察長寫道:“那些重新開始新生活的家庭不用擔心哄抬物價?!保死锼固?,2004年)。
收取更高的房費不僅增加了酒店老板的利潤。他們還向消費者發出了節約的信號,這樣做幫助了許多家庭。酒店房費的價格越低,人們對它們的需求就越高。隨著物價上漲,人們就會尋找其他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某評論員認為,如果一個家庭選擇以每晚50美元的價格為父母和孩子分別開一間房,那么他們更可能選擇以更高的價格只開一間房。如果一個家庭的房子被颶風損壞,但還能勉強居住,此時如果酒店房間每晚費用是100美元,而不是50美元,那么這個家庭可能會選擇繼續住在受損的房子里(Sowell,2004年)。因此,雖然價格的上漲并沒有真正增加酒店客房的供應量,但它提高了供應可用性——由于消費者的節約行為,更多的酒店房間提供給最需要它們的個人和家庭。
價格還以更直接的方式傳遞增加供應的信息。43See P.Samuelson & W.Nordhaus, Economics, Boston: Irwin McGraw-Hill, 1998, p.72.如果在戈爾茨伯羅每袋冰塊售價1.7美元,在羅利每袋冰塊售價12美元,這就告訴人們,羅利需要戈爾茨伯羅的冰塊,將冰塊運到那里可以獲得可觀的利潤。價格傳遞著該地區對商品有高需求的信息,并為個人滿足需求提供了內在的激勵。本文開頭討論的四個人可能并不是出于利他的動機而開車前往羅利的。但在此過程中,他們做了一些事情來幫助緩解羅利面臨的冰塊短缺問題。如果他們不是因為哄抬物價被逮捕,其他人聽說他們獲利大概也會效仿。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把所需的商品帶到了羅利,競爭將導致價格下降,價格水平會接近一個新的、更低的均衡狀態。
從哈耶克的研究中得到的教訓是,市場是動態的,而我們的道德直覺往往沒有考慮到這種動態變化。當我們提及哄抬物價時,通常會想到有限的資源被分配給一群人。如果收取高價,富人會得到商品,而其他人卻得不到。從表面上看,從羅利的四個年輕人處購買冰塊的人,彼此處于零和博弈中——只有一方輸了,另一方才能贏——而哄抬物價者則利用了這種脆弱性。這似乎違反了最基本的道德標準,如果我們急需冰塊,就不希望別人從我們的痛苦中獲利。在靜態的世界里,哄抬物價似乎明顯違反了黃金法則。
與其他的市場案例一樣,本能的道德反應過多地受到我們所能想象到的東西的影響,而較少受到難以想象或考慮的東西的影響。44這是19世紀法國政治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巴斯蒂亞(FrédéricBastiat)的主要見解之一,最著名的說法是Bastiat在1995年 提 出 的。Bastiat, F, 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In G.B.de Huszar (Ed.), Selected essays on political economy,Irvington-on-Hudson,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1995.我們很容易想象到個人之間為了爭搶有限的冰塊而產生的零和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難看到市場力量是如何增加供應、刺激替代品的發現并使其發揮作用。因此微觀世界中的零和就是宏觀世界中的正和。市場上可獲得的資源數量可以增加或減少,影響這種變化的最重要因素是資源的價格。事實上,一種資源在市場上的價格很高,這是為該市場帶來充足供應的重要步驟。無論是自愿還是通過市場調控來壓低價格,在微觀層面似乎都能實現公正,但這樣做的代價是保持微觀世界的穩定,并阻止供應的流入,從而緩解人們對市場不公平高價的擔憂。哄抬物價者收取短期高價格只是市場競爭過程中的一個步驟,這是鼓勵發現和創造商機必不可少的一步,它使市場更接近人們的需求,并使人們的需求得到更廣泛的滿足。45See, generally, Kirzner, The meaning of market process: Essay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ustrian economics,Routledge,1996.
在繼續探討哄抬物價對評判供應商道德品質的影響之前,有必要停下來思考一下對前兩部分觀點的反對意見。我對哄抬物價的辯護是基于某些市場有效運行的經驗和理論主張。盡管這些主張在市場日常運作中可能有一定的價值,但在緊急情況下,它們是否能繼續有效是不確定的。既然只有在緊急情況下,哄抬物價才成為一個問題,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認為市場機制在個人經營時間可能很短、信息不完善、交易成本高、賣家數量很少的情況下,仍然是有效的?46Geoffrey Rapp提出了一個特別新穎的觀點,市場失效論,以支持拉普的反哄抬物價立法,See G.Rapp, Gouging:Terrorist Attacks, Hurricanes, and The Leg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Post-Disaster Price Regulation, Kentucky Law Journal,pp.94, 2005-2006。有關探討, See D.Skarbek, Market Failure and Natural Disaster: A Reexamination of Antigouging Laws,Public Contract Law Journal.(Forthcoming)。我在這一部分的論點將只涉及更多的市場失靈的標準案例。
按照完全競爭的新古典標準,在緊急情況下,市場會失靈。但完全競爭模型并不是思考市場優點的唯一方式,也可能不是在緊急情況下最具啟發性的思考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將競爭看作一個動態過程而不是均衡狀態下的模型可能更有幫助。例如,伊斯雷爾·柯茲納提出的奧地利市場過程理論將競爭定義為“市場參與者試圖通過提供更好的市場機會來贏得利潤的競爭活動”(Kirzner, 979:9)。與新古典模型的競爭不同,這種競爭并不是在均衡尚未達到的狀態下發生的,而恰恰是因為均衡尚未達到才使其與新古典主義模型不同。正是在競爭的過程中,我們才從差距較大的不平衡狀態過渡到差距較小的不平衡狀態。換言之,除非當前的資源配置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缺陷,否則就不能達到均衡的狀態。奧地利學派的柯茲納和其他人認為,競爭是人們尋找嶄新機會,不斷去發現新事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潛在利潤會刺激個人和公司去發現他人在決定使用稀缺資源時所犯的錯誤(Hayek, 1968)。
誠然,處于緊急狀態下的市場參與者確實無法獲得完全的信息但這表明,市場過程的結果將達不到完全競爭理論的理想狀態。47實際上,它甚至沒有清楚地體現出這一點。完全信息是市場均衡的充分條件,不是必須條件。See A.Mas-Colell, M.Whinston , & J.Green, Microeconomic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545-550,cited in D.Skarbek, Market Failure and Natural Disaster: A Reexamination of Antigouging Laws, Public Contract Law Journal.(Forthcoming).但這不意味著競爭力量沒有發揮重要作用。弗農·史密斯等人在實驗中證明,即使市場中沒有任何參與者擁有完全的信息或行為完全合理,市場可以達到接近均衡或均衡的狀態。即使在缺乏完全信息的情況下,市場需求短缺的壓力促使人們尋找除利用稀缺資源來滿足需求的新方法。48See Smith, V, Market as economizers of infoimatio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the "Hayek hypothesis." Economic Inquiry, Vol.20(2), 1982, pp 165-79 and Gode, D.K., & Sunder, S, Allocative efficiency of markets with zero-intelligence traders: Markets as a partial substitute for individual rational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01, 1993, pp119-137,; cited in Skarbek, D.Forthcoming.Market failure and natural disaster: A reexamination of antigouging laws, Public Contract Law Journal.(Forthcoming).買方仍會以較低的價格購買更多的商品,而賣方仍會以較高的價格出售更多的商品。信息缺口會導致費用增加或利潤減少,而信息優勢則會導致企業收益。因此,即使在嚴重不平衡和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市場仍然具有平衡作用。這大概就是本文開頭描述的四個年輕人每袋冰塊只收12美元的原因。他們之所以沒有收取每袋冰塊40美元的費用,可能不是因為利他主義,而是因為他們意識到40美元超出了市場所能承受的范圍。價格越高,個人就越有動力利用現有的替代產品,或發現新的替代產品,其他個人就越有動力以更低的價格提供同樣的產品。市場的平衡趨勢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在緊急情況下也不能完全被否定。
然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緊急情況的性質。在自然災害的影響持續數天或數周的情況下,這給信息的傳遞提供了時間,非災區的個體能夠調集資源,競爭過程能夠發揮作用;但在其他緊急情況下,“市場”的概念似乎完全扭曲。用簡單的思維實驗來說明剝削的非法性:(1)某個湖上沒有船只,但是有游泳愛好者在此游泳。B想到一個商機,于是他每天劃船到此湖,且隨身帶著一份合同。該合同主要權利義務是:甲方承諾將自己的房產過戶給B,B承諾救助甲方。某天,A在此湖中溺水,被迫簽下此合同,B則把A送到了岸邊。(2)B的價格對提高配置效率的價值明顯作用不大。在B的船上沒有其他人在爭搶位置,如果A不進入船中,B的船就是空置的。但此時,B非常清楚哪種資源配置最能促進整體福利或利于履行善良義務。A比B更需要一個空位,關于這一點不需要依靠價格的信息傳遞功能來告訴B。(3)雖然在邏輯上可能認為B的剝削性收益巨大的救援將導致其他人在長期內增加救援的供應,如C、D、E,在聽到B輕松得到豪宅的故事后,開始投資游艇,在附近的湖泊巡邏,意圖尋找并對溺水的受害者剝削。在這種情況下,對價格信號功能的訴求,看起來更像是對個人貪婪的合理化解釋,而不是具有說服力的理由。故而在這種緊急情況下,盡管道德上令人反感的剝削的擔憂隱約可見,但市場過程中確實沒有任何道德標準上的正當理由。在這種情況下,哄抬物價在道德上是不允許的,即使真正構成公平價格的因素尚不清楚,也應明確要求以公平價格進行救助。但沒有哪個國家或哪種文化的道德對此給出了明確的公平價格,那種期待在正常的市場過程中通過替代制度或個人來實現更好的、道德上令人欽佩的結果的期望終究要落空。總之,在道德上允許哄抬價格的理由仍然很充分。
受上述觀點影響的人認為參與哄抬物價的人在道德上仍有一些令人反感的地方。法律不應該禁止這種做法,哄抬物價行為本身在道德上并不令人反感。但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允許哄抬物價在道德上是有充分理由的,這并不意味著那些哄抬物價的人是基于這些理由參與哄抬物價。換言之,對貪婪、冷酷和自私的哄抬物價者的普遍道德譴責是絕對正確的。
然而,為什么人們會認為從事道德上允許的活動是違反道德的呢,這一點令人困惑。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在道德上是允許的,那么除了傾向于做道德上允許的行為之外,他的行為是否還能說明他的性格是怎樣的呢?盡管如此,許多人還是覺得這類論據具有說服力。例如,伊曼努爾·康德認為,非人類的動物沒有道德思想,因此,把它們的行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并沒有錯。他還認為,那些給動物造成無端痛苦的人是有問題的。他們的錯誤之處不僅在于使動物受苦,還在于這樣做暴露了他們性格上的缺陷,給動物造成無端痛苦的人,往往也是給人類造成無端痛苦的人。因此,即使讓動物本身受苦在道德上沒有錯,但這樣的行為證明他們可能會做其他道德上錯誤的事情,即導致人類受苦(康德,1994,第106頁)。
康德的觀點為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即做出道德允許行為的人可能會做其他違背道德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康德的觀點只有在道德品質以一種相當“粗糙/不經推敲”的方式運作的假設下才有效。畢竟,受傷的動物和受傷的人之間存在顯著區別,即使一個有從事前一種活動的傾向/動機的人,也可能缺乏從事后一種活動的傾向/動機。然而,如果我們的傾向/動機非常粗糙/模糊,以至于他們無法捕捉不同目標之間相對細微的區別,而這些目標可能會遭受殘酷對待,那么,在一種行為和另一種行為之間可能會出現諾齊克所說的“不良道德溢出”。49諾齊克認為,存在這種溢出效應令人費解。如果出于任何原因對動物做任何事本身都是完全正確的,則前提是一個人意識到動物和人之間的清晰界限,并行動時牢記在心。為什么殺害動物會使他變得殘暴,使他更有可能傷害或殺死人呢?屠夫比周圍有刀的人殺人更多嗎?See R.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4, p.36.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選擇不像是“傾向于傷害動物”或“傾向于傷害人類”,而更像是“傾向于傷害生物”。一個傷害動物的人是在表達后一種粗糙/模糊的傾向/動機,根據康德的說法,這使他有可能做一些道德上允許的事情(傷害非人類的動物),但也有可能做一些道德上不允許的事情(傷害人類)。
碰巧的是,康德對那些給動物造成不必要痛苦的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確的。50例如,虐待動物是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公認標志,是“麥克唐納癥狀”的一部分,并被《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第312號修訂本)接受為品行障礙的診斷標準。但請注意,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建立在經驗前提之上。我們的傾向/動機是好是壞,這是經驗主義心理學家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一紙空談就能解決的問題。也沒有理由認為心理學家的回答是統一的。我們可能很難區分造成痛苦的不同實例,但善于區分表達錯誤的不同方式(大多數人沒有像康德那樣認識到,在簡歷上謊報自己的教育背景以及家門口的謀殺者謊報目標受害者的位置之間在道德上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差異)。
同樣,這也是一個經驗問題,作為一種趨勢或一種必然的心理規律,驅使人們參與哄抬物價的動機/傾向是否足夠粗糙/模糊,導致人們做出道德上不允許的行為。向災民收取必需品的市場清算價格的供應商,是否可能存在對弱勢群體做出欺詐或脅迫行為從中獲利的傾向。但話又說回來,情況可能并非如此。
這一切并不是要反駁本章開始時的道德直覺,即有些人參與哄抬物價是出于道德上卑劣的動機。這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確實是現實。我認為一個人參與哄抬物價并不足以證明她的道德品質不良。假設第四節中關于哄抬物價的道德容許性的觀點是正確的(假設人們相信它們是正確的),參與哄抬物價是出于許多不同的道德動機。有些人可能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利益而參與哄抬物價。而其他人可能既關心自己的財富,也關心他人的痛苦,并相信收取市場清算價格將有助于實現這兩個目標。我們可以適當地譴責前一種哄抬物價者,因為他們沒有充分考慮到其他人的福祉。但對后一種人如何評價呢?這種哄抬物價者不是道德上的圣人,他不會為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不顧自己的利益,但他在道德上未必是邪惡的。他做出的決定部分是基于自己和家人的利益,但也基于對他人需要的考慮,同時還基于他認為這樣做最能滿足這些需要。他的道德品質,雖然不是典范,但至少是正派的。
也許我們會想說,道德美德需要的不局限于做道德上允許的事情。亞里士多德派學者佛洛尼莫斯并不僅僅是做道德上最低限度要求的事情。我們認為,如果一個人充分體現了正義、仁慈、自由等所有美德,那么他收取的費用會低于市場清算價格,即使收取的市場清算價格超過了道德允許的界限。51我感謝Larry Solum向我提出了這一論點。因為在傳統亞里士多德的美德觀中,沒有任何觀點要求他忽略自己的利益而更重視他人的利益,這樣的人仍然會給自己留有一部分利益。但我們認為,他可以獲得合理的利潤,同時收費仍遠低于市場所能承受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對一個有道德的人做出何種行動的準確描述。畢竟,在這篇論文中,我提出的依賴市場價格的理由,它們是一種實現道德利益的有益啟發。如果佛洛尼莫斯能找到除高價以外的其他方法來增加該地區的供應,把資源分配給那些最需要、最值得、最有價值的人,他在道德上就有充分的理由這樣做。那么,我們這些普通的凡人是否應該按照佛洛尼莫斯的標準做事呢?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必須考慮兩個方面,盡管它們會把我們引向相反的方向。一方面,如果我們是道德高尚的、完全知情的和完全理性的,那么理想的決策程序不一定是我們現在這樣的決策程序,把這稱為一種認知謙卑的態度。在基本不了解這些事實的情況下,依靠市場價格不完善的配置可能比試圖在充分考慮相關道德事實的基礎上做出決定要好得多。52參見四(五)。另一方面,對有關事實的無知和偏見,可能會誤導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特別重要的是,我們傾向于做出有利于將自身利益合理化的行為。而不幸的是,當我們被告知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比收取更少的費用對他人更有利時,大多數人可能不會提出反駁的理由。因此,盡管有理由收取市場清算價格,但我們不能過于樂觀地認為這個情況也適用于我們。不管事實如何,大多數人都在自欺欺人。
在這篇論文中,我對哄抬物價進行了充分的論述。為此,我提出了三項主張。首先,我認為,即使哄抬物價是違反道德的,它也不應該被法律禁止?,F有禁止哄抬物價的法律要么未能向賣方提供明確的指導,要么未能考慮到所有可能導致價格上漲的道德上的重要原因,通過修改法律很難避免這一困境。此外,任何法律上禁止哄抬物價的行為都會阻礙個人參與經濟活動,而經濟活動則會幫助那些因緊急情況而變得脆弱的人。因為禁止哄抬物價的法律會傷害脆弱的買家,對賣家來說是不公平或不明確的,所以這些法律是違反道德的,應該被廢除。其次,我認為哄抬物價至少在道德上是允許的。哄抬物價本身并不具有強制性,如果認為它是一種剝削行為,即使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剝削行為,但很難理解它為什么是錯誤的(至少,比那些不幫助緊急情況下受害者的人要更好)。此外,哄抬物價可以通過促進有效分配稀缺和需要的資源,并通過經濟信號,向處于困境中的災民增加所需商品的供應,從而實現道德上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哄抬價格在道德上是允許的。最后,我認為,盡管有些參與哄抬物價的人可能是出于道德上卑劣的動機,但我們不能認為所有人都出于這樣的動機,因為有些人可能是出于道德良善(或至少在道德上可以接受,例如幫助受災群眾)的動機參與哄抬物價。
附錄A 美國各州反哄抬物價法53 我非常感謝David和Brian Skarbek,他們在2008年的Skarbek & Skarbek中對美國反哄抬價格法做了更全面的總結,See D.Skarbek & B.Skarbek, The Price is Right!: How Price Gouging Laws Delay Post-Disaster Recovery, Santa Clara University, 2008.(Unpublished Manuscript) 。
涉及 允許漲價 允許漲價因素 最高罰款康涅狄格州 衛生 無 實際成本 輕罪哥倫比亞特區 全部 10% 實際成本 民事特拉華州 無 --- --- ---佛羅里達 救災物資 不正當 實際成本 民事喬治 健康和安全產品 無 實際成本 民事夏威夷 全部 無 實際成本 民事愛達荷 列出的必需品 不正當 實際成本 民事伊利諾斯州 總督的選擇 選擇 選擇 民事印第安納州 僅限燃油 不正當 實際成本 民事愛荷華州 救災物資 不正當 實際成本 民事堪薩斯州 救災物資 25% 實際成本 民事肯塔基州 救災物資 不正當 實際成本 民事路易斯安那州 全部 無 實際成本 民事緬因州 必需品 15% 成本 民事馬里蘭 無 --- --- ---馬薩諸塞州 僅限燃油 不正當 實際成本 民事密歇根州 全部 不正當 無 民事密西西比州 全部 無 實際成本 重罪密蘇里 必需品 不正當 成本 民事蒙大納 無 --- --- ---內布拉斯加州 無 --- --- ---內華達 無 --- --- ---新罕布什爾 無 --- --- ---新澤西州 健康和安全產品 10% 實際成本 民事新墨西哥州 無 --- --- ---紐約 健康和安全產品 不正當 實際成本 民事北卡羅來納州 健康和安全產品 不正當 實際成本 民事北達科他州 無 --- --- ---俄亥俄州 無 --- --- ---俄克拉荷馬州 救災物資 10% 實際成本 民事州
涉及 允許漲價 允許漲價因素 最高罰款俄勒岡州 無 --- --- ---賓夕法尼亞州 全部 20% 實際成本 民事羅德島州 無 --- --- ---南卡羅來納州 全部 不正當 實際成本 輕罪南達科塔 無 --- --- ---田納西州 救災物資 不正當 實際成本 民事德克薩斯州 必需品 不正當 無 民事猶他州 救災物資 10% 成本 民事佛蒙特州 僅限燃油 不正當 實際成本 民事弗吉尼亞 救災物資 不正當 實際成本 民事華盛頓 無 --- --- ---西佛吉尼 救災物資 10% 實際成本 輕罪威斯康星州 無 --- --- ---懷俄明州 無 --- --- ---州
附錄注釋
專注于醫療物資使科羅拉多顯得與眾不同。在撰寫本文時,有幾次試圖在州立法機關通過更全面的反哄抬物價法,但都未成功。
伊利諾伊州的法律賦予州長在緊急情況下制定價格管制的權利,但沒有具體規定管制的范圍和性質。
密歇根州的法律是反常的,因為它不需要觸發事件,如自然災害或緊急情況。相反,法律只是禁止以不合理的高價銷售商品。
在宣布緊急狀態前的30天內,在某一時刻出售某一特定貨物的個人,其價格漲幅不得超過其災前價格的10%(考慮到增加的成本和加價)。但是,在宣布緊急狀態前30天內沒有出售貨物的個人,可以以高于其成本30%的價格出售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