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湯建華 劉貴英

甘孜州是四川省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根據第五次沙化監測數據顯示:全州有沙化土地面積63.1萬公頃,主要集中在甘孜州北部的石渠、德格、色達及南部的理塘、稻城等縣;荒漠化土地46.7萬公頃。根據2017年調查數據顯示,甘孜州石漠化土地面積達63.55公頃。同時,在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沿岸分布有面積達350余萬畝的干旱半干旱地區。
截止2019年底,中央累計下達甘孜州川西藏區防沙治沙資金3.3859億元,開展沙化土地治理38.97萬畝;省級財政累計下達甘孜州川西北防沙治沙資金1.5552億元,開展沙化土地治理30.01萬畝,鞏固沙化治理成果18.89萬畝,省級財政累計下達甘孜州長江上游干旱河谷綜合治理資金8550萬元,開展旱區治理2.224萬畝。

康定治理成效
通過實施防沙治沙工程和長江上游干旱河谷綜合治理項目,甘孜州生態治理能力進一步提高,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促進了全州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
一是提高了生態效益。項目的實施,治理區域林草植被蓋度(郁閉度)提高了30%,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林草植被得到了恢復,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人與自然關系更加和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川西高原生動實踐。
二是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項目的實施,不僅有效治理了土地沙化和干旱河谷,優化了現有土地、草原利用結構,而且還通過建設生態林、經濟林、景觀林,改善了局部生態環境,控制或減緩水土流失、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有效改善了當地生產條件,提高了綜合生產能力,有效改善了農牧民的生存條件和人居環境。
三是加快了脫貧步伐。由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擔防沙治沙和旱區治理項目人工勞務,農牧民從中直接獲取勞務收益,增加了群眾收入,防沙治沙工程和旱區治理項目已累計為項目區農牧民增加勞務收入2965余萬元,荒漠化防治已經成為極受農牧民歡迎的民生工程之一。
四是增強了生態意識。項目的實施,有力地改善了生態環境,充分調動了農牧民群眾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建設生態、保護生態的意識明顯增強。


統一思想,協調配合,專人專班推進。按照中央、省有關會議精神和要求,甘孜州林草局積極對接省林草局爭取項目資金,在資金下達后安排專人指導縣(市)林草局科學編制實施方案(作業設計),并將建設任務納入年度目標任務進行嚴格考核,同時成立了項目建設工作專班,形成了“局長負總責、副職抓進度、專人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專人負責推進工作。
強化宣傳力度。一是強化全民參與,加強生態文化教育和綠化公益宣傳,積極發動全社會主動投身荒漠化治理工作。二是強化政策宣傳,通過技術人員深入農戶,向廣大農牧民宣傳《森林法》、《防沙治沙法》等相關政策法規,促使農牧民知法、守法、用法。
強化措施規范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管理及運行。一是安排專人全面清理全州脫貧攻堅造林合作社組建情況,及時摸排、收集、更新造林合作社承接造林綠化項目的真實情況,確保基礎數據不失真。二是專題下發《甘孜州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強化措施規范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管理及運行的通知》(甘林草發〔2019〕47號)文件,要求各縣(市)林業和草原局、各州屬林業企事業單位高度重視造林合作社的監督和管理,積極采取有力措施規范造林合作社的管理及運行工作。三是組織工作組前往各縣(市)林草局和森工局對造林合作社組建、運行及管理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并就發現的問題進行了現場反饋,責令其限期整改。
強化示范帶動作用。圍繞國道、省道和重要旅游環線,著力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群眾和游客喜愛、有規模、能借鑒的防沙治沙和旱區治理示范點,采取以鄉土樹種、灌草花卉、經濟林混交模式提升治理區域生態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美甘孜州村落環境。
給予項目支持。大規模綠化全川任務重,建議國家和省在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省級財政林業防沙治沙、長江上游干旱河谷綜合治理項目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和傾斜。
提高荒漠化治理投資標準。鑒于今后甘孜州荒漠化治理區域地立體條件差,后期撫育管護、灌溉澆水及人工費用增大等成本增加,為保證治理成效,建議國家、省適當提高防沙治沙、長江上游干旱河谷綜合治理等荒漠化治理投資標準。
加強業務技術培訓和指導。甘孜州州、縣(市)林業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項目建設和管理不規范,已經不適應新形勢林業工作的需要。建議不定期開展業務技術培訓,提高林業管理和技術水平。
下一步,甘孜州將堅持以“綠”為根,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示精神,深入實施防沙治沙、干旱半干旱河谷治理等荒漠化防治工程,重點抓好2020年防沙治沙和旱區治理項目,力爭保質保量完成目標任務,為我州三創聯動增綠添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