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李韻石

羅永浩直播帶貨 資料圖片
雖然直播帶貨空前火熱,但是隨之而來的投訴與糾紛也呈上升趨勢。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發布的《6.18 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今年“6.18”促銷活動期間消費維權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價格競爭、短信騷擾、紅包活動、假冒偽劣等方面。
目前火熱的直播帶貨催生了許多的銷售奇跡,這些奇跡是在之前所有銷售模式下所不能達到的,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有哪些技巧?當記者將這些問題拋向雪娜時,她笑著反問記者:“你覺得直播帶貨和實體店賣貨有多大區別?”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把記者問愣了。
“我告訴你,區別不大,都是賣東西,而且都很難。如果真這么容易賺錢還能輪到我?網上一些信息都是假的,例如網紅銷售年入百萬,老板親自上陣賣貨一晚凈賺80 萬,這些大多都有水分,就是為了博眼球的。不能說沒有這樣的高手,但這兩年來并沒有發現身邊的同事有這樣的業績和收入。像李佳琦和薇婭這樣的頂級網絡直播帶貨主播鳳毛麟角。”雪娜看著記者思考的樣子笑著告訴記者。
關于直播帶貨的難度,雪娜給記者講了一個她自己的故事。去年“雙十二”之前,公司給雪娜介紹了一個女裝直播的任務,商品無論是品牌、樣式還是質量都很好,但是兩周直播下來,她才賣了70 件,根本沒有完成之前制定的目標。“當時很著急,那一個月的收入就是保底工資了。現在一些超高的統計數據是虛的,因為沒有計算退貨的數量。還有些可以說是假的,純粹是為了給自己的牌子打廣告造勢。”
其實,雪娜所說的虛報數據等問題此前一些媒體已有報道。例如董明珠單日帶貨7.03 億元就被媒體和格力代理商集體質疑了。記者了解到,在董明珠直播帶貨前一天,有人給格力代理商發去了這樣一條信息:董總又要直播帶貨了,希望大家去支持,這段時間大家提貨從直播間走。對此,家電分析師劉步塵就表示:“如果沒有代理商、經銷商背后的支持,7 億元的帶貨額有點不能理解。”
北京億橙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于瑞亮告訴《法人》記者:“一個好的網絡銷售業績需要市場、產品、價格以及質量等多方因素的統一,缺一不可。無論直播帶貨的優勢有多大,都不會脫離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對于數據造假,于瑞亮表示,雖然2019 年直播帶貨火爆,但是實際的直播帶貨元年是2016 年。在這4 年間,主播靠手段刷人氣騙流量、MCN 機構利用非正常手段提升影響力等弄虛作假的事件屢見不鮮。一些虛假的數據不但影響購買者正常的消費選擇,也為互聯網經濟埋下了隱患,需要引起社會和相關部門的注意。
記者注意到,今年中消協共收集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112384 條。每日平均負面信息5600 條左右。從本次監測的情況看,直播帶貨的問題主要圍繞五個方面:一是直播帶貨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證照信息公示義務;二是部分主播特別是明星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嫌宣傳產品功效或使用極限詞等違規宣傳問題;三是產品質量貨不對板,平臺主播向網民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商品等;四是直播刷粉絲數據、銷售量刷單造假;五是售后服務難保障。
在這份報告中,羅永浩直播帶貨的兩個案例被重點提及:一是鮮花不新鮮,最終導致所有訂單全免費,并且雙倍賠償消費者;二是羅永浩在帶貨過程中承諾“全網最低價”的錄音筆和臺燈都不符合事實,在其他平臺有更低價格的同款商品出現,導致了網友的不滿。
另外,根據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直播帶貨消費調查報告顯示,在30 個直播帶貨體驗樣本中,有9 個樣本涉嫌存在未公示證照信息問題,占比30%;有3 個樣本涉嫌存在虛假宣傳問題,占比10%;有1 個樣本執行“7 天無理由退貨”不到位,占比3.33%。
在實踐中,直播帶貨糾紛往往存在虛假宣傳、帶貨質量不合格等違法行為,尤其是在產品關鍵指標、參數、性能等消費者關鍵知情事項,主播本身未盡到審慎注意義務。部分平臺對主播培訓、考核未進行明確區分,封號處理措施應有作用未得到體現,主播仍可同期注冊其他賬號。有的平臺未提示消費者應以產品實際參數為準,未明確告知消費者風險,未明確公示商家信息,導致消費者維權難。
北京互聯網法院員額法官李文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隨著直播帶貨熱度的升高,與直播帶貨相關的網絡侵權糾紛也在逐年增加。作為在線上展示、解答、推廣產品或者服務等快速流量變現的營銷模式,直播帶貨存在多主體參與的特點,一旦發生糾紛,在不同的經營模式下對主播責任定性較為困難,一般只能要求直播平臺、主播、電商平臺共同承擔違約或者侵權責任。
“相信隨著行業內部的重視和規范,以及法律的逐步完善,網絡直播帶貨活動的規范程度也會逐步提升。”李文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