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伊萬
2020 年是中意建交50 周年,本將舉行一系列的慶?;顒樱?020年成為“中意文化旅游年”。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得這些計劃被迫中止。不過,中意之間的友誼不會停止,反而在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中更加牢固。兩國之間相互支持,有如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維亞所言:“友誼不是偶然的選擇,而是志同道合的結果?!?/p>
去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15 周年。15 年來,中意雙方共同制定了關于加強經貿、文化和科技合作的行動計劃,建立了中意企業家委員會、中意文化合作機制、中意創新合作周等一系列合作機制,還開創了中意警務聯合巡邏這樣的合作新模式。去年,習主席訪問意大利,所簽署的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19 份政府間雙邊合作文件,以及一個個舉措務實的合作項目落地,充分體現了兩國在發展互利共贏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上的共識。
回顧中意建交的歷史,需要從1955 年18 位學者組成的意大利學者代表團訪華開始。這個準官方代表團團長是意大利憲法之父皮羅·克拉瑪德雷(Piero Calamandrei)。代表團在中國度過了一個月,參觀了北京、沈陽、鞍山、撫順、上海、杭州和廣州。
這次“中國之旅”后,克拉瑪德雷于1956年在他主辦的期刊《橋》(Il Ponte)上,向意大利人介紹了中國,其他代表團成員也都撰寫文章“記錄中國”。這是意大利國內對中國發展和未來以及建立外交關系重要性的一次公開熱情的討論。值得一提的是,這期特刊的引言是由中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撰寫的。
克拉瑪德雷在意大利法學界大名鼎鼎,是20 世紀前半期意大利著名法學家、民事訴訟法領域的泰斗級人物,也是1948 年意大利憲法的締造者之一。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大學任教,并做過佛羅倫薩大學的校長。其著名弟子莫諾·卡佩萊蒂,是20 世紀民事訴訟法和比較法領域最卓越的學者之一,曾任國際訴訟法協會主席和國際法律科學協會主席,由其主要發起的“接近正義”運動,自20 世紀70 年代勃興至今,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克拉瑪德雷在上世紀50 年代就經常提醒大家,再也不能“無視”中國。意大利人應該在沒有偏見或成見的情況下理解中華文化。因此,半個世紀以來,文化使命、學術合作、科學合作、經濟合作等都被認為是發展兩國關系,建立相互信任的最佳方式。
意大利前外交部長彼得羅·南尼(Pietro Nenni)政治代表團于1955 年,與克拉瑪德雷文化代表團一起,參觀訪問了中國。1971 年,南尼還努力支持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當時的意大利,對中國、美國和歐洲來說都很重要,但對中國的態度并不統一。皮羅·克拉瑪德雷和意大利評論家尼克拉·奇洛蒙蒂(Nicola Chiaromonte)之間的辯論,非常能夠代表當時的不同立場。
1970 年11 月6 日。意大利與中國正式建交。時至今日,兩國保持著穩定的合作關系。當下,全球秩序并不穩定,需要建立新的和諧原則。在這種框架下,中意兩國的友誼,顯得尤為重要。
回顧中意兩國外交發展歷史,還是不得不提1955 年的那次意大利學者訪華代表團,其對未來的影響不可無視。
當年“中國之行”結束后,克拉瑪德雷和意大利當代卓著政治哲學家諾伯托·博比奧(Norberto Bobbio)發表了幾篇有關中國法律制度的文章。這些文章具有相當的國際影響力,例如,它們對法國知識分子產生了積極影響,法國知識分子開始以欽佩和樂觀的態度看待中國的改革。
兩位意大利法學家討論了中國憲法、法律制度、基本價值和司法制度。對于他們來說,當時很明顯,法律的制定以及更廣泛的中國立法機構尚未得到充分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傳統,尤其是美德作用,或社會主義經驗,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出中國法律和道德的新理論。作為憲法之父的克拉瑪德雷,非常了解法律與政治之間的關系以及法官的角色。他提出,好的法律還遠遠不夠,訓練有素的法官對于法律體系的正常運轉至關重要——法官應該對法律進行解釋,且應該在沒有強制性指令的情況下判決新案件。
克拉瑪德雷認為,處理案件時,應參考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并成為人們良知和時代精神的體現。還應該按照道德原則和道德美德行事,因為道德美德與正義原則緊密相連。他一直高度關注著中國法律發展的進步。
中國的法治進程走到2020 年,出現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法律——中國民法典,這是中國法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體現。該法典融合了中國傳統、國際模式和慣例,以及對外國法律經驗的研究、政治思想和中國社會需求。筆者認為,它一定可以成為世界上現代民法研究的前沿領域。同時,中國民法典對國際社會也是至關重要的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當今世界,主權國家內部和國際事務之間,不再存在嚴格的分隔。國際政策會影響到內部政策,反之亦然。外交關系的未來方向,應該更加側重“文化”和“旅游”,以增進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使人們更加親近,這樣才能可持續性地發展互信關系,實現和諧與和平的合作。
筆者從事中意文化、法律交流工作十幾年,我深深感到,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將美德、道德和基本原則保留在政治議題里。對于學者而言,應該加深關于共享價值的討論,以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共同框架和規則,促進更好的合作,在互利共贏的道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