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洪禹 《法人》全媒體記者 王茜
以幫助別人在期刊雜志上刊發論文而獲利的“論文中介”,幾年前曾被媒體多次曝光。這些大量存在的中介機構,早就形成了論文翻譯、潤色、轉讓、代寫、代發“一條龍”產業鏈,成為一個難以鏟除的頑疾。《法人》記者調查發現,如今這類中介機構依然活躍在網絡上,并開始在朋友圈中“招攬生意”。其中,最新出售的論文中還出現了涉及疫情防治方面的研究內容。

一名微信聯系人朋友圈里所顯示的“論文中介”廣告 記者供圖
6 月9 日,《法人》記者收到一名聯系人消息稱,有人正在微信朋友圈出售關于疫情防治方面的論文,廣告推廣人署名“博文科技-某老師”,自稱是 “四川博文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員工。
記者隨即搜索查詢,百度詞條顯示,該公司注冊地為四川省遂寧市,創辦于2003 年,2010 年成立公司,注冊資本金500 萬元。經營范圍是計算機應用、網絡技術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等,也包括圖書報刊、報刊出版物零售等,最后一項是“提供有償服務”。

“論文中介”廣告中顯示的論文條目 記者供圖
記者登錄該公司官方網站,在線咨詢期刊投稿事宜,咨詢頁面顯示“1—3 月見刊”“知網可查”。記者進一步詢問如何購買論文時,客服只是回答“我們只是協助投稿”,并示意記者添加QQ 或留下手機號碼添加微信號咨詢具體事宜。
隨后,一個網名為“博文科技—王老師”的聯系人添加了記者微信。記者發現其正在朋友圈發布廣告,內容是:有過稿轉讓,20 年7、8 月出刊,新冠肺炎的臨床、預(愈)后管理、藥物、病例分析、影像,留言或電話1388***9123。

搜索中出現的論文中介廣告 記者供圖
該廣告同時還附帶兩張圖片,標題為“特價核心”,內含3 篇等待轉讓的不同方向、級別、時間和要求的論文提要信息。其中,第一篇就是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內容的。論文級別顯示為“北核CSCD”,時間是“2020.07—2020.08”。
關于這個模棱兩可、表述隱晦的“廣告”,記者請一位了解學術論文領域的專家做了通俗解讀:雜志社已經審過稿的論文,正在轉讓署名權,方向為新冠肺炎的臨床、愈后管理、藥物、病例分析、影像等方面。雜志社級別是北京的醫學核心期刊,刊登時間為2020 年的7 月或者8 月。
記者就“王老師”發布的關于新冠肺炎疫情論文轉讓信息開始“詢價”。據“王老師”介紹,該篇論文字數為4000 字左右,屬于業內人士原創內容,此次轉讓的是署名權——就是誰出錢,論文在刊發時就署誰的名字。刊發報價是:普通核心期刊2 萬—3 萬元左右,年內出刊需要8 萬元,非核心期刊只需要千元左右。
“王老師”還介紹了具體發布流程:先預付定金,然后等到雜志社出了《用稿通知》后,再補齊全款。雜志出版后,會按照購買者要求的地址進行郵寄。如果想多買,就可與雜志社直接聯系購買。隨后,記者發起轉賬,發現微信收款方正是“四川博文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記者查詢該公司官網信息發現,該公司于2018 年4 月19 日在四川天府股權交易所掛牌,股權代碼102064。四川天府股權交易所屬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中心”,一種地方股權管理交易中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法人股交易市場”。該所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跨省區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場所。同時,公司簡介顯示其合法持有《企業營業執照》《出版物經營許可證》《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銀行開戶許可證》等相關牌照。
另外,該公司曾經榮獲很多獎項——“2018搜狗品牌影響力指數TOP10”;遂寧市2017年·創業之星三等獎;“2015 年度優秀協作企業”,百度SVIP 合作伙伴銀制獎章、sogou搜索品牌創新獎、360 推廣2018 年度影響力。
該公司官網首頁顯示,主要業務為網上雜志訂閱+雜志組稿,是一家致力于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學校為服務對象的高新技術網站。公司提供學術服務一體化方案,包括期刊投稿、論著出書、教材掛編文章查重等服務內容,產品線包括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和線上雜志訂閱平臺等。
該公司旗下共有15 個網站,包括雜志之家、公務員之家、新晨范文網、學術之家、學術雜志網、世紀秘書網、公務員期刊網、中文期刊網等,其中“雜志之家”是目前國內規模較大雜志組稿網站和雜志訂閱網站,“公務員之家”是國內成立時間較早、瀏覽量較大的公務員門戶網站,擁有會員150 余萬人。
但是,從網絡搜索中可以看到,很多顯示“四川博文科技”的論文代發有償服務項目。知乎上還專門有“四川博文科技發表論文可靠嗎”的話題,回答者陳述了與這家公司詢價過程和交易感受。也有“四川博文科技公司,專坑騙學生的錢”和“四川博文科技公司論文詐騙”等負面帖信息。另據多人反映,朋友圈里經常可見署名“博文科技”的“老師”發布論文轉讓廣告、尋找買家。
另外,記者在2018 年《新華每日電訊》采寫的一篇“1500 元買論文,自主招生誰在‘走門道’”的調查報道中發現,該報記者就曾暗訪四川博文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員工,當時該名員工就自稱專業代寫、代發論文,且“公司合作期刊眾多、業務覆蓋全國”。
到底有多少中介從事著“論文買賣生意”,目前很難得出確切的結論。記者通過百度搜索“論文代寫”,早已被屏蔽;搜索“論文發表中介”,會出現1000 多萬個相關鏈接,其中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代發論文的公司網頁。在這些公司網頁上,公然打出“不發表全額退款”“雜志保真內容可查”等字樣。目前,更有中介打出這樣的廣告語:面對2020 年全世界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我公司現在對醫護人員和在抗擊病情前線的工作人員,如有需要發表論文一切優先,可享受八折優惠。
在淘寶網上,記者搜索“論文代發”或“論文發表”,出現的多是一些語義含糊不清的商品描述。比如一個名為“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電力建筑經濟醫學政工農業職稱法學教育”的商品信息,囊括了一連串學界名詞,寶貝詳情中無任何具體描述文本,而月銷量卻顯示2527件。評論信息大多是這樣的:學姐推薦過來,價格優惠寫作老師文筆優秀,按時交稿;文章質量好,重復率符合學校要求,導師看過后很滿意……進入店鋪后,店鋪名稱為默認數字號碼,商品信息中有“代寫文章”等字樣。
北京京谷律師事務所主任李長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花錢刊登論文,涉及很多法律風險:一是交易中并不存在真實論文,“論文中介”實際上涉嫌詐騙。比如此前曾有案例,一些中介機構自己翻印知名期刊雜志,把原雜志里的某篇文章替換成買家要發布的,然后印刷幾十上百本,欺騙買主。一些職稱、學位評審機構把關不嚴,這種“假期刊”上的虛假論文可以“蒙混過關”。

搜索中出現的論文中介廣告 記者供圖
此類詐騙的典型案例有:2018 年,湖北某高校一名女博士,曾經因為找中介在C 刊發表論文,被淘寶賣家騙走了5.2萬元積蓄;2017年,安徽某高校一名副教授被中介詐騙1.4 萬元。
其次,“論文中介”幫助買家發表了真實論文,其中如與雜志社產生金錢交易行為,可能涉嫌非法經營、商業行賄等犯罪。李長青提示,一旦“論文中介”被查出,買家就會被全部曝光,不僅會被列入“學術不端黑名單”,還可能面臨刑事處罰,其所獲得的學位、職稱或獎項等,都有被撤銷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記者發現的案例,屬于論文的“署名權轉讓”,這樣的行為是否違法呢?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海淀法院陳昶屹。
陳昶屹認為,署名權屬于著作權中的人身權,人身權具有專屬性,原則上不得轉讓,但是作者對署名權的民事處分是否包括轉讓自己的署名權,目前學術界與實務界對此尚存在一些爭議,主流意見還是認為署名權作為人身權不應當通過合同等進行轉讓處分。此類論文中介一般轉讓的都是他人的署名權,該行為涉嫌違法。如果作者不知情,中介未經允許有償轉讓包括署名權在內的作品著作權,不用說,肯定是著作權侵權行為。如果作者知情并委托中介有償轉讓包括署名權在內的作品著作權,實際上是一種合同行為。但是,合同行為就涉及到效力認定問題。受托人與委托人對包括署名權在內的著作人身權的行使進行約定,未違反公序良俗的不宜一概認定無效,可以根據合同內容進行審查。然而,論文中介出售論文及轉讓署名權,破壞了學術規范秩序,違背了公序良俗,因此應當認定此類轉讓合同無效。
其實,這種“論文買賣生意”,早在幾年前就被媒體多次曝光——2015 年5 月,《光明日報》刊發深度報道《學術掮客的論文生意》,揭露了論文中介何以大行其道;2016 年,央視專門調查和揭秘了論文產業黑鏈;2018 年8 月,《民主與法制時報》刊文“中介公司享有獨立審稿權,論文代寫生意經”等等。這些報道都反映了“論文中介”所形成的論文翻譯、潤色、轉讓、代寫、代發的“一條龍”產業鏈。如今,這些問題似乎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一些學生甚至認為,這是一門合法的生意。
“我發論文,找的就是一家中介。”國內某高校博士畢業生小武對記者說,“這種中介難道不是合法的嗎?不然為什么在網絡上公開發廣告?”小武疑惑地問記者。她表示,當初找中介沒考慮過合法性的問題,就是對比一下哪家中介的價格更加優惠。她的同學們都認為,拿錢沒辦成事兒的中介,更加讓人討厭。當然,小武自認“品行不端”,但也不認為是違法行為。
記者以“論文發表中介是否違法”搜索,可以看到首頁排行鏈接轉入的網頁問答里,自稱相關專業人士的回答幾乎也都是,“可以的,不違法”。如此自圓其說的邏輯,很容易讓人混淆對論文買賣中介行為的認定。
“論文中介”一直被認為是滋生“學術不端”現象的溫床,國家先后出臺多項相關政策進行治理,但大多是針對學術界的禁令和責任追究。
2018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科研誠信治理;同年,教育部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嚴厲查處高等學校論文買賣、代寫行為的通知》,專門對于高校學位論文買賣、代寫等問題作出部署,要求對相關問題進行“嚴厲查處”。
而此前的2016 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就曾明文叫停“利用中介機構或其他第三方代寫或變相代寫論文,或通過金錢交易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2015 年,針對論文代寫代發行為,中國科協等七部門也曾聯合印發《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其中明確不準由“第三方”代寫代投論文等行為。
教育部2012 年頒布、2013 年1 月1 日起實行的《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第三條中的購買、出售學位論文或者組織學位論文買賣和由他人代寫、為他人代寫學位論文或者組織學位論文代寫的,都被明確列入學位論文作假行為。
明確指向中介機構的,是《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第十四條:社會中介組織、互聯網站和個人,組織或者參與學位論文買賣、代寫的,由有關主管機關依法查處。但是,有關主管機關如何查處,依據哪些法規查處,市場上少見相關處罰案例。
論文中介機構,不是科研人員,屬于商業公司,其行為的隱蔽性也給執法監管帶來難度,對其的監管相對薄弱。因此,“論文中介”一直未曾消失,且游走于道德與法律之間的“灰色地帶”野蠻生長,其日益高效的運作助長著“學術造假的膨脹”。
長期關注論文中介監管問題的安徽農業大學法學教授胡志斌認為,論文中介“產業”涉及多個行政執法部門,建議應明確建立一個由科技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公安、金融、工商、教育、信息產業、新聞出版等有關部門予以配合的聯動執法體制,查處代寫代發論文行為,并建立健全群眾舉報機制,方能實現對論文中介的有效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