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李韻石
北京施行垃圾分類已經兩個多月了,許多北京市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這么多的分類垃圾都去哪兒了?
帶著這個問題,《法人》記者在居民小區、垃圾焚燒發電廠等進行多次采訪,查清楚了分類垃圾的“行走”路線。
記者走進坐落于大興區舊宮鎮的一個小區。該小區是當地村民的回遷小區,共有1546戶,常住人口5000 人。走在小區的街道上,隨處可以看到垃圾分類的宣傳語,每棟樓旁邊都設有垃圾回收點?;厥拯c頂棚由綠色隔熱材料搭成,下面3 個綠色廚余垃圾桶和一個灰色的其它垃圾桶并排擺放。一位身著綠色工作服的北京海鯤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鯤”)員工正在幫助居民進行垃圾投放,袖標上寫著“垃圾分類指導員”。

CFP
“剛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的時候真不太理解,覺得麻煩。但是現在一個多月過去了,已經習慣了?!奔易? 號樓的付先生告訴記者,他是當地人,之前住平房,后來搬了樓房。5 月1日之前,他對垃圾分類的了解僅限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其它知之甚少。
“廢品公司要的就是可回收,不要的就是不可回收?!备断壬贿呑匝宰哉Z,一邊把一袋廚余垃圾交給了分類指導員劉師傅。劉師傅確認無誤后將廚余垃圾倒進綠色垃圾桶,空垃圾袋扔進了其它垃圾桶中。
“這叫二次分揀,雖然戴著手套,但也有被扎流血的時候。”劉師傅告訴記者,他負責的廚余垃圾每天可以裝滿兩大桶。裝滿廚余垃圾的桶很重,一般要兩個男指導員才能抬到三輪車上。
正在這時,手機鈴聲打斷了劉師傅的介紹,電話里面傳來了運輸車司機的聲音:“綠車到了,把裝滿的桶送過來吧?!?/p>
記者跟著劉師傅的三輪車來到了小區外的一片空地。由于廚余垃圾運輸車體積大,不能進入小區內,只能由小型的專業三輪車進行短途轉運。兩個綠桶的廚余垃圾在5 分鐘內就被傾倒進了廚余垃圾運輸車。垃圾運輸車的最終目的地是南宮菌肥廠,在那里廚余垃圾將會被進行堆肥處理。
據了解,廚余垃圾處理有三種方法。第一種叫動物轉換法,利用家禽、蚯蚓、果蠅等動物,將廚余垃圾當作動物食物,變成動物糞便后,進行合理處置再利用。第二種叫生物轉換法,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將廚余垃圾轉換成腐殖質、沼氣、酒精等,或將廚余垃圾干化(生物干化)。常用的生物轉換方法是堆肥和厭氧發酵制沼。第三種叫物理化學方法,利用機械脫水、余熱干化、太陽能干化、焚燒等方式處理。
“你看,這是一個其它垃圾回收點,專門擺放其它垃圾的灰色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垃圾的溢滿給環境造成影響。我們在這個小區還設置了10 個同樣的其他垃圾回收點。從目前回收情況看,其它垃圾的回收量要占垃圾的七成?!焙vH的項目經理安雷指著前面一排排的灰色垃圾桶告訴記者。
在小區的其他垃圾裝運點,記者看到,幾十個灰色的垃圾桶整齊地擺在一起,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清洗。
在垃圾裝運點的墻外,一輛灰色的其它垃圾運輸車正準備離開。其它垃圾運輸車的體積比廚余垃圾運輸車大很多。如此數量的其它垃圾既不能像可回收垃圾一樣回收后再利用,也不能像廚余垃圾一樣進行發酵,變廢為寶。那如何處理呢?記者帶著這個問題來到了北京市昌平區的阿蘇衛垃圾焚燒發電廠,探訪其它垃圾的終端處理。
“前方400 米,駛出六環主路后繼續向北行駛2.3 公里。”按照導航的提醒,記者驅車來到了位于北六環外、屬于昌平區百善鎮和小湯山鎮交界處的阿蘇衛垃圾焚燒發電廠(下稱“阿蘇衛”)。這個占地126 畝、日承擔3000 噸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任務的垃圾場,并沒有如想象中那樣充滿腐臭氣味。走在園區內,東西貫穿的紅色焚燒發電大樓以及60 米高的煙囪與周圍碧綠如茵的草地呈現著鮮明的對比。
走進主控室,記者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個深24 米的垃圾倉內,兩個巨大的垃圾吊爪在移動著近15 米高的垃圾堆。阿蘇衛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爪有10 噸左右重,最大的量可以達到13 噸?!?/p>
記者看到,在垃圾倉外側,是垃圾運輸車的卸料平臺,此時一輛垃圾運輸車正將垃圾送入倉內。阿蘇衛生產運營部部長趙彩霞告訴記者:“垃圾焚燒工作是24 小時不停的,工作人員則實行四班三倒制。”
經過發酵后的垃圾,將被輸送到焚燒爐內進行焚燒,產生的熱能轉化成動能發電,最終并入電網。阿蘇衛垃圾焚燒發電廠年發電量3.6億度,向國家電網輸送電量2.6 億度,可滿足近8.7 萬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
阿蘇衛垃圾焚燒發電廠、殘渣填埋場、垃圾滲瀝液處理站、輔助生產設施和綜合樓共同組成了阿蘇衛循環經濟園,園區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區域生活垃圾“零填埋”,形成垃圾處理的全產業鏈運營。而焚燒發電廠作為運營的核心部分,為園區提供了電力保障的同時還為其帶來了經濟收益。北京環衛集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焚燒發電廠的運營成本很高,而運營成本基本依靠焚燒發電所帶來的收益。”
記者獲悉,像阿蘇衛這樣的垃圾焚燒廠在北京還有10 座,分別是魯家山焚燒廠、通州焚燒廠、朝陽焚燒廠、海淀焚燒廠、高安屯焚燒廠、南宮焚燒廠、懷柔焚燒廠、密云焚燒長、平谷綜合廠以及順義綜合處理中心。雖然各自的地理位置不同,規模存在差異,但都為首都的垃圾處理工作默默地貢獻著力量。

CFP
在舊宮社區采訪當天,記者看到一名小學生,正在垃圾分類宣傳活動中忙碌著?!鞍⒁?,這個藍色的垃圾桶是智能可回收垃圾桶,掃一下微信二維碼就可以提示相關分類垃圾的信息。”
這名小學生叫安俊浩,安雷的兒子,目前正念三年級。在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現場,他給來往的人介紹著垃圾如何分類。
安俊浩告訴記者,他經常聽爸爸講一些關于北京垃圾的故事,他也很高興為大家講述垃圾分類的細節??粗约旱暮⒆右矠槔诸惻χ怖缀苄牢康卣f:“雖然我們這代人一直在努力推行垃圾分類,但是想要將這個工作更好地做下去,必須讓下一代人徹底意識到垃圾分類的意義。我覺得這比讓他們多做一道數學題、多背一個單詞更有意義。”
在北京,每個人每天平均產生的垃圾量約為1.3 千克,一年約產生0.5 噸的生活垃圾。按人均壽命75 歲計算,一生共扔掉了約37.5噸垃圾。以此計算,一個三口之家,一年約產生1.1 噸垃圾。
根據北京環衛集團信息,北京2019 年平均每天清運處理生活垃圾約2.8 萬噸,大約18天就可以堆滿一個水立方體育館。年產生活垃圾約1011.2 萬噸,相當于每年堆起20 個水立方體育館。
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安雷告訴記者:“我從事垃圾回收工作10 年來,深知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這是一個造福子孫的工程。但就目前情況看,遠沒有達到最初預期的效果,垃圾分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僅靠政府推行是不夠的,更需要廣大市民增強環保意識,共同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