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杰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1860年到1886年,圣桑迎來了自己音樂藝術創作生涯的高峰期。這段時期共有樂曲作品64部,創作作品數量龐大且質量非常可觀。《引子與回旋隨想曲》便創作于這一時期,成為圣桑的代表之作。
該作品曲式結構為回旋曲式,主部主題與旋律聲部以C大調和它的關系小調a小調為主,僅在插部轉調。而引子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而第I部分又可劃分為四個樂句,分別是a(1-6小節)、a1(7-10小節)、a2(11-14小節)、a3(15-18小節),終止在主和弦上。引子的第II部分可以劃分為兩個樂句,分別是b(19-22小節)、b2(23-36小節),結束在a小調的屬七和弦上,等待進入主部主題。引子部分為2/4拍,調性為a小調。
回旋曲式中主部主題的寫作方式為平行化的思維方式,由四個樂句構成,但在第三樂句處,調性由a小調轉為C大調上,并在主和弦上做收攏型半終止。第四樂句也依然維持在C大調上。插部是由兩個平行化關系的兩個樂句構成,第二樂句采用模進的創作方法進行擴充,并在a小調的屬七和弦上做開放性終止,為主部主題的再出現做準備。主部中A1、A2、A3的結構呈逐漸緊縮的態勢,但調性一直保持在a小調上。樂曲中插部一共有四次新材料,除此以外出現的插部都是在原有材料上的變形。插部B從73到89小節,調性由原來主部主題的a小調轉為它的關系大調C大調上。插部C從128到151小節,調性徹底轉為具有一個升號的G大調。插部D是從152到199小節,調性轉為主部主題的關系大調C大調上。之后插部的材料又出現三次,但這三次都是在原來材料上做的變化,在插部C1與B1處,調式轉為一個降號的F大調。尾聲是在三個升號的同名大小調a小調上結束,材料依舊采用主部主題的材料,最后高度概括總結全曲。
1、浪漫主義音樂風格
圣桑的小提琴標題音樂作品《引子與回旋隨想曲》完美地體現出濃郁的浪漫主義特征,是典型的歐洲浪漫主義音樂藝術代表作之一。在1865年同薩拉薩蒂公演后更是風靡歐洲。這首曲子聚集了豐富的音樂元素,同時也從側面說明演奏者在演奏該曲時不僅需要爐火純青的演奏技術,還需要演奏者具備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演奏素養,更好地融入到隨想曲中。
2、西班牙舞曲音樂風格
《引子與回旋隨想曲》,這首樂曲由“引子+回旋曲”結構組成,引子部分是一段基本旋律為慢速度的小提琴獨奏,配合持續低音的弦樂器伴奏。這段小提琴獨奏可以看作為一段狂想式獨白,輝煌之余稍顯憂郁暗淡,卻一直保持優雅美致,屬于典型西班牙風格樂曲,體現出西班牙舞曲中特有的哈巴涅茲舞蹈節奏元素。
3、民族主義音樂風格
在圣桑的音樂作品中帶有明顯的法國民族音樂的特點,他本人更是“法國民族樂派”的中流砥柱。法國大革命后,法國啟蒙運動如火如荼。這個時期歐洲各國的音樂家將民族主義精神注入到他們創作的音樂藝術作品中,對現實的反應和宣泄。音樂家們大力彰顯民族情節,這也進一步擴大了歐洲民族發展的趨勢。在《引子與回旋隨想曲》這部作品中,圣桑汲取歐美各地民族文化的精髓,拓寬了之前的創作思路,將法蘭西民族主義音樂的浪漫、西班牙舞曲與古典主義結構形式相結合。
樂曲引子部分的開頭是兩小節的休止,這兩小節由伴奏聲部演奏,經過伴奏聲部的鋪墊后,小提琴演奏者以弱的力度將音樂情緒娓娓道來。引子的前半部分由這18小節構成,開頭是兩個八分音符,需要演奏者第一個音頭稍重一些,第二音則比第一個音稍弱,且用連弓的方式優美輕柔地帶過來,兩個音之間的過度切不可矯揉造作,過于油膩,也不能近乎沒有,少了連貫。而揉弦的方式要先緊后松,先快后慢。對于運功的處理,前一個音用弓的長度要比后一個音長,后一個音僅用弓的三分之一即可,這樣就能達到開始部分音樂處理中較弱較慢的演奏感受。
譜例1

如圖所示:這一分部為引子的后半部分,一直延續到第36小節。樂譜中標記的音樂術語animato為活潑的快板,樂譜中大量使用三十二分音符,因此演奏這一段時無論在速度還是強度上都要做的更加明顯,演奏這一段時還要加強對連頓弓法的訓練,達到一氣呵成的感覺,此時需要運弓的手保持穩定和平衡感,既要演奏出音符的顆粒感又要拉出輕盈歡快的樂感。在一系列的三十二分音符后是兩個八分音符,這兩個音符要快速揉弦并換把,讓人聽不出由換弦與換把帶來的音樂整體不和諧的感受。對突強這個音符的處理要有音頭的強調,再轉為漸弱與漸慢的處理。
引子的最后一句,從3指mi到最后一個音la,全部都在小提琴第四弦演奏完成。Marcato意為著重地、清晰地。在演奏mi這個音時,可以把音稍微演奏略長并緩慢揉弦,而對于整個連音線中三連音的處理要不緊不慢的確保音樂線條的順暢連貫。從顫音起,音樂的強度與力度有非常明顯的著重加強。在處理顫音技巧的演奏時,一定要確保兩個音能準確并清晰地演奏出來。而molto意為很、非常,因此在處理每一個f上面的音一定要突出強調,重音處理。顫音后的三個修飾音則要弱下來,與前面的重音加顫音的演奏形成鮮明的對比。
1、主部
從上一譜例中我們可以得知,從重音la開始,音樂進入回旋曲部分,樂曲改為6/8拍,節奏為Allegro ma non troppo溫和而適度地快板,以四分音符88拍的速度進行,回旋曲的主部主題旋律聲部如下:
譜例2

首先音樂以休止符開頭并大量使用切分節奏,這不僅打破了原有的強弱規律,也體現出西班牙舞曲中特有的哈巴涅茲舞蹈節奏元素。演奏這段主題旋律關鍵在于正確處理好節分節奏中重音的體現以及小提琴右手運弓時弓的力度與長度的使用,在練習中藥使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將兩者有效結合,就能達到完美的音樂效果。上弓開始的演奏方式,是因為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對于小提琴演奏者而言,右手下弓的力度會普遍比上弓的演奏力度要大。因此使用上弓的演奏方式,就可以削弱裝飾音對主題音符的力度表現。在譜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主題旋律的音符上有類似小箭頭的重音記號,因此在演奏這幾個音符是要通過頓弓的方式加強音符的音樂表現力,營造出較為歡快活潑的舞曲節奏韻律。
2、連接
譜例3

如圖所示,這段旋律中大量使用連頓弓的運弓技巧,橫跨小提琴一、二、三根琴弦,連弓演奏音符之多,速度之快,力度之強均對小提琴演奏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連頓弓的訓練之初,首先要放慢演奏,其次將一弓中的19個音劃分成四個群組,分四弓完成。而右手對頓弓要有準確的把握,頓音的力度技巧要從右手運弓的整個大臂到手腕再傳輸到手指,這一系列過程中,要確保音符快速且有力的發出,然后右手迅速放松,為下一個音符的演奏積蓄力量,以此類推,最終完成這一共19個音符的連頓弓技巧處理。
3、插部
樂曲的插部是主題旋律外新出現的音樂素材。一拍休止后,從mi開始。由之前6/8拍的節奏轉為2/4拍,樂曲進入放松舒展的音樂形態,相較它之前的演奏樂段,這段旋律中大量使用大附點、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等,音符的數量也沒有之前那么密集。每一個音符都要演奏的較為優美連貫,揉弦幅度也要稍微加大,頻率稍快,達到整體旋律聲部的圓潤飽滿。這也是全曲中讓人聽道這段旋律聲部能明顯感到輕松、歡愉的片段,因此演奏者自身在演奏這一段旋律時要進行自我心理積極的暗示,只有演奏者自我方式,保持愉悅的心情去享受,才能演奏出音樂的精髓。
4、尾聲
樂曲的尾聲也是整首作品的高潮,整體尾聲占樂譜中一面的比重,全部由十六分音符六連音的分解形式構成,piu在意大利語中代表更、愈的意思。因此在演奏尾聲部分時,演奏的力度要更強,節奏要更快,音樂情感表現要更突出。在起初放慢練習時,可以將節拍器調到60的速度,一拍拉兩個音的方式練習,要確保每個音符準確清晰地演奏出來。另外保留手型對此處的練習尤為重要。尾聲部分多為高把位音符,速度的要求為更快的快板。因此,保留手指不僅能快速地找到所要演奏的音符,還能提高演奏的速度,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尾聲部分從倒數第五行起,力度由一個f逐漸增強到ff,速度也由之前的嚴謹又均衡的節奏轉而急速乃至瘋狂的演奏速度。最終在小提琴獨奏與樂隊伴奏的配合中輝煌的結束。
綜上所述,本文歸納圣桑音樂創作特征,以樂譜為本,研究音符音句,詳細闡述演奏階段的技藝手法,包括獨奏小提琴及伴奏聲部的演奏分析,最后對該曲曲式結構和音樂風格分析有全面認知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后來者演奏修為。對演奏經驗的總結和分析也彰顯出小提琴的獨特器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