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縣嶺背中心小學,江西 于都 342300)
(一)缺乏生活的鍛煉氣息更比主題,內容枯燥的重復一個簡單的計算,學生主動,發揮一點創意,并認真了與學生生活線;
(二)在練習多學科的本實施例的單調,陳舊轉轉錄的形式,較少創新整體,學生是被動的完成,而無需理解;
小學生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增設“實踐活動和綜合應用”,這正適應了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學生自評:我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
教師點評:是的,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老師真佩服你,能從生活中找出這么多的數學知識。
如在二年級學習了”統計”這一單元后,我設計了一個小調查。
設計意圖:根據課程內容,年齡和知識水平學生的特點,生命現象,自然規律,社會問題轉化為一個設計。它有助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釋生命現象,揭示自然和社會的自然規律。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為了讓學生了解在密切接觸數學和日常生活,欣賞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并了解在這個過程中的鏈接數學與社會,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應用,以提高人的精神文化。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調查,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調查一星期,你家扔掉幾個塑料袋,并在下圖中涂一涂。

這么多的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可大了,為了保護環境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請寫下你與爸爸、媽媽的寶貴建議:
(1)買菜時不要用塑料袋,用菜籃子。
(2)用過的塑料袋,洗一洗再用。
學生自評:原來我們每天都在破壞我們的地球,如果再這么繼續下去,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會很糟糕。那我們人類將無法生存,這實在太可怕啦!
教師點評:你的發現很深刻,是的,不起眼的塑料袋已越來越成為環保的話題。
如在學習了《11~20 各數的認識》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可以相加,也就是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兩個數才可以相加而進行設計的。學生通過從具體生活實例中解決實際問題,然后通過知識遷移,把只有種類相同的兩個數可以相加,遷移到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兩個數可以相加;反之,計數單位不相同的兩個數不可以相加,只能把兩個數合起來,組成一個新的數。這樣,學生也就更易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提升了學生的思維。
1 個人+1 個人=(2 個人)
1 頭豬+1 頭豬=(2 頭豬)
1 個人+1 頭豬=(1 個人1 頭豬)
1 個一+1 個一=(2 個一)=(2)
1 個十+1 個一=(1 個十1 個一)=(11)
思考:小朋友,同樣是”1”+”1”,你發現了什么?
我發現了種類相同的兩個數可以相加。
我發現了種類不相同的兩個數不可以相加。
我發現了計數單位相同的兩個數才可以相加。
我發現了計數單位不相同的兩個數不可以相加。
學生自評:運用生活中的例子來理解數學知識更簡單。
教師點評:你的發現很有價值。當在學習新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把難的知識轉化成更易理解的知識,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力。
總之,”生活中的數學”就是為了讓教師引導學生在身邊的一件小事情中發現好的數學,通過身邊的一件小事情來了解和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教師應及時結合教學實際設計一些貼近生活、富于學生獨立思考、靈活多樣的數學作業和形式,把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靈活地應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去。這些十分貼近教師和學生生活的數學作業,不僅豐富和鞏固了他們課堂里所學的基礎知識,使得書本知識在課堂中變活,而且大大拓寬了教師和學生的綜合學習發展空間,開闊了他們的知識視野,增長了他們的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