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東平
摘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了各項資產的產權,明確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權,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壯大了集體經濟,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持,正在有力地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
關鍵詞:產權改革;盤活集體資產;助力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說:產業興旺是整個鄉村振興的龍頭,要全面復興鄉村產業空間,實現鄉村產業空間與城市發展空間平等的發展權;要形成強大的農業:質量農業,健康農業,安全農業,高附加值農業;要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比如:農業與旅游結合,鄉村變成一個大公園,形成農業產業價值鏈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改革開放后,長治市屯留區農村實行了第一輪土地承包以來,農村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和發展。但農村集體資產疏于管理,流失嚴重,特別是稅費改革后,農村集體的資源性資產發包不兌現,少數人長期無償占用集體資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沒有明確資格權,農村集體資產沒有明確產權歸屬,主體責任得不到明確落實,農民缺乏責任意識,缺乏發展的源動力。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首先是對農村集體資產通過進行清產核資,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摸清了家底,明晰了各項資產的產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的確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明確了資格權;股份制改革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定下了發展的基調,為農村的發展架起橋,筑好了巢,采取措施引鳳入巢。
長治市屯留區作為2018年國家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相關文件精神,現已全面完成了改革試點任務。
一、基本情況
長治市屯留區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是長治市四個市轄區之一。全區共轄1個省級開發區、14個鄉鎮(區)、現有267個行政村,總人口27萬(農業人口22萬),耕地71萬畝。2018年6月被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以來,屯留區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點任務、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動力、保障農民權益的有效機制來抓,按照明確方向、把握環節、守好底線、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積極開展一系列實踐與探索,有力地推動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落地落實,圓滿完成了作為國家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的改革試點任務,實現了預期目標,為長治市屯留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強大動力活力。
二、改革成效
(一)明晰了集體個人產權
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各鄉鎮村摸清了家底,完整地界定了成員,明晰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的所有權、收益分配權以及民主決策、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管理權,同時也為確保農村集體資產的完整性奠定了基礎。改革后組建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全部召開了首屆股東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董事會、監事會,制定并通過了《股份合作制章程》,形成了所有權、決策權、經營權、監督權“四權”統一協調的經營管理新機制。不少村民表示:原來村集體資產雖然是人人有份,但是老百姓心里沒底,人人都不關心;現在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了產權,村民明白了家底,主人翁地位明顯增強了。
(二)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
全區經過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盤活了農村閑置和被無償使用的資源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經營性資產,開辟了產權改革+(回收經營、“一園三基地”、沼氣綜合利用、商貿服務)等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新途徑。比如,在回收經營方面,目前全區80%以上的村充分運用清產核資成果,集中力量清理收回未承包到戶土地(集體機動地和“四荒地”)3萬余畝,通過招標、拍賣等公開發包的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600余萬元。“一園三基地”建設,八泉村、棗臻村用收回的村機動地共發展尖椒基地250畝,村集體分別收益3萬元、2萬元;西六余村、張賢村2020年產改后收回的土地,由村集體經營分別發展核桃種植170畝、69畝,可獲得集體長遠收益。開展沼氣綜合利用,北宋村盤活利用村中閑置土地,建設了65立方沼氣綜合利用項目,為村民免費提供洗澡、用水等便民服務,既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又節省了村務支出,以服務的形式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三)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
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革,農民和集體的利益得到了緊密結合,有效增加了農民來自集體資產的收入份額,從體制上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尤其是村中貧困戶可以通過合法程序成為村經濟組織的股民,每年都可獲得分紅收益,創出了貧困戶增收的新路子。西街村通過產權改革厘清了集體資產1億余元,其中經營性資產5千余萬元,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千余人,耕地不足500畝,現集體每年經營收入近400萬元,現可實現每位股民每年分紅1千余元。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后,他們進一步解放思想,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方向,創新運行機制,多種發展模式并存,努力使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增長。同時,還可以為股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四)維護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產權制度改革后,較好解決了因村集體資源、資產被少數人侵占,村民有意見有怨言導致上訪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為鄉村社會治理夯實了基礎。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各村班子更加團結、主干業務素質得到提高、在群眾中更有威信;群眾對干部更加信任擁護,解決了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干群更加關系融洽。如:苗岳村,全村300余戶,村里原先的果園地60多畝,由20戶耕種,其中包含有耕種戶的勞力地,在收回這部分耕地重新發包的時候,該村本著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維護穩定的原則,將耕種戶的勞力地客觀地核減在外,有待進一步完善土地確權手續,其余部分收取承包費,同等條件下原承包戶優先承包,順利地將這部分耕地重新發包,收回年承包費9000多元。
三、改革延伸
(一)建立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平臺,促進農村產權要素的有效運轉
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推進中,屯留區產權交易平臺同時建立,平臺的運營將為各類農村產權走向市場搭建起一個更加廣闊的橋梁,實現農村集體資產價值的最大化,有效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更好地服務全區“三農”工作。
(二)建立區、鄉、村三級平臺,服務體系健全
平臺設置為區級交易平臺、鄉鎮交易分中心、村級服務站,形成屯留區、鄉、村三級服務體系。對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免收交易服務費用,對其他交易主體的競買方按規定收取服務費用。
(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同時亮相平臺,服務內容明確
為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保障全區農村集體產權能夠規范有序流轉,現階段屯留區即將通過運營公司的培訓,對農戶有流轉意向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及可產生收益的閑置的資源性資產,通過產權交易平臺進行流轉交易,同時為已經在場外完成規范流轉的存量資產根據客戶需求可提供交易鑒證服務,能夠有效地將農戶手中零散的資源化整為零推向市場,實現高效優質農業,提高土地價值,實現資源變資產,農民收入增長;同時把村集體閑置的資產推向市場,讓有需求的市場主體的需求得到滿足,讓村集體沉睡的資產動起來,有效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四)“服務三農、規范交易、振興鄉村”,發展理念明確
以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著力點,以加快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為宗旨,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服務辦事原則,精誠與銀行等金融部門等社會各界合作,為集體經濟組織及資金需求方提供融資渠道,為市場主體的發展解決資金不足的后顧之憂。
四、改革成果鞏固
建立和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規范管理集體資產,防止集體資產流失,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將農村集體資產納入資產管理平臺進行管理,接受上級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實行定期上報制度,定期清產核資制度,防止資產賬外運行,防止賬內流失及長期閑置。
總之,全面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持,正在有力地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