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成長于紐約,是國際建筑大師貝聿銘最小的妹妹。從紐約私立女子名校BarnardCollege畢業后,即任職于著名藝廊EVThaw &Co,長期推動東西方藝術的交流。“近期我收集中國的當代藝術作品,尤其是畫作,我認為這是中國文化的延續。”本期我們拜訪了她的度假別墅《一脈相承》。(p114)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的她一直致力于從當代藝術的角度去思考傳統工藝,其作品多次參展并斬獲國內外獎項。“我一直希望從當代藝術的角度去思考傳統工藝,也多次前往云南進行實地考察,希望更好地體驗當地民情,深人了解扎染工藝。”本期我們走進她的工作室《異鄉基因》。(p50)
他是朱周空間設計(上海)創始人.室內設計創意總監,擅于以中國傳統“框架”為脈絡,透過西方的邏輯思維及東方美學的生活追求,在當代人與空間的關系中,找到最合適的距離。“大家開始反思最需要的是什么?這是一種內在的回歸,家就是回歸的空間。四般閑事:品香、點茶、掛畫、插花,對我來說是回歸靜心的儀式,不僅是心境的靜,也成為生活中碰撞出來的小火花。”本期我們走進他在上海的家《靜日生香》。(p144)
他于2017年與合伙人共同創建神奇建筑研究室。他們認為建筑可以用更有趣、更聰明的方式來表達。“‘傳統其實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相比虛構的傳統意向,真實的傳統往往更打動人,因為它來自每一個真實生命的積累。由各種生命經驗構成的‘傳統,才能持續不斷地影響其他人。”本期我們與兩位合伙人聊了聊對于”傳統”一詞的思考《在地亦當下》。(p82)
他畢業于福建師大中文系,從教12載,從事地產策劃20年,現常居鄉村,為中國實踐型鄉村文旅投資與運營的專家。“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這是唐人孫過庭在《書譜》中的經典語錄。我覺得對于當下之傳統建筑改造與利用是最好注釋,即習古承舊,但不要違背時代精神,要符合時代的文化精神、價值、力量。”本期我們走進他在福建改造的圖書館《山水悅讀》。(p166)
他是湖南瀏陽人,2013年創辦了品牌“SUMMERWOOD(夏木)”,專注于瀏陽夏布的推廣和創新。“將碎布料拼綴、縫補起來,古代叫“衲”。過去,在民間一直有利用布頭、布尾的剩余布料制作衣物的傳統習慣,物盡其用,體現了一種生活智慧。”本期我們與他聊起傳統新生的話題《如人夏布》。(p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