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a Nova茶屋竣工于1963年.坐落于葡萄牙馬托西紐什市的Boa Nova海岸邊.這座城市也是西扎的故鄉。附近還有西扎完成的早期代表項目Leca泳池.二者都體現了人造建筑與大海.礁石的緊實相融。
199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阿爾瓦羅.西扎(Alvaro Siza)一生致力讓建筑與復雜的自然共生,其早期代表作Boa Nova茶屋項目便非常純粹地展現了他的設計手法,而他放下傲慢與表現欲的心態,在今天尤為珍貴。

1960年代的BoaNova茶屋留影.不遠處是一座14世紀方濟各會教堂.相伴至今。
游客們走上臺階,左手邊,形態迥異的礁石錯生;右側,低矮的裸白墻面引人向前,通往藏在巖石后的主人口。有人正坐在入口外的一塊巖石上,沐浴著陽光,身子下面是恣意鉆出石頭縫的綠草。在這里,景觀全然由大自然孕育,而隱遁在一片古老礁石之中的建筑仿佛也是由大自然創造的。它的建筑師阿爾瓦羅西扎因1992年榮膺普利茲克獎而作為“葡萄牙國寶建筑大師”聲名遠揚,這座竣工于1963年的Boa Nova茶屋誕生在他的職業生涯初期,當時他還是前輩Fernando Tavoral丁下的弟子。1956年Tavora拿下市政府的公開競標,后來整個項目被轉到西扎手上主導。如果說西扎日后的建筑兼顧了對社會意識形態的回應,Boa Nova茶屋則更加直接反映了他的設計手法?!敖ㄖ煵皇前l明事物,而是轉化現實?!?/p>
人室后,人們會率先經由一段向下的樓梯中庭,過渡到用餐區。一切明朗一原來整 個內部區域的高低變化緊密扣合了這片懸崖的地貌。來到餐廳,遼闊的大海映人眼簾,這全因狹長又通透的窗戶創造了視野的聚焦。同時,屋檐延伸出窗外,向外、向下低垂,適當遮住了日曬。到了夏天,人們也可以從餐廳走到戶外,躲在相對涼爽的檐下空地上感受海風。廚房、倉庫等工作區域都被并置在建筑后方,最好的觀海視野全留給客人。屋檐內側是用木板制作的,這是一種非洲木材,還被用在室內的墻面襯線、地板、樓梯扶手和家具中。西扎對結構細節的處理無處不在,天花板上的長方木材有致交錯,或覆蓋某處轉角,它們為高度不同的空間頂部創造了穩定結構一每個空間各 有其高度,這種復雜性也是西扎充分思考光線變化與海洋性氣候的結果。因此,這座茶室受羅馬建筑啟發的橘紅色磚瓦屋頂看似朝著大海匍匐下降,其實又存在幾處高低交錯變化。在西扎的手中,形式是從建筑內部結構復雜的相互作用中而來。

西扎構想Boa Nova茶屋的手稿.他習慣從人在空間中的真實視角去觀察建筑。1.西扎的夫人Maria Antonia Siza是一位藝術家。她在1970年代初畫了這幅中年時期的西扎肖像。

2.用餐區位于建筑的低處。直面大海混凝土柱子支撐著屋檐與玻璃墻面.不同材料各自發揮用途。另一側屋頂開窗下一些木板有序刻意延伸出來,營造出光影的變化。
克制自我的表現欲,放在當下,可能是建筑師難能可貴的奉獻精神了,西扎讓自己在項目中“隱形”.就像茶屋的主外立面是用白色石膏涂刷的混凝土墻,簡明的白色立面后來始終是西扎的建筑特色,不上建筑外觀“侵略”環境。西扎的青年時代恰逢現代主義建筑思想滲透葡萄牙,同時國內又籠罩在法西斯統治下,因此其早年在融合現代建材之余仍然本土性明顯。1970年代后,伴隨著葡萄牙人重掌政權,他才更多放眼世界,但無論其日后在世界何處開展項目,當地的環境地貌、材料和施I條件等都會被并寧吸收。
Boa Nova茶屋在1990年代曾因一場臺風遭受損壞,2014年由西扎本人帶領開展翻修,如今它變身成一間海鮮餐廳對外開放。在不遠處,一座14世紀的方濟各會教堂矗立如昔一這是Boa Nova海岸在葡萄牙宗教歷史上意義深重的縮影。當那個年輕的西扎面對教堂與大海,他用“令人生畏”形容自己的心情?!八晕野呀ㄖO計得低矮,不希望它與教堂的比例產生沖突與競爭。”將建筑置于厚重的文脈與自然里去思考其實挑戰重重,西扎示范了一種風骨,那就是先放下傲慢。

3.用餐區的窗戶可以在上下方向打開.與屋檐之間沒有密封條.呈現出開放感,可能的漏風由斜面屋頂遮擋。

4.木材不僅細致鋪設在墻面上成為裝飾.也是連接不同區域的載體.從裝飾向功能構件自然轉變。
追尋風與潮汐變化,日照角度與礁石起落,西扎心懷敬畏,縝密地思考如何讓人為建筑適應大自然的力量,而非貿然改造后者。就像屋檐、墻和窗的界限曖昧不清,也是在破除人與自然的“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