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墟”在荏苒堂”中以院落景觀的身份呈現新與舊產生了奇妙的對話關系。

1.除了對院落景觀的保留之外,建筑師也充分考慮到建筑的居住用途.并量身打造空間所需。

2.空間圍墻展現出細膩的排磚。
由建筑師朱起鵬設計的“荏苒堂”在一片用紅磚墻圍起的“廢墟”上拔地而起,與建成后“顯眼卻合理”的其他建筑狀態不同的是,“荏苒堂”看起來依舊是一片偶爾透出幾抹青色的用紅磚墻圍起的“廢墟”,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仿佛這里從未發生過什么。“但我感覺,我們的目的達到了。”建筑師朱起鵬說道。

3.在建筑新墻的包圍下.存在已久的老樹依然被給予一席之地。
其實,“此圍墻”已非“彼圍墻”。在“荏苒堂"那低調磚紅的“保護色”之下,卻潛藏著一段如同“時間博物館”般浪漫、隱秘的敘事。圍墻雖然仍繞滿基地一圈,卻在曲線韻律的上下起伏中,有意露出墻內的幾棵老樹與“斷壁殘垣”,暗示著內含的故事性。這種飽經時間打磨而自發形成的景觀正是建筑師想要通過空間容器貯存下來的象征。
走人建筑的內部,平面中央落地玻璃形成的大幅通透曲面,溫柔地環抱著一處衰敗的遺跡一歪 歪扭扭的墻面、正在坍塌的屋頂,投射出的畫面正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時間”。在這里,新生事物“收藏”著往昔的存在,兩者如同并行不悖的軌跡線,從這一刻起共同向前奔流。
盡管整體建筑頗有“博物館”式的空間氛圍,卻不影響清楚的功能劃分。曲線落地窗的凹面圍合出露天院子,其中便展示著“廢墟”,旁邊配有一道通向屋頂平臺的臺階,連接起上下的公共區域;曲線的凸面背靠敞開的客廳與開放式廚房,沙發、茶幾等家具均可隨意擺放,增添了空間使用上的靈活性。不規則建筑平面的犄角則別有洞天,分布著4個自帶天井的小臥室。
顯然,“荏苒堂”的名字也蘊含深意,“荏”本指草木植物,“苒”則描繪了植物一茬起、一茬落的樣子。草木的生命力在這個空間的確隨處可見:“廢墟”上爬滿了植物,亦覆蓋著茅草;院中老樹的葉子昭示著四季的流轉;就連客廳天花板的材料也呼應了環境,建筑師大膽使用了編織的草席。時光荏苒,日如梭,鄉村的歷史與未來一并化在不經意的時間中,在這里被記錄、被期待。

1.“互舍”的設計中保留了老房的門框.與建筑外立面的青色相呼應.

2.老房的新舊接替在象征性的交互作用下成型.

3.建筑原本的骨架結構被重修和保留。
改造前的民居在20世紀80年代是一家人的婚房,典型的“三開間帶前院”式鄉村住宅建造在183平方米的場地上,已然破敗的現狀中仍透露著曾經的規整,讓人不難想象它的過往。
建筑師王沖在原先前院的位置新建了一個長方體南房,開放的人口形式解構了建筑立面狹長的實體,增添了尺度上的親切感。半高的圍墻后方是一個與外界環境相通的玄關,同時連接著陽光房和南、北房共通圍合出的露天平臺。南房的地面向地下挖掘,與原本存在的北房老屋形成高差,并以室內走廊相連接,空間動線也因此具有了“先下后,上”“抑揚頓挫”的探索體驗。此外,長條窗戶的開口位置充分利用高差,朝向建筑臨街的地平面,村莊街道上人來人往的活動恰為室內帶來一幅別致的動態畫卷。
經過修繕的三開間北房保留著紅磚墻面,并裸露出老木梁的結構,帶來新的視覺焦點。室外,南房的青磚墻面與北房的紅磚墻體相互融合,形成鋸齒般咬合的扣接;室內,充滿年代感的磚紅色與白墻落地的簡約風格形成有趣的對比。至此,“互舍”名字中蘊含的意象已然在建筑的形式中清晰地表達出來:“新”與“舊”相互對照且融合,空間位置的交流帶來人們行為狀態的共存。
開放式的人口、天青色的瓷磚表皮、明亮的玻璃天窗。建成后的“互舍”民宿在一排紅磚、實墻的鄰里“隊列”之間,乍看十分特別。但它的天青色恰與傳統民居的淺綠色窗框呼應,開了天窗的坡頂也與周邊屋頂的高度、角度勻稱相符。整體建筑就像嚴絲合縫置人環境中的一塊積木,形式、尺度與鄰里相呼應,融于村落的肌理,顯眼卻并不“出挑”。白天,人們的視線依然可以在‘“互舍”與鄉村民居間平滑地過渡;待到夜晚降臨,室內的暖色光線亦能從廣J廊和長條窗戶彌漫灑出,溫馨地點亮著街角。
當下與往昔以對話的方式呈現在同一個建筑畫面里。

入口門廳以開窗的方式建立室內外的對話關系天氣晴好時,門廳儼然變為一處陽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