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芬
摘要:隨著公路運輸業的不斷發展,公路超限超載所帶來的社會危害日益突出,并且經久不止。基于經濟學視角,研究認為公路超載超限原因在于道路運輸經營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有關部門監管不到位,存在“漏洞”,管理制度不夠完善。運輸及相關行業市場競爭無序。因此本文提出應從全面推行計重收費、科學設計收費制度、改革收費公路價格管制;完善法律規制,創新公路監管制度;健全運輸行業規制,促進貨運市場規范發展;加大政府財政投入,控制收費公路數量等方面進行治理。
關鍵詞:經濟學;公路;超載超限;運輸治理
長期以來,公路運輸已經進入國民經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它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家政策支持的到位,高速公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高速公路運輸取決于服務網點的數量和范圍,以及空間、時間、批次和操作零件和服務的靈活性,充分發揮了運輸的優勢。然而近年來,公路運輸的超載和超限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阻礙了交通經濟的發展。超載和超限運輸會導致殘余彎沉值越來越大,路面承重層處于最不利的彎拉狀態,使路面結構層不能夠承受彈性變形,致使路面的壽命也就大為縮短,嚴重破壞路面,大大降低了交通效率,還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被稱為“公路殺害第一”。因此,對公路運輸超載超限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公路超限超載的經濟學分析
目前,我國某些地區仍按車輛類型收取通行費。在此模式下,根據車輛批準的負載量,車輛類型分類收取的費用和運輸運營商支付的通行費僅與車輛的批準噸數有關,與貨物的數量無關。運輸經營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使用這種通行費漏洞來超限和超載,并最大化減少公路通行費。對于運輸運營商而言,其獲得的利潤是運輸收入與運輸成本的差異,可以表示為:D=kq-Tc(q)=k.q-(Vc(q)+Fc)。其中:k為運費;q為貨運量。因此,運費(Tc)由可變成本(Vc)和固定成本(Fc)組成。其中可變成本隨貨運量的變化而變化,收入隨貨運量的增加而變化增加。當貨運量增加時,收入將增加;當負載超過收支平衡點時,將產生利潤,負載越大,利潤就越大。
二、公路運輸超限超載的產生原因
(一)宏觀經濟背景因素
一般來說,中國公路貨運市場的生產組織水平相對較低,企業招聘貨運司機時,對其基本素質要求不高。只要滿足一些基本要求,就可以聘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失業和剩余的農村勞動力逐漸進入貨運市場,貨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該行業仍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許多勞動力進入貨運市場,這導致了國內貨運市場主體逐漸呈現出弱勢,很難大規模形成運輸經濟。
(二)運輸行業市場機制作用
目前,我國超載公路貨運市場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運輸價格長期處于低位運行而且運輸市場的成本持續上升,但公路貨運的價格并沒有保持相應的增長率。遠程運輸的成本在增加,運費越高,長期運費越低,貨運企業的利潤就越少,打擊了貨運企業的熱情。為了獲得足夠的利潤,小型貨運企業必須采取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價格的措施。
(三)運輸市場管理體制的原因
在現階段,中國大多數省份仍沒有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和問責制,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機制以確保工作順利進行。所以為了給國家交通運輸治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就要敦促各級政府更加重視超載超限治理工作,加快有關法律法規的制定。
三、公路運輸超限超載的治理方法
(一)改變傳統管理模式,規范發展道路運輸行為
當前,中國公路運輸市場運輸企業眾多,規模小,競爭激烈。形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貨物運輸市場的進入門檻很低。這種情況的形成主要受傳統運輸經濟學理論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前,公路運輸一直被認為缺乏規模經濟效益,發展滯后,沒有形成規模化企業。改革開放后,國有運輸企業一般實行單車承包經營方式,個體運輸損失正以每年20%的速度迅速增加,這進一步加劇了分散經營的狀況。盡管在1990年以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道路運輸業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但競爭激烈的市場模式沒有改變。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相關管理部門和運輸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調整現行車輛稅收政策,改善貨運市場準入門檻,鼓勵現有運輸企業滿足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以及收購,合并并建立一些大型運輸企業集團;鼓勵依靠大型運輸企業經營,限制小型運輸企業的增加。二是現有運輸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已經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市場經濟機制,不斷完善運輸企業管理理念,增強運輸水平和競爭能力。三是大力發展社會化交通系統,鼓勵現有企業將自身運輸外包,形成專業運輸市場,使公路貨運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促進公路貨運的全面、協調、有序、可持續發展。
(二)健全治超法規體系,完善治超長效機制
根據超載控制的需要,采取措施限制貨運車輛超載。在當地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政府和部門對超載治理的責任,對超載治理和獎懲管理的規章制度中,明確各級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和各種規章制度,以滿足工作需要,并保證各種超載和超限交通運輸的法律法規,非法運輸企業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和后果,出臺超載運輸車輛黑名單制度,嚴重違反交通運輸法規的行為將構成刑事責任,長途定期運輸企業也需要完善員工管理制度,通過集體培訓,增強員工的法律意識,讓員工關注超載的嚴重性,改善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法律法規。國家要支持和積極開展打擊非法貨運企業,推動形成強大的法治威懾力,實現系統的長期治理。
(三)加大科技手段投入,提升科學治超水平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除用行政法律手段治理。超載治理工作是否可以取得成果非常重要,加強硬件設施的監測測試和監督信息收集網,應當按照規定建造遠程貨運源單位裝車作業現場和貨運站收費站,固定超載控制貨運企業的檢驗站和貨車管理場所。安裝過載監控檢測設施,形成綜合性監控遠程網絡,完善監控網絡的硬件建設,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在各級人民政府中建立與相關部門實時共享的信息平臺,收集信息、綜合管理和應用共同努力控制超載,為及時準確打擊違法超載提供保障。
(四)借鑒國外經驗,改變超載處罰模式
德國的高速公路有多次檢測車輛超載的站點。第一次將記錄超載并發出口頭警告;第二次超載將被監禁一個月,如果一年內發現超載超過三次,駕駛員將被吊銷駕照,終身禁止開車,這些措施使得沒有人敢駕駛超載的汽車。在日本,如果駕駛員超載,不僅駕駛員,貨物所有人和運輸企業都將受到懲罰。根據日本法律,駕駛員首次超載時將被停止,如果重復,終身吊銷駕駛執照。其中,在監管機構名單中,三年內累計得分超過50分的,將停業整頓,三年內累計分數超過80的,則可能會吊銷營業執照。
根據德國和日本的做法,中國的交通管理部門應建立貨運管理企業和業務貨運驅動程序的信譽法規,以及道路信息系統聯網。當發現超載車輛時,可以追蹤運輸企業所有者的相關信息,并給予駕駛員、運輸企業和所有者相應的懲罰。針對駕駛員的違法行為建立登記和公告制度,同一車輛違規行為不超過2條,罰款3次以上,取消駕駛員的運輸資格;運輸企業違法車輛總數達到一定比例時,企業的資質水平將降低。
四、結語
總之,控制超載和超限運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治理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鑒成熟市場的實踐并采用新科學技術,創新管理模式,各部門齊心協力,保證道路完好、暢通,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