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珊
摘要:宜昌市是長江中上游的分界點,處于長江經濟帶的節點位置,也是連接重慶和武漢的一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國家層面及湖北省層面都從生態經濟合作、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港口型物流承載城市等方面對宜昌進行了功能定位。但從現實發展來看,一方面宜昌城區經濟占全市經濟的比重不高,帶動性不強,難以發揮支撐和帶動作用,產業轉型的壓力大。另一方面生態經濟發展方向不明確,借鑒城市轉型發展的經驗,按照城鎮化發展規律,堅持以產業發展為中心實現產城融合;加強全市統籌,創造經濟發展的良好軟環境;挖掘宜昌城區比較優勢,以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依托建設生態功能城區是宜昌城市轉型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宜昌;轉型;發展
一、宜昌城市發展戰略定位
從國家層面來看,2018年習總書記視察長江經濟帶,提出“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引領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來,長江沿線主要城市也提出要爭當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宜昌市是長江中上游的分界點,處于長江經濟帶的節點位置,也是連接重慶和武漢的一個區域性中心城市。歷來被稱為“川鄂咽喉”,它也是三峽工程所在地,在長江大保護中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從國家層面來看,《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等重要發展規劃都有提及宜昌。從國家層面以上幾個規劃來看,宜昌主要承擔了三峽庫區生態保護功能;長江航道整治和三峽水利樞紐新通道建設、完善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港口型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的交通運輸功能;生態旅游功能;加快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山區特色農業的產業功能。
從湖北省省級層面來看,在湖北省“一主兩副”區域發展布局中,宜昌與襄陽同處于省域副中心的地位。在全省“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戰略布局中,宜昌處于長江綠色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帶、鄂西綠色發展示范區。
從宜昌市市級層面來看,2018年宜昌市委明確提出實施“雙核驅動、多點支撐、協同發展”戰略,一是以主城區為重點,發揮高新區和自貿片區先行先試體制機制優勢,強化宜昌新區、三峽樞紐港區、三峽旅游新區、三峽臨空經濟區的產業功能,強化城區經濟龍頭作用;二是以東部經濟發達縣市為重點,突破性推進改革創新,用長江生態大保護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山區縣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文化旅游和“飛地經濟”,構建現代生態經濟體系,形成多點支撐的協調協同發展格局。立足全國、全省的功能定位,以城區和外圍縣域為“兩核”,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二、宜昌城市轉型發展的難點
(一)中心城區產業發展規模不足
城區第二、三產業發展都比較滯后,市場主體太少,經濟總量太小。就第二產業而言,中心城區規上工業企業數量以及工業總產值遠不及其下轄的縣級市。其中,高新區的龍頭帶動作用跟其他高新區相比也嚴重不足。
(二)土地城鎮化模式使得產業發展空間受限
產業的集聚是城鎮化的前提和基礎,但從宜昌城區近十多年的城鎮化發展歷程來看,存在對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擠出效應,實為土地的城鎮化,即表現為城鎮建成區面積的增加,賣地成為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在新一輪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東山片區、點軍片區、東站片區,均已發展成為住宅區,產業用地所剩無幾,使得招商難、項目落地難。在發展第三產業過程中,由于建成區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的矛盾突出,產業發展缺乏良好的空間和場所。
(三)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
宜昌從目前中心城區第二產業來看,化工、食品等傳統產業占比仍較大,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未起到支撐作用。在當前強力推進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形勢下,企業發展的壓力大任務重。
由于缺乏強大的第二產業做支撐,第三產業的發展也缺乏后勁。僅就傳統的商貿物流業來看,由于缺乏能夠支撐消費的人才資源,沒有產業做基礎,沒有與相關產業的技術研發、生產銷售和上下游產業延伸,使得招商引資難度較大,國內核心高端品牌企業難以入駐,傳統商貿物流企業向現代商貿物流企業轉型較慢。
三、促進宜昌城市轉型發展的路徑
(一)堅持以產業發展為中心實現產城融合
1.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
對接湖北省“一芯兩帶三區”戰略,響應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要求,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精細化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同時加快食品飲料、建材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體系。結合城區現有的精細化工、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四大產業為主導,按照全市工業發展的科學定位和產業布局,結合城區工業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以輕型、環保和低耗的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研究開發型都市工業為方向,加快發展化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軍民融合等新興產業。
2.產業發展空間——加強城區與外圍縣域協同發展,通過產業新區或“飛地經濟”拓展城區產業空間
對于產業空間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在城區外圍建設產業新區或者利用發展飛地經濟的做法來解決。在這方面,武漢市、宜昌興山縣都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武漢市曾出臺支持“飛地經濟”發展指導意見,武漢開發區、東湖高新區、臨空港經濟開發區與周邊地區合作共建“園外園”二十多個。武漢經開洪湖新灘產業園、隨州產業園、等重點園區都成為了區域產業協作的重要載體。宜昌就目前城區工業發展來看,在集約利用現有土地的基礎上,可以向外圍拓展。
(二)打造宜昌制造業發展隱形冠軍
制造業的發展依然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堅強后盾,從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亦是如此,制造業強的國家更能經受住風險的考驗,經濟發展得更穩更實。近年來宜昌市涌現出了長機科技、安琪酵母、人福藥業、三峽制藥4家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了省級支柱產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64家。應以此為契機,堅持立足地方特色資源和已有的產業基礎,積極對接省“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十大重點產業”,力爭打造成為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造經濟發展的良好軟環境
發展城區經濟并不僅僅是經信部門或者發改部門的任務職責,需要黨委政府高度統籌,全市一盤棋。首先,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上要做好統籌和科學規劃,避免城區產業發展與縣市區產業發展的同質化與惡性競爭。城區產業規劃建設先進裝備制造經濟區、精細化工經濟區、電子信息經濟區、食品生物醫藥經濟帶、綠色建材經濟帶、農產品加工經濟帶;縣市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有選擇地集中發展1-2個優勢產業和1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其次,需要各部門全力配合,突破體制機制的束縛。加強市直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區與縣域之間的統籌協調。在推進“降成本”改革、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加強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上努力提升服務企業的質量和水平,為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軟環境。
四、結語
實現宜昌城市轉型既基于國家和湖北省對宜昌城市的功能定位,又基于宜昌城市產業發展的基礎,通過以上途徑力爭實現宜昌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