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楊彩霞
疫情期間,幼兒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這也是教師的牽掛。“疫期”長期居家生活給家長帶來了諸多挑戰,例如家長在日復一日單調的家庭環境中,缺少有效的育兒方法,而精力旺盛、喜歡活動的幼兒迫切需要耐心的陪伴與新鮮的刺激;家有二胎的父母,在照顧兩個不同年齡的孩子中忙得焦頭爛額……
與此同時,疫情對家庭與幼兒園的空間阻斷,也給家園共育工作增加了難度。首先,教師不能全面了解幼兒、不能直接作用于幼兒;其次,家庭生活存在差異。在父母身邊的幼兒,因父母復工,白天與祖父母在一起,也有幼兒單獨與祖父母在老家,這給家園溝通帶來困難;再次,網絡生活制約著家園互動的效果。
教師的家園共育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同時家長在超長假期的育兒中也遇到了困難。迫切需要幼兒園的支持。疫情期間,家園共育對于幼兒園來說,既是困難也是機遇,需要教師潛心研究、積極探索疫情期間家園共育的新機制、新模式、新方法。在家園共育好兒童“6+x”家庭德育實踐模式下,我們深入研究探索家園共育的新途徑、新方法。主要包括:
★內容引領專業化。“科研引路”是幼兒園堅持的原則之一,面對疫期家園共育的困難,教師們一方面通過在線互動、電子(電話或網絡)家訪,了解家長和幼兒需求,征集家長建議;另一方面教師將收集到的問題進行分層教研(班組教研、年級組教研、全園教研),以研究的思維和方法解決家園共育中的問題,例如“潛水多、互動少”“家有二胎的教育”“過度進行知識化學習”等,進而形成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支持全園教師的家園共育工作。
★培育目標可視化。目標具體、可操作有利于引導家長的教育行為,減少家長教育的盲目性和內心焦慮。教師根據班級特點,結合每周活動主題,將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的31個指標、256個典型表現分次呈現,與家長一起學習和互動。
★參與主體聯動化。家園社聯動是家園共育的基本出發點,也是具體途徑和方法。疫情期間,教師組織或指導開展了多元化的家園社聯動活動。
——教師與家長互動:開展一對一的電子家訪,了解幼兒狀態、家長需求,適時提供教育支持,收集家長育兒經驗。
——教師與幼兒互動:開展師幼之間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互動,例如班級多名教師同時與班級多名幼兒進行視頻連線,交流家庭生活,這既避免了教師單獨與幼兒連線時,有的幼兒不善言語,又為幼兒提供了同伴互動的機會。
——家庭間、幼兒間聯動:教師發動家委會成員、積極的家長和幼兒定時在網絡班級群分享幼兒居家的快樂生活,或者美食制作等生活技巧,傳遞正能量,很好地緩解了家長的焦慮,也調動了班級師幼間、幼兒間、教師與家長問互動的積極性。
——家園社聯動:社區是家園共育的重要資源。疫情期間幼兒對于社區能夠有更直觀具體的認識。教師指導家長,讓幼兒認識身邊這些默默奉獻的人,學會感恩。例如,家長和幼兒在進入小區接受檢查之后,要向社區工作者鞠躬致謝,溫暖對方,讓愛在社區延續。
★德育過程生活化。“生活即教育”。教師引導家長注重一日生活中習慣的養成,早睡早起、飯前餐后洗手、整理物品等,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滴教育機會;有意識地組織幼兒運動、閱讀、繪畫等,在對幼兒進行知識、價值傳遞過程中,讓幼兒充分參與和體驗活動過程,進而培育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
★德育結果外顯化。教師們充分利用網絡環境,為幼兒和家長提供了多元化的展示平臺,例如,教師組織開展了“每日小主播”“今天我是小老師”等常態化活動,“創意口罩”“我心目中的幼兒園”等繪畫作品網絡投票,“美食曬曬曬”“運動大比拼”等居家生活展示,這些方式大大激發了幼兒和家長參與的積極性。
★家庭賦能持續化。教師通過電子家訪、在線互動等方式與家長保持良好家園關系的同時,關注以科學的教育理念引領家長,例如,當發現幼兒因媽媽照顧弟弟妹妹而忽視自己、情緒低落時,教師在安撫幼兒、指導幼兒參與弟弟妹妹的照顧之中時,也與家長積極溝通,緩解家長同時照顧兩個孩子而產生的焦慮情緒,提示家長關注大寶的情緒,為家長提供育兒支持策略;教師充分利用“三八婦女節”收集每一位媽媽照片,制作個性化的女神照片,為媽媽們帶去喜悅。
在家園互動中,幼兒身心在不斷成長,家長的情緒逐漸得到安撫、家庭教育能力不斷提升,此時還有一個直接受益的群體,那就是教師。
這次疫情,迫使教師進一步跳出自我中心、思維定式,轉化視角,以幼兒為本、以家長為本、以家庭為本,開展家園共育工作。例如,反思為什么網絡班級群師幼互動不起來?教師正是在反思和破解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換位思考,理解家長、讀懂幼兒,做到以幼兒為本。
這次疫情,迫使教師更深入地理解和體會幼兒園普通“共情潤心、雙格發展”教育理念的內涵,教師正在用自己的教育實踐擴展著“共情潤心”的教育外延。例如,考慮到父母復工下班后疲憊而犧牲自己周末陪伴孩子的時間進行家訪,考慮到幼兒想念好朋友而開啟了班級網絡集體視頻聚會的活動等,這些都是共情的表現。
這次疫情,提升了教師的綜合素養,自身應對困難與挫折的能力,遇到疫情,以及疫情期間家園共育的困難,教師調動自身內外資源,將“疫情、災難”視為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成長財富,創造性地開展網絡活動,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繼續延續“家園共育好兒童”的教育理念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