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軒一家是我家對門鄰居。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我不在家的時候,經常會拜托軒軒媽媽幫我照顧小易兄妹倆。軒軒媽媽也經常帶著孩子到我家來玩,彼此非常熟悉。軒軒是個4歲的男孩,虎頭虎腦的非常可愛。
現在人人都在家中“禁足”,我想和軒軒媽媽聊兩句,只能微信視頻了。今天和軒軒媽媽視頻的時候,了解到她家最近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軒軒媽媽:唉,我今天突然覺得好像做錯了一件事。之前我看網上說,現在特殊時期,家長要注意不要增加孩子的恐慌,但軒軒是一點也意識不到情況的嚴重性,我給他講了網上的繪本,也不上心,聽完就玩去了,對他來說,這段時間就是不能出門但也不用去幼兒園的快樂日子。
我:這不是挺好的嗎?
軒軒媽媽:但是他不知道要注意衛生啊!我得不斷提醒他注意洗手,不能吃手,他還常常嫌我煩。沒辦法,我只好“嚇唬”他說:“現在你要是生病了就得去醫院,媽媽都沒法去醫院陪你,就得把你關在醫院里,好幾天都不能回家。”結果他完全不理我。
我:這倒也是個問題。
軒軒媽媽:但今天我要出門買菜的時候,他突然跑過來抱住我:“媽媽你還會回來么?我還能見到你么?”我有點驚訝,那一瞬間我覺得他有點害怕了。我就安撫他說“我會回來的,媽媽只是去買菜,你看我戴好口罩了,很安全。”說了半天他才讓我走,等我回來的時候,又讓我抱了很久,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拉著我的手不讓我走。唉,我現在有點擔心是不是“嚇唬”過分了,你說孩子會不會已經有了心理陰影?我是不是得再做點什么?
我:我感覺你有點后知后覺呢。軒軒年齡小,理解現在這么復雜的情況確實挺困難的,聽你這么說,感覺孩子其實都聽進去了,只是表現出來讓我們以為他不懂。
軒軒媽媽:是啊,這個我真的是忽略了。
我:我覺得你可以問問他今天突然擔心你出門,到底是在害怕什么,借機再講一遍繪本,結合之前你給他講洗手等這些要求,沒準能幫助他正確理解呢!
軒軒媽媽:嗯,那我再試試,不過我還是擔心他有陰影啊。
我能理解軒軒媽媽的擔心,畢竟軒軒還只是一個4歲的孩子,想要接收到他的“頻道”還真得下一番功夫呢!
防疫期間,勤洗手、戴口罩等衛生習慣對于預防疾病非常重要。相信很多家長也正在努力使用各種方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日記中的軒軒媽媽為了讓孩子更加注意衛生,不得不采取了“嚇唬”孩子的方法。
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為了督促孩子做好防護措施,會使用嚇唬的手段來教育孩子。其實這種做法會使孩子產生恐慌心理,甚至可能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這顯然是不太明智的做法,尤其是對于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
在疫情面前,家長在教育低齡段孩子時,需要考慮到他們特有的心理特點:如在情緒上會表現得“后知后覺”,很難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及感受的來源等;在認知上常常會混淆信息的邊界,不能很好地區分想象和事實,對信息的加工容易極端夸大等。
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要考慮孩子的認知特點和水平,不要急于灌輸過多信息,要用形象化的方法讓孩子掌握相關知識,要用表揚和鼓勵的方法,絕對不能用“嚇唬”的方法。如果出現像軒軒這樣的“不配合”,一方面可以反復提醒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達到目的。例如和軒軒做游戲的時候,輕松地說:“哈哈,我是軒軒手上的大細菌,軒軒可千萬不要把我洗掉,待會兒我要和軒軒一起吃點心等。”另外,當軒軒表現出好行為,要及時給予強化,當然家長自身做到以身作則也很重要,這樣多管齊下,孩子慢慢就會表現出良好行為的。
邊玉芳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易家長學校,整合心理學、教育學、腦科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前沿研究成果,為家有0-18歲兒童青少年、有家庭教育問題解決需要的家庭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可行性解決方案,致力于幫助萬千父母成為懂教育的中國好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