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摘要]信息化是現代教育教學的利器,文章結合測量平均速度的教學,闡述了利用QQ群收集學生預習成果,以學定教;通過傳感器擴展實驗,感受科技魅力;以微信公眾號為手段傳播學生優質作品,提升學生榮譽感,提高學習物理興趣。
[關鍵詞]信息化;以學定教;平均速度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4-0040-02
《測量平均速度》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一章第四節的內容,由于學生對本節知識內容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學生大都有一定的前認知,另一方面,實驗器材中的木板和木塊搬運麻煩,且擴展性實驗涉及很多實驗室沒有的傳感器,讓學生親自體驗也不容易,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只好自己演示,進而導致實驗教學過程用時較短,教學效果不理想,為改變這種教學現象,筆者借助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內容僅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實驗的原理;2.測出前半段、后半段、全程平均速度;3.改進實驗,以便更容易測量時間。
“測量物體的運動速度”是初中物理必做的20個學生實驗之一,且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可見,傳統教學方式不能滿足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的要求。鑒于此,筆者對《測量平均速度》的教學做了如下思考與設計。
一、布置任務,讓學生自主學習并做實驗
必做實驗肯定要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但是教學中往往理解為“必須在實驗室或者教室里進行”。筆者審視“測量物體的運動速度”實驗,發現器材為秒表、刻度尺、斜面、小車,十分簡單,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利用家中現有器材來完成。于是在課前布置了如下作業:預習并利用家中現有器材做“測量平均速度”實驗。為了讓學生的預習和實驗更有針對性,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參考視頻(如圖1)。
二、利用QQ群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并開展教學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前提是收集學生學習的內容及學生的相關的學習情況,然后針有對性地開展教學。筆者采用最為普遍的收集方式——QQ群。QQ群雖然不是最新的信息傳播手段,但是應用普遍、容易上手操作,方便上傳與下載大小不同的視頻與圖片。
1.收集篩選信息
學生在QQ群中反饋的信息量很大,但對課堂教學起關鍵作用的應該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理解不到位的知識點及易錯點。
本節課,除收集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及平均速度計算的情況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l)實驗器材的選擇及創新
學生在家預習后,進行實驗。家中不一定有實驗中要用到的斜面、秒表、小車,但是在“瓶瓶罐罐做實驗,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理念下,家長與學生在實驗探究興趣的驅使下,可結合參考視頻和家庭情況應用如下器材(如表1):
李同學在實驗過程中,發現網柱體從斜面上滾下時由于慣性會在水平面上滾出一段距離,撿拾起來較為麻煩,為此他在斜面與水平面交界處設置了一個弧面阻擋圓柱體的滾動(如圖2)。
(2)實驗數據的記錄及初步分析
房同學在實驗時,將塑料玩具沿斜面滾下,多次測量運動時間,求平均值,以期減小物體運動時間的誤差,增大速度測量的精確度。同時將實驗拓展到多個運動物體,例如膠布、水杯,并將測得的速度進行對比,得出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如圖3)。
孫同學則研究了同一斜面下不同摩擦力、不同行程時的速度(如表2)。
李同學嚴格按照教材的實驗要求進行實驗,數據測量結果如圖4。
李承澤同學對實驗進行了擴展,利用雨天捉到了蝸牛,測量了蝸牛爬行的平均速度(如圖5)。
(3)實驗報告
布置預習任務時未讓學生寫實驗報告,但仍有部分學生完成了,大致體現出原理、數據、表格,但是書寫不規范。
2.利用相關信息,有效開展物理教學
針對收集的信息,在與部分學生座談后,確定以下兩點:(l)學生匯報實驗過程,分析斜面傾角對平均速度的影響;(2)分析學生實驗中記錄的不規范數據及其原因。
利用多媒體播放學生的實驗過程,仔細分析實驗中記錄的數據,肯定成果,提出改進意見。
針對房同學的實驗,學生指出了優點是多次測量減小誤差,缺點是未測量前半段的時間;教師指出影響速度測量的主要因素應該是摩擦力,而不是質量,這是八年級下學期的內容,對話交流可引起學生對下學期內容的期待。
在此基礎上,引出孫同學的數據,學生觀察分析得出:優點是對不同摩擦力下速度的研究,但是應該行程(路程)相同。
在分析以上信息后,展示李卓睿同學實驗視頻及數據,同時設計了如下問題串,進行延伸:
①圓柱體從斜面滾下,如何測量下半程的時間,以減小誤差?
②根據李同學的實驗記錄,下半程的時間是多少?
③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④求出上半程平均速度與下半程平均速度的平均值,并將其與全程平均速度進行比較,相等嗎?說明什么?
這樣的設計更有利于學生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三、利用傳感器開展實驗教學
傳感器逐漸走進課堂,利用現代科技支持實驗教學,可使實驗教學更便捷、直觀、高效。
課中簡要介紹光電門傳感器(如圖6),并演示測量運動物體速度的方法,將實驗數據實時顯示在大屏幕上。
為使學生關注物理與生活、科技的聯系,體會物理學的實用性,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動機和社會責任感。筆者首先調查學生對區間測速的了解情況,并強調這種措施就像光電門傳感器測速一樣,測算出汽車在某一區間行駛的平均速度。如果超過了該路段的限制速度,即被判為超速。
四、展示優秀實驗視頻,提高榮譽感
每一個實驗(例如李承澤同學的測量蝸牛爬行的速度實驗)都傾注著學生的心血,那是他們的成果。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承認,而得到承認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成果。但是每一個學生的作品、每一個作品的各部分都是零散的,筆者利用“快剪輯軟件”按照一定順序進行編輯,使其凝練成一個整體,在課堂上進行播放,指出優點及不足,從當時的場景看,每一個學生都認真觀看,同時對得到展示的同學提出期望。
在課程結束后,為使部分后進生能在課后鞏固,同時使學生優秀成果進一步展示,將部分學生作品傳播到筆者建立的微信公眾號:初中物理微課講堂,并將鏈接推送到家長QQ群。
(責任編輯 南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