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莉 王堯

【摘要】目的 通過卒中患者心率變異性頻域指標高頻、低頻和極低頻,評價卒中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程度。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共90例腦卒中患者,包括30例腦梗塞、30例腦出血和30例健康人群。對所有患者進行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分析三組人群心率變異性頻域指標,反映自主神經的功能。結果 腦梗死組和對照組比較,高頻、低頻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極低頻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出血和對照組比較,高頻、低頻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極低頻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組和腦出血組比較,高頻、低頻均高于腦出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極低頻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卒中患者普遍存在自主神經紊亂,并且腦梗死患者較腦出血患者嚴重。心率變異性頻域指標可以反應腦卒中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程度,對卒中患者自主神經紊亂的診治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腦卒中;心率變異性;頻域分析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6..02
腦血管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已經成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心率變異性通過檢測可連續正常竇性心搏周期的變異數,簡單、無創且快速[2]。心率變異性包含控制腦血管系統和體液調節的信息,評估心臟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興奮性、均衡性,對于腦血管病的預后有重要的意義[3]。本研究腦血管病患者的心率變異性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共90例,包括30例腦梗塞、30例腦出血和30例健康人群。所有腦血管病病人經過CT或MRI進行確診,無植物神經功能相關的疾病,如心力衰竭、甲亢、糖尿病和腎功能不全;檢測前未使用影響自主神經功能的藥物。腦梗塞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50~78歲之間,平均年齡(60.8±4.3)歲。腦出血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53~80歲之間,平均年齡(61.3±4.7)歲。正常人群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59~78歲之間,平均年齡(62.0±5.1)歲。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該研究方案通過了該院的倫理委員會。
1.2 研究方法
采用理邦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Holter-star24h全信息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進行記錄后采用軟件程序進行心率變異性分析。
1.3 觀察指標
心率變異性頻域分析包括高頻HF、低頻LF和極低頻VLF。
1.4 數據統計分析
使用SPSS 20.0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的方式進行表示,三組被檢驗變量服從正態分布、滿足方差齊性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2 結 果
三組人群心率變異性頻域指標比較:腦梗死組、腦出血組和健康對照組三組人群心率變異性頻域指標比較(包括高頻HF、低頻LF和極低頻VLF)。腦梗死組和對照組比較,高頻、低頻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極低頻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出血和對照組比較,高頻、低頻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極低頻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組和腦出血組比較,高頻、低頻均高于腦出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極低頻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結 論
心率變異性又稱心率波動性,表明自主神經調控心臟的定量指標,是正常竇性心搏之間心動周期時間和頻率的差異,反映心臟節律性變化的規律及自主神經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4]。目前心率變異性的分析方法包括基于線性分析的時域分析和頻域分析、非線性分析。時域分析計算簡單易于接受,但是敏感性和特異性較低,不能區分心臟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張力及均衡性。非線性分析包括功率譜法和散點圖法[5],較難轉化成數據分析。頻域分析包括總功率、高頻、超低頻、極低頻、低頻,可以區分心臟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張力及均衡性。國外研究發現腦血管病的發生和發展與心臟自主神經功能調節有密切的關系。自主神經由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組成,兩者維持正常的心臟生理功能,一旦發生損傷可能誘發心律失常或者猝死[6]。
本研究中心率變異性指標采用心率變異性頻域指標,包括高頻HF、低頻LF和極低頻VHF。結果顯示:腦梗死組和對照組比較,高頻、低頻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極低頻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出血和對照組比較,高頻、低頻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極低頻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組和腦出血組比較,高頻、低頻均高于腦出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極低頻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腦卒中患者普遍存在自主神經紊亂,并且腦梗死患者較腦出血患者嚴重。腦梗死的病人伴有心臟并發癥的概率較高,尤其是惡性心律失常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猝死約6%由心律失常導致,因此腦梗死影響心血管的自主神經功能[7]。研究發現腦梗死患者急性期副交感神經功能下降導致交感神經活性相對亢進。腦梗死梗死灶與心血管中樞越近發生心電圖改變的幾率越高,隨著病情的加重心率變異性的指標逐漸下降[8]。對于腦血管病病人進行早期心率變異性動態監測能夠有效分析自主神經的失衡情況,對于腦功能的損傷程度及病情的評估有重要的意義[9]。心率變異性是評價自主神經最有價值的方法,早期進行動態觀察不僅能夠反映自主神經平衡破壞的情況,而且能夠判斷病情的演變,識別高危病人,指導臨床治療[10]。
綜上所述,心率變異性頻域分析作為評價腦血管病病人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受損的程度,對卒中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診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Quintana D S.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reporting and planning heart rate variability case‐control studies[J].Psychophysiology,2017,54(3):344-349.
[2] 王雪玲,李澤華,段永利.老年住院患者心率變異性和24 h平均心率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7,9(1):50-52.
[3] 何 柳,何嘉莉,謝雯雯.桃紅四物湯對痰瘀互結型糖尿病合并動脈粥狀硬化患者心率變異性、血脂及CRP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3):177-181.
[4] 孫玉芬.不穩定型心絞痛一過性心肌缺血的動態心電圖分析[J].醫學信息,2017,30(8):170-171.
[5] 馬妮娜,柴小奇,李子杰,等.參松養心膠囊聯合阿托伐他汀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電圖相關指標及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中醫學報,2017,32(6):1025-1028.
[6] Chen I,Kor C T,Lin C H,et al.High-frequency power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can predict the outcome of thoracic surgical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on admission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 prospective,single-centric,case-controlled study[J].Bmc Anesthesiology,2018,18(1):34.
[7] Huang J C,Kuo I C,Tsai Y C,et al.Heart Rate Variability Predicts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Hospitalization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J].Kidney&Blood Pressure Research,2017,42(1):76.
[8] Bocalini Danilo Sales,Bergamin Marco,Evangelista Alexandre Lopes,等.Post-exercise hypotension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response after water-and land-ergometry exercis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Plos One,12(6):e0180216-.
[9] 彭 娟,白 雪.心率變異性與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47-50.
[10] 趙小靜,路海月,王夢悅,等.基于心率變異性的腦力疲勞檢測[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8,35(5):592-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