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芮 楊天林



[摘要]“物質的量”是高中化學的重要內容,它既是聯系宏觀與微觀的橋梁,也是化學定量研究的基石。但是,“物質的量”概念抽象,學生接納相關概念的速度較慢,教師往往只是通過大量習題與講解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物質的量”。對中關教材中“物質的量”的相關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可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元的教學思路,為教材開發設計者提出有效的改進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中關教材對比;高中化學;物質的量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4-0063-03
“物質的量”是高中化學的重要內容,是宏觀與微微世界之間的中介和橋梁。同時,它也是初中剛升入高中不久就要學習的內容。然而,有教學實踐及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存在一定難度。教師也普遍感到學生接納“物質的量”概念的速度過慢,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方能熟練應用[1]。本文對菲利普主編的美國化學教材《化學:概念與應用》(以下簡稱“美國教材”)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學必修1》(以下簡稱“人教版教材”)中“物質的量”的相關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希望能為廣大教育下作者的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一、內容選擇的對比分析
“物質的量”是貫穿整個高中化學的重要內容。美國教材“物質的量”的相關內容位于教材第十二章,分為兩個小節,分別為《物質粒子的計數》與《摩爾的運用》。其中,第一小節《物質粒子的計數》中包含兩個子標題,分別為“化學計量學”“摩爾質量”;第二小節《摩爾的運用》包含六個子標題,分別為“化學計量中摩爾質量的應用”“化學計量中摩爾體積的應用”“理想氣體定律”“質量分數的確定”“化學式的確定”。人教版教材“物質的量”的相關內容則位于必修1第一章《從實驗中學化學》中的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其中,這一節包含三個子標題,分別為“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
從內容選擇上來看,中美教材都對物質的量、摩爾質量、摩爾體積等核心概念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并介紹了其在化學中的應用。但是,美國教材在本章中還涉及化學計量學、理想氣體定律、質量分數的確定、化學式的確定等內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計量的意義與價值,而人教版教材并未涉及相關內容。人教版教材關于“物質的量”的內容設置在《從實驗中學化學》的章節之下,因此,人教版教材除了介紹相關概念之外,還設置了“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的內容,主要對“物質的量濃度”進行了詳細講解,而美國教材本章并未涉及“物質的量濃度”的相關概念。
從以上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美國教材“物質的量”部分的內容更為豐富,涉及面更為廣泛,其系統性、邏輯性更強,難度也相對較大;人教版教材的內容涉及面相對較窄,但其從實驗的角度將物質的量與實驗操作相聯系,并增加了“物質的量濃度”的相關內容,實用性更強。
二、先行組織者設置的對比分析
“先行組織者”是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茖W合理地應用“先行組織者”,有利于學生將先前經驗與學科知識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的知識[2]?!拔镔|的量”對于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學生來說略顯抽象,難以理解,巧妙的先行組織者設置可以將學生的先前經驗與新概念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理解相關概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美教材“物質的量”內容在先行組織者的設置上存在顯著差異。美國教材通過銀行數硬幣的情境設置引入物質的量,引導學生思考更簡單、快速地得到大量的便士數目的方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以此類比如何計算粒子的數目,并將“物質的量”類比為先行組織者中的“桶”,幫助學生對“物質的量”這一陌生概念建立感性的認識。人教版教材則是以米、厘米、千克等計量單位與“物質的量”進行類比,幫助學生建立“物質的量”的概念。
從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美國教材的先行組織者設置巧妙,生動形象地將化學概念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人教版教材的先行組織者設置較為簡單,篇幅較短,且功能單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相聯系,但卻無法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圖像表征的對比分析
教材中信息的表征方式是教材發揮其課程與教學功能的關鍵,圖像作為教材的第二語言,它能對抽象內容進行形象化解釋與直觀概括,還能有效降低內容的難度[3]。人教版教材與美國教材關于物質的量部分的圖像對比如表1所示。通過對表格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從圖片的數量來看,美國教材的圖片數量略多于人教版教材;從圖片的類型來看,人教版教材的圖片類型較少,且學科化傾向較為明顯,而美國教材的圖片類型較為豐富,例圖往往與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更具有趣味性;從圖片功能性角度來看,人教版教材的圖片指向性與目的性相對較強,往往針對單一問題而設置,美國教材圖片的設置更注重概念的類比與遷移。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美國教材與人教版教材中關于“物質的量”部分都很注重圖片對信息的表征,但圖片設置的理念略有不同。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對學科知識的進一步闡釋,美國教材更注重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及不同概念之間的類比。
四、欄目設置的對比分析
欄目設置是教材編排理念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中美教材關于“物質的量”部分的欄目設置也存在顯著不同。中美教材關于欄目設置與功能的比較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發現,美國教材的欄目設置數量多,種類豐富,富有趣味性,注重與社會、生活、科技的聯系與融合以及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注重多學科之間的滲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人教版教材的欄目設置較為簡單,更注重對學生實驗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
五、題目設置的對比分析
題目設置包括教材例題的設置與習題的設置。精選的例題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合理的習題設置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靈活應用。中美教材在關于“物質的量”部分的題目設置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具體如表3所示。
在例題的設置上,人教版教材僅在“物質的量濃度”部分設置了1個例題,而美國教材在這部分設置了7個例題,并羅列出了具體的解答步驟。在習題的設置上,從數量上來看,人教版教材設置了10個習題,美國教材設置了47個習題;從題日類型來看,中美教材都包括選擇題、計算題與簡答題,但美國教材將習題部分就其功能進行了分類,而人教版教材無明確分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美國教材的例題及習題的數量都遠大于人教版教材,且美國教材的習題設置分類明確,種類豐富,更有利于學生進行針對性練習。
綜上,通過對中美教材中“物質的量”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中美教材都具有較強的科學性,都注重對學生化學思維的培養,注重圖像的表征。同時,中美教材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美國教材內容覆蓋面廣,注重多學科的滲透,注重化學與生活、生產、社會的聯系,注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注重職業意識的培養;人教版教材內容針對性較強,注重實驗技能的培養與化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在進行“物質的量”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汲取美國教材的優點,采用更多元的教學思路,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應用“物質的量”。
[參考文獻]
[l]鐘志健.“物質的量”教學難度成因剖析[J].化學教學,2014(10):8-12.
[2]宋麗.對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的思考[J].才智,2018(20):28.
[3]高苗,趙舒昱,周青.中外高中化學教材圖表系統的比較研究[J].化學教育,2016(7):20-24.
(責任編輯 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