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郭

一、不是問題的問題
前一段時間學習分式的定義用到“分數的分母不為0”這一規定,全班竟然有四分之一的學生不知道。再次追問,竟然沒有一個學生知道為什么“分數的分母不為0”。
二、問題的形成
美國著名教育家奧蘇泊爾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在上述案例中,筆者一開始憑著自己的想象,想當然地認為學生應該知道“分數的分母不為0”這一結論,甚至認為學生應該知道這一結論的原因,但是實際情況卻與此相去甚遠。由此可見,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非常必要。
三、解決問題
根據筆者的實踐與分析,同時結合分式這章內容的教學提出如下四種銜接策略。
1.“瞻前”銜接:作為初中數學教師,要主動研讀小學教材以及課程標準。如“分數分母不為零”的教學,以蘇科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在二年級上冊“表內除法”第一節中,用平均分引入除法運算,此時只是學習被除數、除數以及商的含義;接著在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這一章中繼續學習除法運算,在書本第64頁用黑體字強調“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等于0”,第一次變相地提出“分母不為0”;在五年級上冊“分數意義和性質”這一章的第54頁,教材呈現分數含義:用a表示被除數,b表示除數,可以寫成a÷b=,緊接著提出“b可以是0嗎?”的問題,至此,小學教材中關于“分母不為0”的介紹告一段落。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就應針對小學階段對于“分數分母不為0”的薄弱處理,在學習分式概念之前進行適當補充和銜接,這樣學生學習分式概念就會順暢很多。
2.“顧后”銜接:組織中小學教師研討交流,表達需求與困惑。如建議區域性的中小學數學教師定期進行銜接研討活動,針對各自教學中的困惑與需求進行溝通。如關于學生“分數分母不為0”理解的困惑,就可以建議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適時、適當地引起重視,強化學生對這一結論的理解,為后續分式的學習打牢基礎。再如初中數學教學中在實際問題中準確尋找到相關數量及其關系,對于列方程(一元一次、二元一次、分式)、列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以及應用函數解決實際問題都有著重要作用,而現行小學教材對于歸納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也是淡化處理,因此在與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研討中也可以提出,希望在小學階段給以足夠的重視。
3.“融匯”銜接:根據學生認知規律,類比不同階段的學習方法,保證銜接平穩有效。如在學習分式整章節時可設計如下問題情境:
(1)甲校與乙校距離為16.3公里,王老師開車從甲校出發,以x千米每小時的速度勻速向乙校行駛。
①10鐘后汽車行駛的路程是多少?
②10分鐘后汽車距乙校的路程是多少?
③汽車從甲校到乙校需要多少時間?
(設計意圖:通過該問題得到三個代數式,分別為單項式、多項式以及分式,為學生分析、比較、發現新的研究問題做好準備)
(2)瑞士中學教師巴爾末成功地從光譜數據,,,……中得到了巴爾末公式,從而打開了光譜奧妙的大門。 請你寫出第5 個數是_,第6 個數是_, 第n 個數是_。
(設計意圖:通過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分別產生分數、分式,為后續類比分數研究分式打下良好基礎,同時,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分式的必要性,解決“為什么學”的問題)
(3)找規律:1-=_;-=_;-=_;……=_。
(設計意圖:繼續設計利用分數的運算找規律得到分式,為下面類比分數計算解決分式問題埋下伏筆,再次在問題中讓學生感受學習分式的必要性,解決“為什么學”的問題)
(4),16.3-,,,,,,,。(展示前面問題情境以及數學活動中所得到的代數式,通過已有學習經驗,探索新出現的問題)
上述結果哪些是學過的?哪些是沒學過的?學過的你能說出它的名稱嗎?引入分式。
問題:回想分數的學習過程,為什么要學習分數?(因為從數的角度看,原先學的整數不夠用了)
從式的角度看,我們學習了整式之后,你覺得還將學什么?(整式夠用嗎?如前面的3個問題)
像這樣一類代數式,我們把它們叫作分式(揭示課題)。
4.“貫通”策略:學完新知識后重新建立認知結構,站在更高的角度貫通前后所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科學完整的知識結構。如分式整章節學完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分式與分數的區別和聯系?通過思考、交流與討論,學生認識到從本質上分式與分數屬于同一結構形式的知識,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兩者完全和諧統一。再如有理數的運算,相較于小學的非負有理數運算是范圍更廣的運算,后者包含且延續前者。
【備注:本文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專項課題“九年一貫制學校學制改革的實踐研究——以直升班為例”(課題批準號E-c/2016/1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