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
摘要:不同于關注重大報道的時政類新聞,民生新聞的焦點通常會對準你我身邊的普通人,記錄“普通事”。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之下,民生新聞的報道也日趨瑣碎化和同質化,本文主要探討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借助于體現民生新聞報道的溫度、挖掘民生新聞報道中的深度,來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民生新聞報道。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溫度;深度
民生新聞自誕生之初就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在過去接近30年的發展之中,民生新聞一直緊扣百姓身邊事,以服務百姓為宗旨,在社會上形成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力。新媒體背景下,民生新聞報道的基本現狀如何,面臨著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通過溫度的體現和深度的挖掘使得民生新聞報道更上一層樓,是每個民生類新聞的從業者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一、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現狀、機遇與挑戰
(一)現狀:電視臺的民生新聞報道,歸根到底還是屬于傳統新聞媒體報道的范疇,在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之下,也面臨著轉型發展、媒介融合的難題。只有充分認清新媒體語境下民生新聞報道的新方式,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的新機遇:首先體現在民生新聞的選材范圍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借助于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策劃記者可以更快、更高效地收集、匯總本地老百姓身邊的新鮮事、煩心事。同時,民生新聞也有了更多的呈現形式,新的呈現形式既包括終端平臺也包括新聞樣式,技術變遷背景下,呈現形式的日趨多樣給敢于革新自身理念、尋求創新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最后,反饋式互動的增加使得我們可以更加輕松便捷地了解受眾的最新需求、最新喜好。
(三)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面臨的挑戰:在新媒體浪潮面前,似乎很多傳統的媒體還沒有做好準備。雖然早早地設立了新媒體部門但卻沒能實現不同部門之間的有效整合,新媒體與傳統報道之間呈現兩張皮的狀態。新媒體時代,新聞話語權不再完全掌握在媒體人手中,尤其是以關注百姓日常生活為主的民生新聞,借助于自媒體的興起和社交媒介的出現,每個人似乎都可以分享自己的身邊事,民生新聞記者的價值也就無從體現,所以只有在報道中融入溫度與深度,才能使得專業記者與普通記錄者之間區別開來。
二、體現溫度,挖掘深度,讓民生新聞更有色彩
(一)從民眾視角切入,體現人文主義精神,讓新聞報道有溫度
民生新聞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民眾,我們必須從民眾的視角出發,關心民眾所關心的問題,才有可能讓民眾感受到新聞的溫度。什么叫從民眾的視角出發?這既要求我們要思群眾所思,想群眾所想,真正踐行“四力”中的腳力,邁開步子走到群眾中去,同時,我們也一定要注意選題的代表性,民生新聞不是家庭瑣事、社會小事的收容機,作為新聞其一定要有一定的社會代表性,代表了某一階級或者某一群體的切實感受與需求。想要在民生新聞報道中體現出張力,讓大家感受到新聞的溫度,一定要注意新聞報道語言中所能體現的人文主義關懷,結合新媒體背景下碎片化閱讀的趨勢,力求在最短的新聞報道中彰顯出對于人本身的關懷。想要真正有溫度,就要與民眾之間有互動,新媒體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新聞報道完成后,積極借助于各種與民眾互動的機會,讓民生小事背后的正能量更好地釋放出來,溫暖更多的人。
(二)以小見大,從身邊小事挖掘民生深度
民生新聞的視角無法與時政新聞相比,可微視角的切入不代表民生新聞無法展示出足夠的深度,眼睛可以低,眼界一定要高。民生新聞深度與否主要取決于新聞的選題和記者自身的視野。選出真正有代表性的題材之后,記者自身一定要有足夠的前瞻性、足夠的家國情懷,才能發揮以小見大的本領,挖掘出身邊小事背后所體現的社會變遷。記者還要有一雙善于捕捉的眼睛和一顆有溫度的心,在自己日常生活的細節中要善于總結。有批判才能有深度,深度報道的實現要求我們一定要敢于針對問題提出批評,不能只報喜,不報憂。民生新聞深度的挖掘還要求我們在確定好民眾需求之后,要敢于集結資源,對于關注度高、切實關系到民眾利益的新聞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調查和跟蹤報道,只有通過不斷地深入實地調查,只有不斷的針對事件當事人進行追蹤,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新聞背后人性的矛盾之處,將善與惡都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三、結語
新媒體背景下的民生新聞報道不僅要在內容上著眼民生,也要在形式上貼近民生,將新媒體的優勢更好地融入到民生新聞的報道之中,既要做好民眾情感的傳聲簡,也要積極地引導輿論往正確的方向發展,在體現溫度的基礎上挖掘新聞報道的深度,做好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媒體記者。
(作者單位:海南廣播電視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