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大宇造船公司交付了第二艘24000TEU級超大型集裝箱船“HMM Copenhagen”號,這是全球最大的智能集裝箱船,采用了大宇造船獨立研發的全球最尖端的智能船舶解決方案“DS4?”。該型船全長約400m、寬61m、高33.2m,最大航速22.5節,定員23人,最多可以裝載23964個標準集裝箱。該方案能使船東即使在陸地上也可以對航行中的船舶主要動力系統、空調通風系統(HVAC)、冷凍集裝箱等運行狀況進行遠程監控和故障診斷,為船舶的維護和保養工作提供支援。該方案適用于可設計船舶最佳航線、節省航運費用的智能導航系統和基于開放型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平臺,可以輕松與多種軟件連接、兼容。(國際船舶網)
全球首座海上浮動核電站“羅蒙諾索夫院士”號在俄羅斯遠東楚科奇自治區佩韋克市投入商業運營,該核電站是俄羅斯第11座核電站,也是“世界最北的核電站”。該浮動核電站由一艘長144m、寬30m的駁船,以及駁船上搭載的2座35MW核反應堆組成,主要功能是為俄羅斯極其偏遠地區的工廠、城市及海上天然氣、石油鉆井平臺提供電能。該核電站的動力采用了“泰米爾”號破冰船動力堆的升級版。在發電方面,該船擁有2套改進的KLT-40反應堆,可提供高達70MW的電力或300MW的熱量,供20萬人使用。除了核電設施,該巨型浮式核電站上的海水淡化設備還可每天提供24萬立方米的淡水。(國際船舶網)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團隊對超聲分子束注入(SMBI)的超聲過程開展了研究,首次獲得了高真空條件下的超聲分子束束流特性。由于SMBI束流是工作在真空條件下的超聲速透明介質,常規技術無法直接捕獲其束流情況,為此該團隊研制了高靈敏度、高時間分辨的、可對透明介質直接成像的診斷技術,首次獲得了真空條件下的SMBI束流特性,這與理論模型預測一致。該可視化成像技術為優化注入器、提升聚束特性、提高加料效率奠定了基礎,其為提升SMBI注入器性能,研制磁約束聚變裝置先進加料技術提供了支撐。(中核集團網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種可持續新型天然納米纖維仿生結構材料的制造方法,成功研制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該新型全生物質仿生結構材料具有優異的綜合性能,密度僅為鋼的1/6,鋁合金的1/2,而其比強度、比韌性均超過傳統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有望替代現有的工程塑料。該材料具有極高的尺度穩定性、抗熱沖擊性能、抗沖擊性能、高損傷容限及高能量吸收性能,其在輕量化抗沖擊防護及緩沖材料、空間材料、精密儀器結構件等應用領域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中國科大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