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
(上海海拉電子有限公司南京研發分公司 江蘇南京 211106)
車道盲區,通常是駕乘人員無法有效觀察到的車道區域,雖然汽車有后視鏡,可以輔助駕乘人員觀察,但是視野有限,故需要車道預警提高駕乘的安全性。
對于車道后方的盲區區域,主要分兩塊區域:固定區域和接近區域。對于預警等級通常分為兩級:一級:當其他車輛進入本車盲區預警范圍,且本車未有變道行為,預警燈常亮,一般預警裝在后視鏡上,如圖1所示;二級:當其他車輛進入本車盲區預警范圍,且本車有變道行為,預警燈閃爍,伴隨預警聲。關于上述盲區預警主要是通過后角雷達進行實現。
車道大體劃分為正后方車道,相鄰車道,相鄰車道三種,如圖2所示,從車輛前進行駛時,對車輛安全的危害程度,通常僅對相鄰車道的盲區進行預警。
車輛相鄰車道的寬度是可以根據主機廠的要求自定義,通常為社會道路的一個車道寬,又由于城市道路與鄉村道路的車寬略有不同,也可以本車車速變化控制盲區預警區域的車道寬度。

圖1 后視鏡上的預警燈

圖2 (a) 正后方車道
車道固定區域一般是是以前排第 95 百分位眼橢圓中心為起始線,本車后保邊緣后方3m(可根據主機廠需求自定義),也可以加載動態擴展區域,根據本車車速變化,動態擴展固定盲區的縱向長度(如圖3之3和4號區域所示)。
當后方來車行駛進入車道固定盲區區域時,立即觸發車道盲區報警,即,存在就報警。(如圖3之1和2號區域所示)
當后方來車行駛進入車道盲區的接近區域(如圖3之5和6號區域所示),與本車后保邊緣發生碰撞的時間(TTC)小于設定時間時,則觸發車道盲區報警。

圖2 (b) 相鄰車道

圖2 (c) 相隔車道

圖3 車道固定盲區的預警策略
車道盲區預警通常是由安裝在車輛后保內的角雷達負責完成。當角雷達工作時,雷達通過內部的發波天線向外界發出雷達波束,經物體反射原始點,并通過收波天線收到發射的波束,通過內部算法(如傅里葉變換等),對原始點屬性(如位置,速度,尺寸等)識別,對相關的原始點進行關聯,形成運動目標物體,當目標物體滿足預警條件(詳見2.2和2.3),則觸發車道盲區預警。通常的研發流程如下。
此階段位于研發的初期,在主機廠總裝布置還未凍結階段,也是后續車道盲區預警系統性能的基礎。如果傳感器位置布置的不理想,則會嚴重影響系統性能。布置要求如下。
(1)兩個傳感器通常分別位于后保左右兩側,傳感器法向中心相對于整車坐標系橫向在45°左右,縱向在0°左右,對于雷達視野較佳。
(2)雷達傳感器的周邊的走線需固定牢靠,原則上不允許線束位于雷達傳感器的正前方,避免在車輛行駛時,線束在傳感器前方擺動,而產生虛假目標物體,從而引發固定盲區的誤報警。
后保通常為塑膠件,不同顏色的后保都會含有不同程度的鉛,雷達傳感器發出的雷達波束經過后保,會發生方向(即角度)的變化,所以常要求主機廠提供三種含鉛量不同的顏色后保,分別為含鉛量高,中,低,并通過專用測試設備獲得確定雷達波束變化情況。
標準場景,通過目標車與本車以不同的速度差分別在相鄰車道,相隔車道進行超車試驗,獲取目標車的原始點的信息,調整原始點位置。最終達到目標車的原始點都在測試場景的實際位置,所產生的目標物體位置正確。
因為標準場景相對單一,而更多情況下,車輛是在真實的公共道路上行駛,所以有必要在公共道路環境中,測試與優化車道盲區預警系統的性能。
任何產品功能的開發都需要相關標準或規范的約束,車道盲區預警功能也不例外,目前已有相關的標準(如IS0173871)或評價體系(I-VISTA2,3)對該功能進行了技術要求.而這些功能也已在車市上的越來越多車型上得以配置,使得車道盲區預警能幫助駕駛者對盲區的觀察,從而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隨著汽車駕駛輔助技術的發展,車道盲區預警的技術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從而向駕駛自動化更邁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