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慧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兩會”期間看望全國政協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曾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并深刻指出文藝具有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回顧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整個歷史進程中,由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的許多膾炙人口的紅色題材經典文藝作品,蘊含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彰顯了耀眼的時代光芒,激發了民眾的愛國情懷,為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紅色,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吉祥色彩,而在文藝作品中,紅色題材又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指的是作品中貫穿始終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義的思想內核,一部優秀的紅色題材文藝作品,不論形式,不拘長短,所傳遞的正能量作用是歷久彌新、不可或缺的。
無論是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還是百廢待興的建設年代,直至如火如荼的改革時期,紅色題材一直在曲藝創作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快板詩人”畢革飛的《石頭陣大敗鬼子兵》,到李潤杰的《劫刑車》、梁厚民的《奇襲白虎團》,僅快板(書)這類曲種就出現過大量令人振奮的精品佳作,迄今仍是曲藝舞臺上常演常新的節目。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于紅色題材曲藝作品的需求和喜愛是否一如從前,作為曲藝工作者,又該拿出怎樣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來回饋人民。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正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在這樣的歷史機遇面前,發揮文藝的培根鑄魂、凝神聚氣作用更顯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毋庸諱言,當前處于轉型期的社會中,文藝領域亦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諸多娛樂至上、消費至上的觀念與潮流,所直接產生的現象便是令人憂慮的道德失范、信仰迷失、精神矮化等,因此對年輕一代精神層面的塑造不容忽視。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曲藝藝術的創演實踐中,紅色題材曲藝作品的精神引領作用至關重要。
我們知道,紅色經典文藝作品雖然誕生于風云激蕩的革命歲月,但其精神內核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繼,與中華美學精神有著一脈相承的血肉聯系,許多優秀的經典作品既是紅色文化的生動載體,又在革命實踐中得以不斷升華,創造了新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境界。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民族精神和英雄主義,通過作品的傳承與傳播,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中激蕩和弘揚。這是彌足珍貴的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的我們理應讓其更好地發揚光大。
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曲藝創演實踐中亦涌現出了一大批紅色題材作品,結合曲藝藝術的說唱特點,在人民群眾中均產生了廣泛影響。不同的歷史階段,紅色文藝呈現出不同的風貌。當前,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是我們創新發展紅色題材曲藝作品的當務之急。紅色經典資源的再創作再傳播,實現紅色題材的藝術轉化,用紅色文藝經典引領社會風尚,理應成為我們每一位曲藝工作者的共識和自覺。
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反映當代中國人整體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是紅色題材曲藝作品創演的要義所在,而其對于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引領時代主流和社會新風尚等方面所起到的導向作用,是其當代價值的所在,更具有影響深遠的積極意義。
如何提升紅色題材曲藝作品的創作、創造和創新之力,是當前擺在我們每一個曲藝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重要課題。
就內容而言,深入挖掘不同歷史時期的紅色題材,切入新時代主題,正確把握紅色題材的創作動機,善于從紅色文藝經典中汲取寶貴營養,弘揚主旋律,激發愛國情,傳承革命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當是曲藝工作者進行創演實踐的重中之重。
就形式而言,紅色題材曲藝作品的創演則應在遵循曲藝創作規律的前提下,開拓視野和思路,積極探索歷史話語與現實語境的有效鏈接,結合不同曲種的特點,豐富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前文已經提及,在不同歷史時期,曲藝舞臺上曾上演了大量感人至深的紅色題材曲藝作品,經過藝術家們的精彩演繹,已成為經典的保留曲目,傳唱至今。作為新時代的曲藝人,理應在繼承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加工完善并不斷創新,讓經典永流傳。
與此同時,今天的曲藝人更應具備符合時代精神的責任與擔當意識,濃墨重彩地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一批能夠“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住”的紅色題材曲藝新作,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
第十八屆“群星獎”曲藝類獲獎作品中,廣州市文化館創作和演出的西河大鼓書《大營救》、上海市徐匯區文化館創作和演出的短篇蘇州評話《捍衛者》,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河大鼓書《大營救》緊扣時代主題,以1941年底香港淪陷后,中國共產黨為了保護在港的800多位文化名人和愛國人士的生命安全而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省港大營救”故事為背景,熱情謳歌了共產黨人勇敢機智、殊死捍衛文化魂的英雄氣節。短篇蘇州評話《捍衛者》則取材自“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中謝晉元與“八百壯士”的英雄事跡,謳歌了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情懷、英勇抗戰的堅定信念及誓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歲月更迭,這兩部作品的時代背景雖然離我們當下的和平年代相距較遠,但英雄們的高風亮節卻仍能激起當代人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熱情,這是融入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共同記憶與血脈傳承中的精神力量,永不過時,更能激發我們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努力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念和勇氣。
而尤為值得一提的還有,這兩部作品不僅在作品的立意、題材的拓展上有所突破,打破了以往人們對曲藝作品只能反映凡人小事、追求輕松詼諧的刻板印象,更是在作品的形式和表現手法上力求多元化和時代感,例如《大營救》中“說、學、逗、唱、吹、打、彈、拉”多種表演元素的組合,富有創新性地將嶺南文化與北方傳統曲種有機融合,讓今天的觀眾亦能強烈感受到傳統曲藝的真正魅力和活力。
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新時代的文藝舞臺上,紅色題材優秀曲藝作品的不斷涌現,定會讓我們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奮進路上信念更堅定,步伐更穩健。
(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