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志航
前不久,我在微信上看到一段四川清音,畫面中簡陋而整潔的客廳內有一位老嫗82歲,頭戴一頂紅絨帽,衣著十分樸素。她腰板挺直,精神矍鑠,面帶微笑,放聲高唱四川清音《布谷鳥兒咕咕叫》。 “布谷鳥兒咕咕叫(啊),飛出山林往南飄,這邊繞來那邊繞,鼓起眼睛它在到(哇)處(哇)瞧(哇)……”她的嗓音輕巧、圓潤、明亮、甜美、抒情,充滿藝術魅力。演唱者慈眉善目,聲情并茂,韻味十足,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有個同事問我:“那么好聽,是不是李月秋在演唱?”
我笑了笑:“這位老者是肖順瑜老師,四川省曲藝研究院的四川清音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啊——”對方若有所思,好像仍然在回味,沉浸在美的藝術享受之中。

“‘哈哈腔好聽啊!是不是令人陶醉?”我反問道。
“嗯,”他點了點頭。
去年底,我在成都的西南財經大學肖順瑜的寓所里采訪時,她說:“我唱《布谷鳥兒咕咕叫》,感覺春天來了,聲音要歡快、要甜、要美、要嗲!我演唱的“哈哈腔”寬大洪亮,有結實飽滿的韻味和特色,表現的是布谷鳥兒歡快活潑的情趣。”
肖順瑜的嗓音嘹亮豐潤,曲調的棱角鮮明,高低音音量、氣息的掌握都恰到好處,尤其是她那結實飽滿、若斷若續的“哈哈腔”頗能顯示出光彩。這些在她演唱的《思凡》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在演唱現代曲目時,她對“哈哈腔”進行創新,在清音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她將發音向頭腔和胸腔兩個部位擴展,使唱腔流暢動聽,曲折多姿。她演唱《江姐上華鎣》時,在傳統的基礎上改革創新,結合美聲、民族唱法技巧,生動表現江姐的喜怒哀樂、悲壯和堅強,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這個段子是該院經典保留曲目,50多年來,她教唱一代又一代接班人,曾戀、王小平、江黛琪、盧文慶、丁佩林、張庭玉、盧國珍都有精彩演唱。而她在《送鐵牛》中的“哈哈腔”樸實大方而富有活力,充滿喜悅和熱情。
肖順瑜一生共演唱了80多個精彩段子,現代代表曲目有《積肥謠》《九連環》《家住安源》《刑場上的婚禮》《亂云飛》等,她創作(含與人合作)和改編的曲目有《說四川》《新娘昨天才過門》《羞月亮》等,都具有明顯她的演唱風格。傳統曲目有《昭君出塞》《思凡》《黛玉葬花》《杜十娘》《斷橋》等。
肖順瑜在繼承傳統和長期的演唱實踐中,廣博地吸納美聲唱法等各種聲樂技巧并嫻熟地應用于演唱之中,將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她嗓音條件優越,明亮清脆,穿透力強,真嗓假嗓兼用;音域寬廣,行腔自如,其唱腔既剛勁又華美,既莊重又俏皮,含蓄中有奔放,遒勁中見深情,具有真實酣暢的藝術美。“哈哈腔”和“彈舌音”是四川清音最有特點的潤腔手法,也是高難度的演唱技巧。她的“哈哈腔”獨具特色,委婉纏綿的“懶哈哈”,活潑歡快的“脆哈哈”,凄苦哀怨的“暗哈哈”,爽朗而晶瑩剔透的“亮哈哈”均運用自如,別具一格。她得天獨厚的嗓音條件和嫻熟的聲樂技巧有機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
1958年6月,四川省第一屆曲藝會演在成都舉行,肖順瑜從電臺走上舞臺,嶄露頭角,《昭君出塞》榮獲一等獎。她因此被選入四川省代表團參加同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一屆曲藝會演,同樣的節目獲二等獎、優秀節目獎。會演期間,她應中國唱片出版社邀約灌制了《布谷鳥兒咕咕叫》《昭君出塞》唱片,琴師熊青云,兼唱王龍。同年,她還同侯寶林、韓起祥、鄒忠新等藝術家一道參加文化部主辦的曲藝優秀節目全國巡回演出,她演唱的《布谷鳥兒咕咕叫》《昭君出塞》,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自1958年起,肖順瑜經常應邀參加國家級、省級重大演出并榮獲大獎。她還多次舉辦個人專場演出,是四川省第一批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的四川清音藝術家。國外專家曾經專門赴川為其錄制節目,《人民日報》等多家報紙對她的演出進行報道,省內外電臺多次播放她的節目錄音。
我采訪時,肖順瑜拿出一張張記錄著她光輝業績的唱片,其中《昭君出塞》是中國唱片社1958年出品的黑色木紋唱片,該節目是她22歲代表四川代表團參加第一屆全國曲藝匯演的節目。她還拿出文化部頒發的金光閃閃的獎章、命名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川清音代表性傳承人的證書、四川省政協委員的證件,這些物品讓我眼睛一亮,心中肅然起敬!

四川遂寧,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城區的梭子街有條殺牛巷,住著一位聰明伶俐的小姑娘,她正是肖順瑜。每逢放學,她就蹦蹦跳跳,哼哼哈哈。她唱:“二呀嘛二郎山,高呀嘛高萬丈……”“嗨啦啦啦,嗨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開紅花呀……”聲音十分甜美,吸引了她家隔壁的文化館館長陳朝英。陳館長發現這是學習藝術的苗子,于是用風琴教她練聲,唱《北風吹》《翻身道情》。如今她功成名就,仍然難忘恩師。肖順瑜深情地說道:“陳館長是我的伯樂,因為有她,才有我的現在!”
陽光普照,1950年肖順瑜光榮入伍,兩年后中專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川北遂寧軍分區供衛隊。1953年她轉業任西南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在電臺曲藝組長李華飛的推舉下,師從琴師羅俊學藝,從此成為黨培養下的第一代四川清音演員。羅俊出身于清音世家,技藝高超,功底深厚,演唱時聲情并茂,刻畫人物細膩。作為老師,他手把手地教肖順瑜學會《后黃昏》《昭君出塞》《斷橋》《尼姑下山》《思凡》等經典名曲,羅老師特別強調“不要那么硬板,語言要婉轉悠揚”,一字一句,一絲不茍,這為肖順瑜后來進入四川省歌舞團曲藝隊打下堅實基礎。在羅老師的精心傳授下,肖順瑜在大小調的靈活運用、聲腔的上下擴展、氣息的運用自如、剛柔相濟等方面顯示出藝術才華。
肖順瑜虛心好學,博采眾長,不僅繼承清音傳統唱法細膩甜美之長,吸收京劇、川劇等藝術的精髓,還學習西洋聲樂藝術的優點,豐富聲音的表現力,對演唱方式和技巧作有益的探索。
“桃花鈕頭紅,楊柳條兒青,不唱前朝評古事,唱只唱金陵寶塔一層又一層……”一段上海說唱《金陵塔》在她口中卻轉變成膾炙人口的四川清音,這繞口令本是吳儂軟語,用四川語系運用“哈哈腔”和拖長音寬度,聽起來忠實于原作,又別有風味。這個唱段筆者聽過多少次,每次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思凡》是川劇名家競華的經典名段,用【紅鸞襖】曲牌演唱,表現不甘空門寂寞的青年尼姑的叛逆性格和對人間幸福生活的憧憬。肖順瑜大膽借鑒川劇的演唱方法,又巧妙地運用“哈哈腔”抒發人物的心情,最后在爽朗的笑聲中使全曲達到高潮,使人物個性鮮明。

肖順瑜演唱蘇州評彈《蝶戀花》,能保留曲調中原汁原味的音色。這是因為她年幼時有上海生活的經歷,再加上得到上海評彈界趙開生的輔導,因而嗲味十足,親切自然。她演唱清音《趕花會》,將其后部唱腔旋律改用美聲唱法的元素花腔,上下行運轉,劇場效果比原來好,深受觀眾歡迎。
“西風颯颯雁門關,懷抱琵琶馬上彈……”肖順瑜演唱幾十年的經典代表曲目《昭君出塞》,敘述漢元帝時期王昭君北上和親的故事,可謂字字血,聲聲淚。她一開口就用飽含濃烈感情的演唱,烘托出凄涼、凄楚的氣氛,歌頌昭君為了大漢的和平,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情懷。她在演唱時成功地刻畫了昭君故國異境、骨肉分離的形象,如訴如泣地表達凄婉、悲壯、催人淚下的感情。我在1965年購買過肖順瑜的這張唱片,后來有幸觀看過她演唱的大調。她的大氣磅礴,華麗行腔,刻畫出的王昭君登程北去的悲壯、空恨與凄婉催人淚下,至今讓我難忘!
肖順瑜德藝雙馨,桃李滿天下,幾十年來為曲藝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弟子遍及巴山蜀水。她先后培養了張庭玉、盧國珍、龔七妹、李永玲、梁音、陳琳、朱砂、王小平、曾戀、陳藝丹、吳薇、盧文慶、王晶、江黛琪等人,這些學生在國內多次得獎。龔七妹成為四川清音名角之后調入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李永玲后來飾演“中江表妹”,成為家喻戶曉的巴蜀笑星。劉靚靚隨習近平總書記赴莫斯科訪問演出,為國爭光。歌手李丹陽亮相央視綜藝的明星反串節目,演唱《小放風箏》。20世紀80年代,這幫學生都是肖順瑜在合肥公園里一字一句教出來的。在她的學生中,有一批人成為演藝界的骨干和領軍人物,如張庭玉曾任四川省曲協副主席、成都市歌舞劇院院長,盧國珍曾任四川省曲協副主席。她的學生姜正芳、唐淑芬、朱砂、唐嵐、丁佩伶、楊莉玲、唐棠、鄒曉丹都是演藝界的優秀演職人員。同時,肖順瑜不忘家鄉父老,在四川曲協的支持下,于遂寧文化館成立四川清音培訓基地,現有少兒學生100多人參加培訓,這些在校學生們參加全省演出并多次得獎。肖順瑜高興地說:“曲藝要從娃娃抓起,我們的事業才能后繼有人,我相信娃娃們中肯定有明日之星冉冉升起!”

肖順瑜,這位退而不休的藝術家,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后輩,她的一生是在曲藝舞臺多姿多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