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呻吟語》是明末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呂坤歷經30余載所著的探討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當今學者對《呻吟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為人處世、自身修養、民本思想、文學價值等方面。很少有人從傳統文化角度,來談及它的家庭美德思想,尤其從事親的角度分析。《呻吟語·倫理篇》中,呂坤對事親思想的論述頗多,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的內涵。筆者將其歸納為三點:人之事親,事心為上;事親關鍵,悅其父母;祭祀先祖,誠敬行孝。
關鍵詞:呂坤 《呻吟語》 家庭美德 事親
事親即孝順自己的親人。事親是孝道倫理思想的重要內容,而孝道倫理思想又是家庭美德思想的核心。因此,事親在家庭美德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呻吟語·倫理篇》中,呂坤對事親思想的論述頗多,筆者將其歸納為三點,即人之事親,事心為上;事親關鍵,悅其父母;祭祀先祖,誠敬行孝。
一、人之事親,事心為上
“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呻吟語·倫理篇》)作為子女,侍奉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把關心、體貼、理解父母的心思放在首位。其次是關照父母的身體。最差的是只知道關心父母的身體而不知道體諒父母的心,比這更差的是只講空話而沒有行動。因此,呂坤認為“父在居母喪,母在居父喪,以從生者之命為重。故孝子不以死者憂生者,不以小節傷大體,不泥經而廢權,不徇名而害實,不全我而傷親。所貴乎孝子心者,親之心而已。”(《呻吟語·倫理篇》)也就是說,對孝子來說,最寶貴的孝心就是按親人的心意去做,滿足親人的心愿。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子女應該盡心盡力地去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關懷體諒父母的心,不僅僅是照顧他們的身體。孔子早就提出孝親不僅是能養,更重要的是敬。“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篇》)
二、事親關鍵,悅其父母
孝順父母最關鍵的是讓父母開心快樂。“人心喜則志意暢達,飲食多進而不傷,血氣沖和而不郁,自然無病而體充身健,安得不壽?故孝子之于親也,終日乾乾,唯恐有一毫不快事到父母心頭。自家既不惹起外觸,又積極防閑,無論貧富、貴賤、常變、順逆,只是以悅親為主。蓋悅之一字,乃事親第一傳心口訣也。即不幸而親有過,亦須在悅字上用功夫,幾諫積誠,耐煩留意,委曲方略,自有回天妙用,若直諍以甚其過,暴棄以增其怒,不悅莫大焉。故曰: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呻吟語·倫理篇》)作為孝子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要小心謹慎,設法讓父母開心快樂,悅字是孝親的第一秘訣。所以,呂坤說:“人子和氣愉色婉容,發得深時,養得定時,任父母冷面寒鐵,雷霆震怒,只是這一腔溫意,一面春風,則自無不回之天,自無屢變之天。讒譖何由人?嫌隙何由人?”(《呻吟語·倫理篇》)作為子女只要和顏悅色,再冰冷如鐵的父母都會回心轉意,更何況他們不會無緣無故地發怒。在我國古代,子夏向孔子問孝,孔子對他說:“色難。”(《論語·為政篇》)就是說孝順父母最難的是在父母面前能夠經常和顏悅色。呂坤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想。
三、祭祀先祖,誠敬行孝
父母去世,要祭祀追恩、誠敬行孝,而不是祈求降福。“子孫之祭先祖,以追養祭孝也。自我祖父母以有此身也,曰賴先人之澤以享其余慶也,曰我朝夕奉養承歡,而一旦不復獻杯棬,心悲思而無寄,故寄薦以伸吾情也。曰吾貧賤不足以供菽水,今鼎食而親不逮,心悲思而莫及,故寄薦以志吾悔也。豈為其游魂虛位能福我而求之哉?求福非君子之心,而以一飯之設,數拜之勤,求福于先人,仁孝誠敬之心果如是乎?不謀利,不責報,不忘其感恩,雖在他人猶然,而況我先人乎?”(《呻吟語·倫理篇》)子孫祭奠先祖是為了感念先祖的養育之恩、彌補自己的悔恨之意,以盡自己的孝心,而不是讓九泉之下的先祖降福給我們。如果是為了祈福,那么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心、孝子之心。真正的仁義至孝、誠敬之心是不圖回報、不圖感激的。
參考文獻:
[1][明]呂坤.精校呻吟語[M].[清]陳宏謀,評.湯壽銘,校.上海:會文堂書局,1924.
[2][明]呂坤.呻吟語[M].鄧潔明,譯注.廣州:廣州出版社,2004.
[3]馬濤.呂坤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李遼強,男,碩士研究生,神木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傳統文化)(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