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至今保留著許多種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對于傳承人的保護等于間接地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傳承策略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傳承人
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現代文化的融合,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活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在這一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我們要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涵蓋廣泛,有著極大的區域差異。各地傳承人在年齡、階層、工作崗位等方面也各有不同,這也使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對的問題有所不同。
一、根據項目特點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計劃
在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計劃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自身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建不同的傳承計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計劃的創建一方面需要考慮到項目傳承的特點以及傳承的道路,另一方面還需要充分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傳承項目進行保護。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保護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全面性和整體性的保護,另一方面要注意他們自身傳承性和生產性的發展。相關部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給予高度重視,對受到破壞的地方特色民俗進行搶救性挖掘及保護。與此同時,還要做好針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程、產生背景等方面內容的探究工作,深入挖掘整理相關文獻。對于與制作工藝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要做好對原材料產地的保護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對傳統技藝以及技藝傳承人的保護工作,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夠得到持續傳承。而針對民俗民族活動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計劃的過程中要將其與民間的表演藝術有機地聯系到一起,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夠在民間實現傳承和發展。
二、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潛力的挖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經濟的不斷發展,外來文化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到我國人民的視野內,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帶來了沖擊。當前這一問題逐漸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在傳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逐步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視力度?,F階段,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走向市場,真正面向廣大民眾,甚至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舞臺。為了有效提升生產效率,很多商品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不再采用傳統手工作業的方式,而采用大型的機器生產來代替傳統的手工作業,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但這樣的方式在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范圍的同時,也給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對于上面提到的情況,有關部門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中,也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提出相應的要求,無論是在制作方面,還是相關知識的學習方面都可以采用合同制管理的方式,由有關部門統一組織學習,必要時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相應的優惠待遇,這能夠提高傳承人的積極性,間接推動非遺產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同時也能帶動傳承人的積極性,從而為非遺產品的持續發展與傳承,奠定良好的基礎。有關部門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傳承提供有力的幫助。
三、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
要想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是不可或缺的條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撐,更要有完善的規章和健全的機制。只有滿足這些前提條件,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才能真正得到保護和傳承。在實際工作當中,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在開展文化建設工作的過程中,經濟發展并非唯一目的,也不是最終的目的,其只是保障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能夠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保持一致,與國家經濟的發展實現最大限度的協調。如此,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從現階段的形勢來看,傳承人的生活困境是制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因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承擔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但是在生活所迫的情況下,他們卻不得不為了謀求生存而放棄自己的責任,這導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面臨新的危機。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機制,也要考慮到對這些具有精湛手藝、較高名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有關部門需要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機制,建立多種渠道,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經濟、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持。只有實現全面保護,才能推動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得到傳承。
四、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以及保護力度
從我國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情況來看,老傳承人是重要的載體。年輕人普遍對于新生事物比較感興趣,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相關問題關注程度不高,缺乏接觸乃至學習的意愿。因此,我國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面臨著失傳的風險。對于這些需要加大力度進行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方面需要充分考慮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對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相關部門可安排專人對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記錄。在此基礎上,根據記錄在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針對性地培養傳承人,以達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標。通過了解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情況,有針對性地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條件,尤其是對于一些建筑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大搶救性保護力度,在對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需要保證資金投入,對傳承人給予充足的支持,使其能夠將自身所承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任務落到實處。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不僅是文化的形態,更是文化的靈魂,在這一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根據項目特點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計劃,加大對具有較強市場潛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力度,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以及保護力度,以此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意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真正得到有效傳承。
參考文獻:
[1]苑利.非遺傳承人:中華文明的另類傳承者[J].中原文化研究,2020(02).
[2]鄭倩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承人的保護方式[J].神州印象,2019(12).
[3]朱文.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思考[J].參花,2019(11).
[4]王雪梅.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有效保護[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
(作者簡介:孫璟卉,女,本科,淮安市淮陰區文化館,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