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獨龍族勞動歌(生產生活調)的產生離不開其悠久的民族文化底蘊,獨龍族勞動歌成為獨龍族人民在勞動時的娛樂方式,是獨龍族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筆者檢索了大量的相關書籍資料,與各學者所發表的期刊文獻等相關資源進行了整合。本文通過對獨龍族的歷史與獨龍族民間音樂中勞動歌的三個種類進行簡單講解,讓人們對獨龍族音樂有初步認識。
關鍵詞:獨龍族 勞動歌 民俗音樂
一、獨龍族簡介
獨龍族自稱為“獨龍阿昌”,他稱有“俅帕”“曲洛”等。1952年正式確定為獨龍族,意為獨龍人。獨龍族沒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獨龍江河谷兩岸。這里是獨龍族的主要聚居地。除此而外,少數散居于貢山縣北部的怒江兩岸。
二、獨龍族音樂
(一)獨龍族音樂源于生活
獨龍族是一個喜愛歌舞音樂的民族,所以獨龍族的民間音樂十分豐富,但由于受社會歷史發展的限制,在獨龍語中對各種不同體裁的民歌還沒有明確的分類和確切的稱謂。獨龍族民歌是在勞動中創造產生的,通過世代口傳的方式傳承下來,許多民歌雖然歷經了百年,但后人并沒有進行修飾美化,所以真實、原始地記錄和反映了獨龍族人過去的社會狀況、生產力水平、勞動方式等情況,表達了獨龍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樸實感情。獨龍族人說:“我們的歌喲,多得像獨龍江水,永遠流不盡,唱不完。”獨龍族民歌在獨龍語中叫“門珠”。“門珠”是民歌的總稱,通常是一個人坐在火塘邊吟唱,也可以在勞動過程中邊勞作邊哼唱。
(二)獨龍族勞動歌曲
獨龍族勞動歌是伴隨著勞動而產生的最原始的歌曲。獨龍族的勞動歌明顯地保存著對勞動的直接依賴性這一特征,人們從事什么勞動就唱什么樣的歌。在農業的刀耕火種時期,這類題材更是應用廣泛。他們砍倒樹木燒山,或點種苞谷時,會唱描述他們生產勞作的曲子。獨龍族的勞動歌曲主要有以下三個類型。
1.呼應勞動、協調動作的歌曲
這類歌曲是在勞動中邊勞作邊哼唱的。在繁重艱苦的勞作中,有的是為了協調勞務動作,有的是為了鼓勵,減輕勞作的壓力,使身體和著音樂的節奏,得到一些放松,讓勞動效率快速提升。獨龍族勞動歌中《砍大樹歌》就屬于這一類歌曲。
《砍大樹歌》:肖拉喲!肖拉喲!砍大柴要用大力,使勁用力砍喲,沒有斧頭砍不成喲,還要砍得巧。
2.真實記錄勞動過程的歌謠
獨龍族曾經歷了漫長的漁獵時期,因此創作了許多有關他們狩獵活動的歌謠,全面地描述了狩獵前的準備、集體圍獵,以及打到野獸時的歡樂情景等整個狩獵過程。如《獵歌》:叢林中的野獸,朝我這邊走來,若我打中了,全寨老少都高興。茂密的樹葉,別遮蓋我的視線,讓那些野獸,像樹木一樣站在那兒,一動不動,好讓我瞄準射擊。 婦女在家中,煮好了飯酒,等待我滿載而歸。我打來的野獸肉,要分給全村寨。
3.傳授勞動經驗的歌謠
隨著生產勞動的不斷發展,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獨龍族的勞動歌謠內容也不斷拓展,生產經驗不斷累積,利用歌謠不斷地向后人和當時的人們傳授生產知識、技巧、經驗。再如《生產歌》:大家干活要勤快,快快去砍樹燒山,大火燒過的土地,莊稼才茁壯成長,我們勞動歸來了,大家一起來喝酒。盼著收獲的日子快些來,大家唱歌跳舞慶豐收。
三、結語
獨龍族勞動歌曲有的是傳授生產勞動知識和經驗,有的是鼓舞勞動熱情,直接為生產勞動服務。通過筆者搜集到的部分獨龍族勞動歌曲,可以從歌詞里簡單地了解到獨龍族的日常生活,整體音樂風格清新質樸,熱情大方。由于獨龍族所有的民歌都是本族的歌手即興發揮創作出來的,這體現了獨龍族人民對音樂的敏銳性或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歌曲源于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所有的歌曲都融入了他們對生活的美好希望和內心的傾訴。
參考文獻:
[1]謝崇抒,謝自律. 中國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考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
[2]楊元吉.獨龍族民間音樂[J].民族音樂,2006(05):26-32.
(作者簡介:張茜茜,女,碩士研究生在讀,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研究方向:聲樂演唱 )(責任編輯 于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