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新課改下學校歌唱教學的情感性。
關鍵詞:歌唱教學 音樂輔導 情感性
筆者在十余年的學校音樂輔導中做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反映50%以上的學生不喜歡唱學校音樂課本上的歌曲,認為課本上的歌曲不好聽或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這一調查結果不得不令筆者及其他群文音樂輔導者感到震驚和汗顏,而這一調查結果也警示著我們,學校歌唱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歌唱中情感的重要性
歌唱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種體現綜合美的藝術。歌唱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演唱國內外優秀的聲樂作品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培養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最終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越發呈現脫離時代步伐的趨勢,枯燥的課堂不但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使他們產生抵觸心理和反感情緒。而在歌唱教學中注入適宜的情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對歌唱產生興趣,能夠成功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歌唱學習中來。
可以說,情感性的注入是歌唱教學成功的催化劑。中小學歌唱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通過歌詞的寓意、曲調的熏陶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同時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唱歌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形式,以歌聲為主要手段,用音樂獨有的術語來表達內心的情感世界。唱歌在情感教育中最容易廣泛開展,所以,歌唱教學成為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部分。其藝術特點是通過優美的聲音、清晰的語言,用情感的表現、宣泄和交流扣動聽眾的心弦,引起共鳴。所以,在歌唱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情感的升華和美化,但是要把這種審美情感真切、完整地表達出來,就必須設身處地投入到歌曲中體驗歌曲的情感內涵,如此才能把唱歌轉化為表達思想感情魅力的工具。
二、如何在歌唱教學中注入情感
(一)講解歌詞時導入情感
歌曲的基礎是歌詞。在歌唱教學中想準確解析、理解歌詞的情感,就要深刻了解詞作家的創作背景、創作特點、思想動機、歌詞表達的思想感情等環節。在歌唱教學工作中,首先通過閱讀歌詞、劃分段落、誘導學生找到歌詞表達的中心詞句,然后,教師要用課堂語言的藝術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相關文化相結合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熟悉歌曲的主要內容、情感和表現要求。語言是課堂上用得最多、最容易的交流感情的工具。因此,教師需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啟發學生主動參與到歌詞的分析中,讓學生不斷發揮想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記憶那些最激動人心、最富于詩情畫意的場面,加快理解音樂主題、使學生身臨其境、盡情參與,從而達到歌詞啟發情感的教學目的。
(二)分析旋律時發展情感
一個音樂作品通過人的聽覺和感性心理活動喚醒通感記憶,從而豐富情感體驗。分析旋律可以先從聽覺入手,聽出歌曲重復的旋律、上行的旋律、下行的旋律、平行的旋律和重復的節奏,通過讓學生相互討論、分析、交流,總結出高漲、激動、低落、放松的旋律和突出的節奏。還可以根據音樂記號分析速度、力度、休止符、重復等變化。也可根據旋律起伏,讓學生以圖形、線條、色彩等方式描繪出樂句的旋律線,得知上行的旋律情緒高漲、下行的旋律情緒低落、平行的旋律突出節奏、波浪式旋律情緒起伏等表情意義,培養學生情感的整體體驗。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旋律分析,如歌曲的調式調性、和聲織體、曲式結構等可以運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手段幫助學生分析旋律要素所流出的情感色彩,結合欣賞優美的畫面,讓學生觸景生情,把握好音樂特點,加強情感的體驗與交流。
(三)演唱歌曲時釋放情感
對演唱而言,聲是唱歌的基礎,情是唱歌的核心。單憑好的聲音是無法真正打動聽眾的,只有用深切的情感、動作及精準的咬字、用氣,達到以情帶聲的歌唱效果才能將歌曲的內容完整地表達出來。歌曲《清晨》中包含很多音樂符號,如果單一注重抒情的旋律,唱幾遍就會感到無味,但是強調每部分(強弱、漸強、漸弱、漸慢、延長、還原等)音樂符號的表達方式,并結合呼吸、面部表情、手勢等表演技巧,學生為了有意思地表達音樂術語,不知不覺地就會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中,從而達到帶著情感演唱歌曲的目的。為了使演唱更富有表現性,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歌詞內容,編排一些富有生活氣息的表演動作,運用到演唱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夠體會到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思想情感,加深對音樂和生活的理解,充實自己,升華自己。
三、結語
歌唱中的情感教育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群眾文化音樂輔導亦是如此,我們要不斷尋求靈活表達情感的方法,從而提高廣大群眾的音樂審美能力,促進全民文化生活向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魯正豪,男,延邊群眾藝術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音樂>)(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