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愛華 李輝


摘要:目的 ?分析無償獻血者發生獻血不良反應與采血時間及性別之間的關系。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淄博市中心血站行無償獻血的222507例研究對象的資料,根據不同采血時間進行分組,其中8∶00~10∶00采血時間段為A組,10∶00~12∶00采血時間段為B組,12∶00~15∶00采血時間段為C組,15∶00~17∶00采血時間段為D組,分析不同的性別及不同采血時間段發生獻血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222507例獻血中男性的平均年齡是(35.00±4.71)歲,女性平均年齡(31.00±5.58)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我站無償獻血者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5.12‰,其中女性獻血者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7.42‰)高于男性(4.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54‰,高于A組(3.98‰)、C組(4.15‰)及D組(4.1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無償獻血者發生獻血不良反應與性別及采血時間相關,因此需對不同性別及不同采血時間獻血者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以便減少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保障獻血者的安全,利于推動無償獻血工作。
關鍵詞:無償獻血者;不良反應;采血時間;性別
中圖分類號:R193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0.11.044
文章編號:1006-1959(2020)11-013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paid blood donors' adverse blood reaction and blood collection time and gender.Methods ?Collected the data of 222,507 subjects who donated blood at the blood station in Zibo city center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9, and grouped them according to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times.Among them, the blood collection period from 8∶00 to 10∶00 is group A, the blood collection period from 10∶00 to 12∶00 is group B, and the blood collection period from 12∶00 to 15∶00 is group C,the blood collection period from 15∶00 to 17∶00 was group D,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blood donation occurred in different genders and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period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222,507 men in blood donation was (35.00±4.71) years old, and the average age of females was (31.00±5.58) years old,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blood donation reactions of unpaid blood donors in our station was 5.12‰, of which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blood donation reactions of female blood donors(7.4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s(4.2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group B blood donati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9.54‰,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3.98‰),group C (4.15‰) and group D(4.1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Adverse blood donation reactions of unpaid blood donors are related to gender and blood collection time. Therefore, target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or blood donor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tim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blood donation adverse reactions, ensure the safety of blood donors, and help promote unpaid blood donation jobs.
Key words∶Unpaid blood donors;Adverse reactions;Blood collection time;Gender
獻血者安全監測是血液安全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獻血人數的逐漸增多,無償獻血者中出現不良反應越來越受到國內各方面的高度重視。獻血不良反應癥狀雖然一般較輕,且持續時間較短,不會對獻血者健康造成較大影響,但會挫傷獻血者及潛在獻血者的獻血熱情和積極性。因此研究獻血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預防處理措施,對提高獻血者的安全水平及接受程度至關重要[1]。本研究以淄博市中心血站2016~2019年參與無償獻血的222507例獻血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獻血不良反應與性別及采血時間的關系,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淄博市中心血站進行無償獻血的222507例獻血者的資料,所有獻血者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2],無傳染性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等,年齡在18~55歲。根據不同采血時間進行分組,其中8∶00~10∶00采血時間段為A組,10∶00~12∶00采血時間段為B組,12∶00~15∶00采血時間段為C組,15∶00~17∶00采血時間段為D組。
1.2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采血時間、獻血不良反應的癥狀。
1.3評價指標 ?比較不同性別、不同采血時間段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獻血不良反應嚴重程度的評估標準: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或獻血后出現頭暈、出汗、面色蒼白的情況為輕度不良反應;在輕度基本癥狀的基礎上,出現惡心嘔吐、胸悶、心悸、皮膚濕冷等癥狀為中度反應;在輕中度癥狀的基礎上,出現意識障礙、無知覺、暈厥、抽搐、心動過速、持續性低血壓等腦缺血癥狀為重度反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性別獻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222507例獻血者中不同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共有1140例出現獻血不良反應,其中男性獻血不良反應反生率低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同采血時間獻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B組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分別與A組、C組及D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7.352、4.237、4.795,P<0.05),見表2。
3討論
多數獻血過程是安全的,但是仍有極少數獻血者可能出現獻血不良反應,如在獻血過程中或獻血后出現的穿刺部位局部出血、疼痛、過敏或者全身性血管迷走神經反應,暈厥、抽搐等反應。無償獻血具有公益性,且是重要的公共衛生事業,能有效的保障醫療用血,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但獻血者的安全在無償獻血中應該是首先要考慮的,目前隨著用血及獻血者數量的增加,獻血者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重視,如若不能及時有效的處理獻血反應,不僅會對獻血者本身造成損害,而且會對獻血招募造成不可預計的影響,因此分析其發生原因并采取干預措施,可有效提升獻血者安全[3]。
本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獻血者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女性獻血者較男性易出現不良反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女性較男性更易出現情緒波動,易出現緊張等心理因素有關。研究表明[4],精神緊張是誘發獻血相關血管迷走神經反應最主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機體對于血容量快速減少的生理反應較為敏感,因此獻同量血時女性應激反應更為強烈。同時,女性獻血者中低體重較多,此時獻血量占血容量比較大,故較易引起機體的調節反應。因此血站可通過對獻血者,尤其是女性獻血者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和護理,緩解及疏導其緊張情緒,這樣能降低和預防本次獻血帶來的不良反應,也能促進獻血者的再次獻血。在采血過程中,采血護士可主動選擇獻血者可能感興趣的話題與其交談,尤其是女性,以轉移其注意力,從而減輕其緊張、恐懼情緒。
孫玉俠等[5]的研究發現無償獻血者在獻血前處于空腹、饑餓的狀態,在獻血時容易因低血糖反應而誘發獻血不良反應。高朋真[6]的調查表明,空腹或低血糖是導致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原因,占 57.3%。本研究發現采血時間在10∶00~12∶00時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高于其他采血時間段(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該時間段患者多處于空腹饑餓、疲憊狀態。因此血站對獻血者進行獻血前關注和詢問獻血者的飲食或饑餓情況對于減少獻血不良反應發生尤為重要,對4 h內未進食或進食過少者,特別是臨近中午時,可囑獻血者適當補充食物后再獻血。
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不僅威脅到獻血者安全,而且對獻血者的招募和保留非常不利。因此血站對于獻血者,尤其是女性獻血者,在獻血前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心理干預;同時醫護人員應保證采血間整潔舒適、溫濕度適宜和空氣暢通,對于臨近中午時段獻血者,應提供飲食補充血糖及電解質,并增加采血前的休息時間,從而降低獻血者的焦慮情緒, 減少獻血反應的發生, 不僅可以留住更多的固定獻血者, 而且可以減少因獻血反應對其他獻血者造成的干擾。
參考文獻:
[1]范亞欣,吳潔玲,孟慶麗,等.全國獻血不良反應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6,29(9):956-959.
[2]GB 18467-2011.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3]Tsuno NH,Nagura Y,Kawabata M,et al.The current status of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 in Japan-the importance of pre-deposit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 program and the needs to achieve patient blood management[J].Transfus Apher Sci,2013,49(3):673-680.
[4]卞璐.獻血不良反應誘因與護理干預研究現狀[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6,29(2):174-176.
[5]孫玉俠,孟憲軍.無償獻血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與預防[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7,30(1):133-135.
[6]高朋真.安陽地區獻血不良反應的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18):3284-3286.
收稿日期:2020-04-23;修回日期:2020-05-03
編輯/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