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優秀的作曲家可以通過創作音樂作品來塑造一個有影響力的音樂形象。黑格爾說過:“藝術形象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優秀的作曲家可以讓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并為人們塑造優秀的藝術形象。本文主要通過對舒曼的三部鋼琴小品的分析,探討作曲技法對音樂形象塑造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作曲技法 音樂形象 舒曼
音樂形象是以樂器或者人聲為材料,組織成一系列有規律的樂音,構成聽覺形象幫助人們抒發感情,從而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形象。音樂一直是人們喜歡的藝術類型之一,人們通過音樂表達情緒和情感,如歡樂、激動、憤怒、難過、悲傷等,人們也通過音樂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識。它有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它包容萬千個體表達心底所想,它包含各個時代繁盛衰敗。音樂形象可以通過音樂作品來具體表現出來,通過分析音樂作品,了解作曲者所想,才能感受到作品中所塑造的音樂形象。
一、舒曼的三部鋼琴小品中塑造的音樂形象舒曼是浪漫主義時期著名的作曲家,作曲領域很廣泛,包括交響樂、協奏樂等,然而舒曼在鋼琴作曲方面的貢獻尤為突出,且把鋼琴小品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舒曼將從文學中吸入的養分、豐富的情感注入鋼琴作品中,使得他的鋼琴作品充滿詩意,飽含情感,且塑造了優秀的音樂形象。舒曼的鋼琴小品中不僅富有詩意和浪漫,矛盾的統一體和節奏的動蕩化也是舒曼作品的特征,這在他的鋼琴三部曲《蝴蝶》《狂歡節》和《幻想曲集》中尤其能感受到。
舒曼在《蝴蝶》中塑造了開朗熱情的哥哥瓦爾特、溫文爾雅的弟弟烏爾特和美麗善良的維娜姑娘,同時通過對“化妝舞會”“交換面具”“卸妝”等場景的描寫,講述了他們三人之間糾結的感情故事,并以弟弟離開為結束。在這個作品中通過人物的對比,反映了舒曼自身雙重性格的特征,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學性和豐富的音樂形象。在《狂歡節》中塑造了小丑“皮埃羅”、舒曼愛妻“克拉拉”以及鋼琴家“肖邦”和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等多個人物形象,并以狂歡節為背景,刻畫了“散步”“傾訴”“表白”等場景,樂曲以大衛同盟組織取得勝利結束。通過《狂歡節》,體現了舒曼作品將現實與幻想相結合,用幻想描繪作品。在《幻想曲集》中塑造了膽小懦弱、含蓄內斂的約瑟比烏斯形象和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充滿熱情的費羅列斯坦形象,同時還刻畫了“夜晚”“沖動”等場面,全曲通過不同人物性格的對比和經典場景的描繪,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作品的矛盾同一體,同時也完美地將現實、幻想與矛盾結合在一起,展現了舒曼獨特的創作思路。從三部鋼琴小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舒曼作品中豐富多彩、生動逼真的音樂形象。
二、舒曼鋼琴小品中作曲技法對音樂形象的影響
(一)和聲對音樂形象塑造的影響
和聲是音樂作品的重要組成因素,每個時代的和聲都不一樣,同一時代不同作曲家的和聲也不同,因此,和聲也體現了一個作曲家的獨特風格。舒曼作品中的和聲大多數是沿襲了古典主義和聲體系,主要有大小調功能體系和聲。在舒曼的作品中體現在三和弦、重屬和弦、屬七和弦的使用,描繪了生動、精美的音樂形象。
(二)音樂結構對塑造音樂形象的影響
由于舒曼本人對文學作品的十分喜愛,造成了舒曼的鋼琴小品中的音樂結構雖然簡單但十分精致,使得鋼琴小品如文學詩歌般具有詩意化、文學性。這種音樂結構主要表現在舒曼的一部曲式和單二部曲式中。舒曼獨特的音樂結構對于音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長遠的影響。
(三)節奏對音樂形象塑造的影響
節奏是通過音響或者人聲強弱、長短有規律地表達,具有韻律美,節奏可以傳達創作者的情感,表達創作者的情緒。比如可以通過歡快又富有規律的節奏塑造快樂和富有朝氣的音樂形象,通過單一而緩慢的節奏,表達音樂形象的傷心、難過等。舒曼善于使用不同的音樂節奏來刻畫不同的音樂形象,使得音樂形象更加逼真、生動。如切分和三連音的使用,在《幻想曲集》中的《為什么》中大量使用切分節奏,形成了與主旋律配合的標志性的節奏。舒曼通過對節奏的巧妙使用,刻畫出了豐富多彩的音樂形象,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音樂財富。
(四)調式調性對音樂形象塑造的影響
音樂作品通過調式調性運用,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在舒曼鋼琴小品中使用遠近調來表達音樂形象的感情發展和情緒,遠關系轉調運用得較少,近關系轉調運用得較多。在《蝴蝶》《狂歡節》中運用遠近調和大小調來表達人物之間情感的變化,豐富了音樂形象,使得音樂形象更加生動。
三、結語
通過以上對三部鋼琴小品的分析不難發現,舒曼的作曲中沒有使用過于復雜的技法,主要還是使用簡單的和聲材料,通過古典主義時期的和聲手法,加以對比和組合,以此來刻畫音樂形象表達樂曲的內涵。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舒曼,將鋼琴小品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作品集詩意、浪漫、幻想、矛盾于一體,刻畫出豐富多彩的音樂形象,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音樂財富。
參考文獻:
[1]李曉亮.從舒曼的鋼琴套曲《狂歡節》中探究舒曼音樂的風格與思想[D].西安音樂學院,2013.
(作者簡介:肖玥,男,碩士研究生,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