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幾

《做工的人》劇照
《做工的人》完結了。這部僅六集的臺劇,火速沖上一周華語口碑劇集榜,從開播到完結評分小幅波動,但基本上穩定在了豆瓣評分8.9的高水準。
整部劇的情緒,像是拉著人坐了趟過山車。前面5集雖盡顯小人物的艱辛與不易,但把所有細節揉進搞笑的喜劇橋段里,讓你忍俊不禁;到了最后一集卻笑著笑著就心酸了,酸著酸著就流下了淚。
這兩年的臺劇勢頭格外生猛,幾乎每出一部都帶起一波話題,在資本的入局之下,討論度節節升高。可以說,影視巨頭們都在尋求著華語片的新機遇。
阿昌年輕時沒錢辦婚禮,十幾年后挽著老婆穿上西裝婚紗,辦了一場工地婚宴。平日里總是塵土飛揚的腳手架下,多了氣球、紅毯和溫情。工友們打趣他:原來嫂子換下工服這么漂亮,昌哥你真好命。他笑著回:不是好命,是我們在拼命呀。
最后一集的結局先不劇透,只能說,沒有了歡快的卡通片頭,只剩下空落落的劇名—“做工的人”,接在后面的小標題似乎預示了絕望:諸神隱滅,基督未顯。
開篇是工人受傷,片尾依然是工人受傷。鋼筋泥土中風吹日曬、揮灑汗水的人們,仿佛在重復著無法擺脫的相似生活軌跡。
制作人林昱伶在某個專訪中表示:希望帶給觀眾某種重擊,透過故事去理解過去我們從不理解也不關心的這一群人,知道他們是怎么活著、如何用生命力在面對一直都存在的困境。
《做工的人》是一部題材和風格都相當突出的劇集,耗時一年半改編自作家林立青的同名暢銷書的其中一篇。既是作家又是工地工程師的林立青,以十余年來自身擔任監工之經驗,記錄自己在工地的所見所聞,寫成27篇各自獨立的文章并集結成冊。
在影視化之前,小說原作就曾引發轟動,取得了優異的銷量成績。鑒于其影響力,大慕影藝在2017年著手將其改編為電視劇,由《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制作人團隊共同打磨,終于使之在2020年5月首播。
這部盡顯生命力和掙扎的新劇,仿佛也折射出臺劇波折的命運。
作為曾經華語劇集的王者,臺劇承包了多少人的童年與青春,但是在經歷黃金期之后,迅速下墜,隨著電視行業本身的轉型困難,電視劇也徘徊在十字路口,集體走向沉默。但就在最近這幾年,臺劇回暖了,甚至可以說是疾速升溫了。
臺劇承包了多少人的童年與青春,但是在經歷黃金期之后,集體走向沉默。
從作品本身來說,這些臺劇做到了突破傳統題材的桎梏,要么把多種元素進行完美調味(比如火出圈的《想見你》,很好地融合了都市愛情、校園青春和奇幻懸疑;《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將現實話題和科幻題材無縫聯結),要么就不以討好觀眾為目的,把現實的某個角落徹底挖個干凈,極度落地于本土生活,反而引起大家的強烈共鳴,比如《花甲男孩轉大人》《俗女養成記》《做工的人》都是如此。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還有前面提到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但凡有看劇習慣的人,一定都聽過它的名字。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發想點,延伸出人們關注的社會實踐和后續的社會效應,將幾個核心人物的選擇淋漓盡致地展現。2019年,它締造了臺劇新高峰,還登上Google搜索的臺灣排行第一名,取得豆瓣9.5的驚人高分,成為年度最佳口碑臺劇,甚至要稱當年最佳華語劇也不為過。
這些突破,與臺灣電視劇行業一直在努力尋求變革,不無關系。除此之外,資本的介入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曾經在大陸流行一時的臺劇,正在借助國際資本的扶持,卷土重來。
傳統電視行業的逐漸式微與掙扎,給在線平臺空出了搶蛋糕的機會。海外影視劇行業的巨頭們敏銳地察覺到了亞洲市場的潛力,早早地開始了布局。

《通靈少女》劇照
《做工的人》和《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背后就站著HBO Asia。還有一部更早的、HBO Asia與臺灣地區合作開發的第一部華語劇集《通靈少女》,也在本土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但不知為何曝光率超低,并未被大陸觀眾熟知。

《獵夢特工》劇照
那么說起HBO,大家應該都不陌生。Home Box Office,美國最著名的付費有線和衛星聯播網之一,為華納媒體公司所擁有。《欲望都市》《權力的游戲》等知名原創劇集,都由它們制作產生。
除了美國之外,HBO也至少在151個國家播出。由于亞洲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公司專門成立了HBO Asia。
HBO Asia于1992年由派拉蒙影業與華納兄弟合作出資,在新加坡成立,初期通過“新加坡電纜電視”(Singapore Cable Vision,簡稱SCV),每天播放18小時的節目;1994年開始,24小時播放好萊塢電影,每月播放約120個節目。
其后,HBO Asia以位于新加坡的亞洲總部為核心,不斷拓展亞洲其他地區的播放范圍:1993年開始于泰國和菲律賓播放,1994年開始在臺灣地區和印尼播放,接著是1995年香港地區和馬來西亞也引入HBO。中國大陸觀眾也曾在1995年之后,可于三星級以上酒店和外籍人士居住的區域,收看HBO和Cinemax頻道。
除了區域的向外輻射,HBO Asia在分發的內容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從1994年開始增加影片的授權來源,陸續與索尼影視娛樂和環球片場簽訂獨家播放協議;好萊塢影業和試金石影業也在1996年開始獨家供應影片給HBO Asia;夢工廠亦于1998年成為HBO Asia的獨家供應片商。到了2001年,HBO Asia開始引入HBO原創系列節目,如最經典的《兄弟連》。
HBO Asia頻道其實已經在亞洲地區制作了一些原創劇集,只是相比起北美大本營部部爆款的劇集效果,亞洲頻道長期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而已。例如去年HBO Asia召集了韓國、日本、泰國、印尼等國的影視人員,聯合制作出恐怖題材劇集《亞洲怪談》,播出前萬眾矚目,沒想到播出后反響平平。
但在《我們與惡的距離》徹底引爆華語區后,HBO Asia似乎在臺灣地區找到了一些思路和方向。《通靈少女》第二季已經在籌備中,2020年預計也將上線首部大中華區的科幻片《獵夢特工》—臺灣拍攝、香港制片、大陸后期的配置,調動了幾乎整個華語區的資源參與。
但你以為只有HBO在亞洲施展野心嗎?線上視頻平臺可都不傻。它們不會干等著這片巨大的市場,被一家獨大。
作為影視圈勢頭最旺的在線流媒體平臺,Netflix的原創作品屢出重拳,從美國一路火到了境外。在人氣的簇擁下,Netflix亞洲布局自然也被提上日程。2015年Netflix首次上線日本,原創劇集表現一般,但綜藝和動畫(尤其動畫)卻異軍突起。Netflix和BONIES、Production I.G等著名動畫制作公司緊密合作,在日本得以立足。
2016年Netflix在韓國上線,靠《王國》一戰成名。無數觀眾都在期待它的下一季。
同樣是2016年,Netflix在中國臺灣上線,兩三年內并沒有產出任何成果(也可能是原創內容剛剛進入籌備期),直到去年播出由張孝全主演的《罪夢者》,但成品效果顯然遠不如預期。
今年同樣由張孝全領銜主演的《誰是被害者》,才稍微挽救了一點Netflix在臺灣地區的口碑,開播當日,就奪得了Netflix臺灣地區點擊量第一的位置,豆瓣2.7萬人打出8.1分的不錯分數。
其實歐美資本的介入,在影視打造上具有一定的風險,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從以上地區內容的受歡迎程度來看,能得出的最簡單結論就是—想要在亞洲進行文化輸出,無論是HBO還是Netflix,只有摸清本土受眾的喜好、與了解當地市場的制作公司合作、關注本土議題,才有可能突出重圍。
西方文化浸潤的團隊,在敘述東方文化的故事時,遭遇問題也是很常見的。所以,用什么樣的模式進行合作很重要。現在在臺劇的實踐上,平臺都很聰明,與本土團隊和公司合作,出制作費,上平臺,內容的打磨則基本尊重原創。
Netflix曾與臺灣植劇場合作,進行內容的分發,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內容層面上,Netflix幾乎沒有任何干涉,完全由本土工作室制作完成。Netflix的采購副總裁Larry Tanz就曾表示:“很高興我們的會員能透過如植劇場的高品質作品,親眼見證到最優秀的臺灣影視敘事功力。”
略微遺憾的是,作為亞洲最大的市場—中國大陸,并沒有對國外影視媒體平臺開放,平臺最多只是采用合作的方式,將內容授權給中國內容服務商。在日劇、韓劇、泰劇、臺劇都在蒸蒸日上的當下,我們仍然強烈地希望大陸本土的影視作品,盡可能在允許的范圍內說出更好的故事,為整個華語影視圈貢獻更多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