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的“現實的個人”是理解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理論的出發點。馬克思恩格斯以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批判為邏輯前提,將對“人”的把握從德國思辨哲學的抽象性中拯救出來;以從事實際生產活動的人為現實起點,開始在物質生產領域中把握人的現實性;以人的發展實現和確立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為實踐路向,在生產實踐中彰顯人的本質力量;以實現人的解放為目標旨歸,把觀念解放推進到現實解放,使人從異化中解脫出來。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德意志意識形態》;“現實的個人”;人的解放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0)07-0102-05
作者簡介:陳婷(1992-),女,湖北仙桃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理論。
馬克思的社會歷史觀曾一度被理解為“見物不見人”的“經濟決定論”。對此,有必要說明,人的解放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目標追求,馬克思新世界觀的最為關鍵的要素正是“現實的個人”,因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516。因此,對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理論的理解,首先應該對“現實的個人”的內涵作出科學的闡釋。《德意志意識形態》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完成了由“抽象的人”向“現實的個人”的重大轉變,“現實的個人”成為理解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理論的重要出發點。
一、邏輯前提:對“人”的把握從觀念回到現實
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們“總是為自己造出關于自己本身、關于自己是何物或應當成為何物的種種虛假觀念。他們按照自己關于神、關于標準人等等觀念來建立自己的關系”[1]509。他們對于人的認識和把握往往只是停留于對“抽象的人”的崇拜,熱衷于以詞句批判詞句,歸根結底,這就是一種在進行純粹歷史規律演繹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已經“弄清問題”,他通過對以往的一切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進行批判,將人對自身的認識從天國拉回人間、從觀念領域拉回現實領域,提出了“現實的個人”。
費爾巴哈哲學的貢獻在于,他把黑格爾的無主體的理性拉回到人的層面上來,使哲學真正成為“人”的哲學。費爾巴哈哲學“并不將斯賓諾莎的實體、康德和費希特的‘自我、謝林的絕對同一性、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抽象的、僅僅被思想的或被想象的本質當作自己的原則,而是將現實的或者毋寧說最最現實的本質,真正最實在的存在:人,即最積極的現實原則當作自己的原則”[2]。相較于唯心主義者來說,“他至少向前邁進了一步”。但是,“費爾巴哈對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對這一世界的單純的直觀,另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感覺。費爾巴哈設定的是‘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1]527-528費爾巴哈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而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對象、感性和現實,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1]499。費爾巴哈視域下的人是自然的人,而非社會的人,他所理解的“人”是一種“假定”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是“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的抽象的“類”存在物。因此,費爾巴哈解釋不了現實的矛盾和困境,他不得不“求助于某種二重性的直觀”,他把人與人的關系理解為一種“愛的宗教”,并從這種“愛”中引申出關于未來哲學和未來社會的構想。從本質上來說,費爾巴哈“類哲學”仍只停留于“字眼上的革命”,費爾巴哈“滿足于玩弄實在這個字眼,但他從這字眼的具體含義中只看到他所要求實現的那種人的形象”[3]。
施蒂納“唯一者”哲學的貢獻在于,在批判“類”的基礎上試圖回到真實的個體,試圖由“抽象的人”恢復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個人,施蒂納批判了傳統形而上學對于理念、精神的過分崇拜,將關注點轉向了個體的存在。但是,施蒂納將獨一無二的“自我”作為自己哲學的出發點,將“唯一者”作為其哲學的前提,在他看來,“人”就是“一成不變的利己主義的個人”,就是自我,只有自我才是真正的人,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施蒂納將利己主義看作是人的本質,而看不到人的其他方面,對人的本質、人的意識等問題的考察又完全是觀念的和思辨的,他“在自己的想象中用宗教的幻想生產代替生活資料和生活本身的現實生產”[1]546,“這位哲學家在這里轉彎抹角地承認一定的意識也是有一定的人和一定的情況與之相符合的,但是同時他又認為:他向人們所提出的要他們改變自身意識的道德要求,會引起這種改變的自身意識,而在那些由于經驗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的人們中(現在這種人所具備的當然是另一種意識了),他所看到的只是那改變了的[意識],此外再沒有別的?!盵4]279這仍然是在觀念內部自我打轉,在“純粹精神”的領域兜圈子,完全脫離了現實生活。由此看來,“唯一者”哲學并沒有擺脫單純的意識關系,其所謂的前提和出發點仍舊是“抽象的觀念”。施蒂納所主張的“自我”的現實性也僅僅是在思維領域具有現實性,而這對于實際的發展沒有任何意義。
雖然,費爾巴哈的“類哲學”和施蒂納的“唯一者”哲學相對于以往的形而上學來說,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二者殊途同歸,都走入了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窠臼。正是在批判和反思“類哲學”和“唯一者”哲學等形而上學的基礎之上,馬克思從德國思辨哲學的抽象性中脫離出來,明確闡釋了其新世界觀的前提和出發點就是“現實的個人”,開始在物質生產領域中把握人的現實性。
二、現實起點:“人”是從事實際生產活動的人
那么,何為“現實的個人”?馬克思哲學理論的出發點就是“現實的個人”,馬克思將人理解為感性活動本身,而不是感性直觀,“現實的個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這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盵1]525馬克思認為,對人的存在和本質的理解不應當帶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人不是想象中的個人,不是觀念中構想出來的人,而應當回歸到現實的物質生產和生活去理解和把握人?!拔覀冮_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盵1]516-517因此,“現實的個人”才是“人”的真實存在,就是指他們的實踐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實質上也就是實踐,而物質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盵1]519這種使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的物質生產活動就是勞動與實踐,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是再生產整個自然界,而且,人懂得如何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并能按照美的規律和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由此,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的理論將對人的認識徹底拉回到物質生產領域,當我們談論到“人”時,不再是舊唯物主義“抽象的人”、純生物意義上的人,也不再是唯心主義純粹思辨領域的人,而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勞動的人、實踐的人。
馬克思從人的自然性、社會性以及思維意識等不同的生產維度闡述了“現實的個人”的真正內涵,展現了“現實的個人”的五種生產活動。第一,“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1]531,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第二,“現實的個人”在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過程中,也有著其它現實性的需要,因為在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后,滿足這一需要的活動以及滿足需要而使用的工具以及生活資料又會引起新的需要,因此,第二個生產便是這種新的需要的不斷再生產。第三,“現實的個人”要得以延續下去,就必須進行“人”的生產,不僅包括對人自身的生產,也包括對他人的生產即生命的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即家庭。第四,“現實的個人”“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1]525,而是社會關系中的人。人的物質生產活動也不是單個人的,它一開始就具有社會的性質。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系,但新的需要隨著人口的增多不斷得以產生,需要的增長又產生了新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本質就是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結成的生產關系,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而人們共同活動的結果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就體現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第五,馬克思強調,在考察了以上四種生產后,我們發現,在物質生產活動中,由于分工的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意識得以產生,即意識的生產?!耙庾R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1]533,也就是說,意識是從屬于物質性因素的第二性的東西。當分工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就顯現出來,才有了真正的意識生產活動。
正是在對以上五種生產活動的分析基礎之上,馬克思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皞€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1]520馬克思將人的本質理解為實踐,并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501,人的本質是“社會的人”。正是物質生產實踐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創造著人作為人的存在,而且創造著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創造著豐富多彩的人的世界,正是這種生產實踐,使得人成為人,成為現在的樣子。
三、實踐路向:人的發展實現和確立著社會歷史的發展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整個人類歷史完全可以理解為社會生產史,同時也是作為生產過程基本力量的人本身發展的歷史。舊唯物主義只是從客體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并不了解歷史的發展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忽視了人的主體能動的方面。唯心主義卻抽象地發展了能動的方面,將能動的方面絕對化,忽視了客觀現實的方面。馬克思從生產實踐出發,立足“現實的個人”,將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統一起來,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去理解歷史和人的發展。人作為社會歷史發展主體性的存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首要前提?!叭耸潜举|,是人的全部活動和全部狀況的基礎……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不擁有任何無窮無盡的豐富性,它‘并沒有進行任何戰斗!其實,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且進行戰斗。”[1]295整個人類歷史就是無數“現實的個人”的實踐活動的發展過程,而無數“現實的個人”的集合體就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人民群眾生產著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吃、喝、住、穿等生產和生活資料,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一個生產者階級,社會就不能生存?!盵5]而且,人民群眾在生產實踐中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人民群眾的范疇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內容,但是總的來說,無論在什么時期,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歷史反復證明,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勞動的歷史,在無數“現實的個人”的生產實踐中,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中,人類文明得以不斷向前推進。
在生產實踐中,“現實的個人”作為生產的主體是生產過程的基本力量,馬克思認為,“由每一個新的一代承受下來的生產力的歷史,從而也是個人本身力量發展的歷史?!盵1]576雖然人類歷史是按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向前發展,但所有的歷史規律又是通過“現實的個人”的生產活動實現的,歷史規律就是人的活動的規律,歷史發展的所有活動都圍繞著人而展開,“并不是‘歷史把人當做手段來達到自己——仿佛歷史是一個獨具魅力的人——的目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盵1]295人在生產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將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為社會歷史的發展。同時,人作為自己認識和實踐的對象,本身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不斷進行自我改造、自我確證和自我革新,人自身的發展實現和確立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1]632因此,對人的認識同時也就是對社會歷史的認識,促進人的發展同時也就是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人的發展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目的。
“馬克思一向認為,人類歷史不僅僅是生產史、經濟史;同時也是人類自身發展的歷史,是從動物界進到真正人的世界的歷史。這個過程就其內涵來說,是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但就其外延而言,也是人類不斷擴展自身的活動范圍,沖破自然和社會的各種局限,從狹隘的民族歷史走向廣闊的世界歷史。”[6]人與動物的真正區別在于人能勞動,人的勞動是一種有意識的、自覺的“類活動”,推動著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不斷變革,推動著歷史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現代文明社會的演進。馬克思認為,這種社會形態的更替未來也將會實現向“自由王國”的飛躍,而這同時也是進入到真正人的世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自身及人與社會和解的過程,是人自身不斷走向真正“自由”的過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人的發展做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論證,指出:“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職責等等,這也正是共產主義者所向往的?!盵4]330也就是說,在面對外部世界的必然性發展時,當人能夠駕馭這種必然性,并能夠利用這種必然性,充分推動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以達到人本身的需求,只有到這個時候,共產主義才能實現。
四、目標旨歸:“人”從異化走向解放
對于現實以“人”為中心的生產活動來說,“人”不僅是生產的出發點,“人”的發展和解放也應當成為生產發展的最終目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的條件下,“現實的個人”是異化的人。馬克思對人的異化的批判經歷了從宗教領域轉向政治領域進而轉向經濟領域的過程,馬克思對人的解放理論的研究也經歷了從宗教解放轉向政治解放進而轉向經濟解放的歷程。經濟異化也就是現實生活的異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寫作之前,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闡明了勞動者當前經濟生活異化的幾種規定性。首先,勞動者與他自身生產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因為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產品并不屬于他自己,他創造的商品越多,自身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其次,勞動者與他的勞動過程相異化,因為勞動者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是愉悅而是痛苦。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與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也是一種相異化的狀態,因為這種異化勞動將人降低到了動物的水平。最后,馬克思指出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勞動者與資本家是雇傭關系,與其他勞動者之間是一種競爭關系,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亦是一種競爭關系,由此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敵對的異化關系。異化狀態的“人”并不是作為“真正的人”而存在,而僅僅是作為維持生存的工人而得以存在。對于人來說,勞動還遠遠沒有成為 “人的第一需要”,而是一種“束縛”,是一種表面上自愿而實質上“不得以”的活動。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觀,進一步分析異化的根源,指出:“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1]537這種“異己”的力量就是由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基礎上所自然形成的分工所帶來的各種壓迫,正是由于強制性的分工使得廣大勞動者將勞動視為一種外在的強制性力量,將勞動視為謀生的手段,僅此而已。在勞動者那里,勞動已成為一種“工人不堪忍受的東西”,“已經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動的假象,而且只能用摧殘生命的方式來維持他們的生命”[1]580。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不僅完全沒有其他自由的時間來發展自身的興趣和才能,而且這種異化關系不斷地被生產出來。
要實現人的解放,就必須擺脫這種異化狀態。那么,人的解放何以可能?雖然思辨哲學家們也談論人的解放,但他們只是停留在抽象的觀念領域來“談論”人的解放,只是“談論”對宗教領域或政治領域異化的揚棄,而這種解放只是一種虛假的、片面的、人本主義的解放,因為不深入觀念產生的現實基礎,就無法真正改變人的異化狀態,反而為人的異化蒙上了一塊“遮羞布”。馬克思指明實現人的解放的現實路徑就在于,首先必須從觀念領域回到人的現實的物質生產實踐,因為人的解放不能指望以觀念批判觀念、以新的觀念代替舊的觀念,而只有徹底揚棄經濟生活的異化,人才能獲得根本上的解放和自由。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將人的解放向前推進到了現實解放,即從前期的抽象的人本主義轉移到了“現實的個人”?!叭绻麄儼颜軐W、神學、實體和一切廢物消融在‘自我意識中,如果他們把‘人從這些詞句的統治下——而人從來沒有受過這些詞句的奴役——解放出來,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沒有前進一步;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1]526-527因此,實現人的解放首先需要將“人”拉回到現實的物質生產領域。
人的解放作為一個豐富的歷史范疇不僅包括人本身的勞動能力、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而且還包括人的個性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人的解放還必須建立在關注人的生產實踐、人的社會關系以及人的精神生產基礎之上。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為人的解放理論確立了三個最基本的原則。首先,消滅現代私有制。馬克思指出,要從異化關系中擺脫出來,實現勞動向自主活動的轉化,實現作為“人”的個性,“就應當消滅他們迄今面臨的生存條件,消滅這個同時也是整個迄今為止的社會的生存條件”[1]573,就必須打破現代社會私有制和舊式分工對人的束縛,并消滅由此而產生的各種觀念和人的異化狀態。其次,實現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馬克思強調,在對象性的生產實踐活動中,人是生產力中具有決定性的力量,生產力的發展對實現人的解放起著根本的決定性作用。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須的前提,是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1]538。因為“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1]527。最后,真正彰顯和實現人的本質力量。只有當“現實的個人”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本質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成為社會力量;只有當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條件置于人自身的控制之下,當一切對象成為確證和實現人的個性的對象時,人才能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發揮自己的全部才能、展現自己的全部個性,整個發展過程才能稱之為“人”的發展過程,人的徹底解放才能實現。正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人的現實性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指明了實現人的解放的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論原則,并逐步建立起完整而又系統的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理論。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3-14.
[3] 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5.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34.
[6] 張奎良.馬克思的哲學歷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81.
【責任編輯:雨 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