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屹東 蔣希冀



摘要:目前城市色彩規劃管控在色彩挖掘、管控的系統性與彈性,以及與既有規劃銜接等方面仍存在問題。通過文獻梳理和實踐現狀分析,本文構建了一套色彩規劃編制與實踐模型,以期為城鎮色彩規劃管控提供科學工作方法。該模型具備與風貌規劃有機結合、內在系統性及色彩選擇的靈活性特征,體現出系統和彈性相結合的管控理念。最后,本文詳細論述該模型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縣的色彩規劃編制實踐,初步證實了該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將為未來相關規劃理論研究和實踐提供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色彩系統規劃;系統與彈性;規劃管控;色調;基礎色彩框架;江城縣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05 中圖分類號:TU982
文章編號:1009-1483(2020)05-0029-10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Urban Color Planning Control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ystem and Flexibility: Taking Jiangch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YU Yidong, JIANG Xiji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aspects of color mining, systematic and flexible planning control, and connection with existing planning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actice status analysi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et of color planning and practice model,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working methods for urban color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he mode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combination with landscape planning, internal systematization and flexibility of color selection, reflecting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concepts of system and flexibility combin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color planning in Jiangcheng County, in Puer City, Yunnan Province, and preliminarily proves that the model has certain rationality and operability, which will provid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or related plan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olor system planning; system and flexibility; planning control; hue; basic color framework; Jiangcheng County
引言
通過物質空間要素特征所反映的風貌品質是彰顯城鎮“氣質”的重要途徑,而色彩在城鎮風貌形成中作用顯著。在近幾十年快速城鎮化進程中,我國多數城鎮更加注重規模上的擴張,缺乏對空間環境品質的考慮。不同發展階段留下的色彩元素在城市空間中日趨混雜,色彩同質化、破碎化和異化特征愈發顯著[1-2]。雖然我國許多中小城鎮都有著多彩的歷史文化和物質遺產,但這些元素并未充分得以傳承利用,現狀城鎮風貌缺乏特質。近十年,色彩規劃開始受到研究學者和規劃實踐者的重視,在城鎮色彩規劃理論和編制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色彩挖掘、系統管控、彈性引導和與既有規劃銜接方面仍然存在問題。城鎮色彩規劃應當在充分研究分析當地歷史文化特征基礎上挖掘具有代表性的色彩類型,通過一套完善的規劃編制技術程序有機地融入傳統規劃(如控制性詳細規劃)之中。因此,本文建立了包含系統性和彈性特征的城鎮色彩系統規劃理論與實踐模型,探索科學開展色彩規劃編制的方法;同時,通過對云南省普洱市江城縣色彩規劃的介紹,檢驗了該理論模型的實踐效果。
1相關研究及規劃實踐綜述
國內關于城鎮色彩規劃與實踐相關研究起始于21世紀00年代后期,在三個方面取得了積極經驗:(1)從人視角出發,注重垂直豎向上色彩要素的構成。通過構建具有彈性的城鎮豎向景觀,研究學者采用色彩艷度對長沙市的不同高度建筑景觀進行色彩管控[3]。(2)強調色彩規劃的落實需要制度保障。雖然目前色彩規劃仍屬于專項規劃,缺乏法定效力,但如何銜接與融入城鎮宏觀規劃和微觀設計需要相關配套制度的支撐[4]。日本在城鎮色彩規劃可以較好地實施背后是其所建立的規劃執行的法律保障[5],其在20世紀80年代頒布了《城市空間色彩規劃》法案,并在2004年通過《景觀法》,作為城市色彩管控的法律依據[6]。(3)地貌特征和文化特征凸顯地區已加強對“文化色彩”的發掘,城鎮風貌體現出一定特色,如針對少數民族物質性要素的色彩挖掘與利用[7-8]、對山水格局的自然色彩景觀的利用[9]。城市色彩規劃應當具備企劃、調查分析、設計和管理等多個流程階段[10]。然而,城鎮色彩的歷史基因、自然地貌、城鎮空間形態和尺度、建筑風貌風格和性質用途,以及非物質文化要素都會對開展色彩系統規劃產生影響。同時,由于城鎮色彩系統規劃缺乏強制執行效力,如何強化落實機制并提供具體實施建設的彈性選擇是當下色彩規劃實踐面臨的重要挑戰。當下主要面臨以下困境:
(1)城鎮色彩系統規劃缺乏系統性管控思維。首先,城市色彩規劃存在歷史遺留和缺乏公共意識的認知層面問題,以及認知不足和編制方法不完善等規劃管理層面問題[11]。其次,相關規劃實踐多數并未基于科學的分析方法,從現狀基礎色彩數據庫中提取或遴選代表性強、特色突出的色彩類型并合理應用于規劃與設計[12]。再次,不同空間尺度下的色彩規劃關注重點不同,宏觀、中觀和微觀的色彩規劃需要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規劃要素的研究分析[13]。
(2)城鎮色彩系統規劃缺乏彈性導致實施時彈性不足。部分相關規劃的編制僅從引導角度提出建議顏色,并未提供包含多個可選色彩的遴選集;同時未能考慮應當給予特色區域在色彩營造方面的充分彈性,綜合功能特點、地形地貌和區域規模等特征,采用禁用色色卡方式實施引導。
(3)與其他規劃的銜接與融合不足。目前城鎮色彩系統規劃作為專項規劃,與傳統法定規劃(包括城鎮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以及風貌規劃和城市設計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割裂,色彩規劃中的理念、目標和計劃并未有效延續和融入,不利于其全面落實[13-14]。
2理論模型建構
2.1模型構成
城鎮色彩規劃中色彩選取與規劃應用是核心內容?;A數據庫和規劃應用技術是本文所構建理論模型的兩個主要部分(見圖1)。基礎數據庫從色彩相關理論出發,建構色彩類型劃定基本原則和方法,強調城鎮色彩規劃編制內在系統性;規劃應用技術則聚焦于對基礎數據庫中色彩元素的具體使用方法,從多個空間尺度明確色彩的選取原則和規劃編制內容,強調與既有城市規劃編制體系的充分融合。色彩選取與規劃應用共同保障城鎮色彩規劃的系統性、科學性和落地性。
2.2模型特征
總體而言,本文所建構的理論模型強調色彩規劃中的管控特征,即系統性管控和彈性實施(見圖2)。色彩規劃的系統特征強調規劃過程的科學性和完備性,是規劃實施的重要基礎依據。而由于規劃和設計對象的復雜性,以及建設過程的不可預見性,使得色彩規劃的實施需要具有一定彈性,主要通過增加色彩選擇度和采用“負面清單”等方法實現。
2.2.1規劃管控的系統性
色彩系統規劃管控的系統性既強調與城鎮風貌規劃的有機融合也突出編制內容體系的完備狀態。
(1)色彩規劃融入風貌專項規劃
城鎮風貌規劃是對城鎮物質空間形態有關的所有特征要素的規劃與設計管控,其中城鎮色彩也囊括在內。色彩規劃的編制需要與風貌規劃的結構和管控體系相一致,具體包括三個層級:風貌規劃分區—規劃地塊—規劃圖則(或導則)。首先,城鎮色彩規劃應當在綜合風貌規劃分區和各分區發展定位基礎之上,明確色彩選擇建議;其次,制定不同性質地塊及相鄰地塊之間色彩選擇的原則;最后,將色彩規劃內容融入風貌專項規劃的圖則(或導則)之中,明確建筑、場地和景觀等要素的色彩選擇引導。
(2)色彩規劃的內在系統性
色彩規劃內在系統性特征體現在色彩基礎數據庫建構的合理性、規劃引導色彩框架和遴選原則制定的科學性,以及多空間層級規劃的延續性等多個方面。上述三個部分層次遞進,作為核心環節共同支持和保障色彩規劃編制工作的開展。
首先,城鎮色彩涵蓋了歷史氣候、建筑、文化、植被等諸多因素[2],但基礎色彩大致可歸納為自然、文化和建筑色彩三種類型。自然作為城鎮風貌的背景要素,城鎮色彩的選取需要與之協調;自然色彩的來源要素包括山體、林地、水體、土壤和地方特色植物等。文化色彩源自能夠體現地方非物質特色的要素,包含服飾、手工制品、文字、圖騰標識等。建筑色彩則主要從不同歷史階段、不同風格的代表性建筑上提取。
其次,基于現狀色彩的提取構建基礎色彩框架是色彩規劃的關鍵一環,基礎色彩框架從總體—片區—地塊三個空間尺度逐級建立??傮w層面,城鎮色彩規劃策略的研究需要從宏觀層面出發,分析城鎮色彩因素和構成關系,提出城鎮總體色彩規劃框架和原則[15]。片區層面,在總體色彩框架的指導下,根據各風貌片區發展定位和功能布局,提出風貌片區色彩規劃框架。最后根據地塊性質,結合現狀色彩提出具體地塊的色彩遴選建議。
最后,色彩規劃編制實踐過程與基礎色彩框架建構過程基本一致,包含城鎮總體色彩規劃、片區色彩規劃和地塊色彩規劃,分別通過規劃總圖、分區規劃圖和圖則的形式表達。同時,在片區和地塊色彩規劃時還需遵循臨近性原則,即相臨地塊、重要道路沿線地塊及風貌片區銜接地塊的色彩相互協調。
2.2.2規劃實施的彈性
雖然城鎮色彩規劃的系統性是保證其編制與實施科學性的前提,但也應當預留一定彈性。色彩種類選擇多元性、特定色彩選擇彈性可變,以及特定地區采用禁用色控制的方法將提高包括修建性詳細規劃、場地和景觀設計、街道更新改造及建筑設計在內的具體實踐中的彈性。
色彩種類選擇多元性反映在風貌區之間的差異性、特定風貌區內不同性質用地之間的差異性,以及特定類型色彩提供多個建議顏色等方面。前兩個特征由色彩規劃的系統性所致,而在一般情況下,本模型強調不同地塊應提供至少2種色彩選擇建議。
在確定建議色彩后,色彩的明度和彩度變化能為人的感知帶來更加細膩的變化。因此,本模型建議色彩的明度值(±1)和彩度值(±2)允許根據實際情況在一定區間內變化。但是在具體實踐中,依據色彩規劃圖則中的建議,色彩明度和彩度的微調需要慎重考慮周邊建筑色彩及自身建筑性質。
同時,“負面清單”也被建議運用于城鎮色彩系統規劃,但僅限于特定功能和具有形態標志性的地區(如歷史保護區、行政用地和城鎮標志性建筑所在地塊及周邊地區)。通過編制禁用色色卡明確這些區域不能選擇的色彩,除了規劃圖則中建議的色彩外,可以根據規劃和設計目標靈活選取其他顏色。
3江城縣城色彩系統規劃
3.1江城縣概況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縣位于我國西南邊陲,處在我國與老撾、越南交界的地域,享有“一城連三國”的美譽。25個民族共同生活在江城縣,孕育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哈尼族、彝族、傣族、瑤族等是主要少數民族。江城縣自然地貌特色豐富,人文底蘊濃郁,全縣約12.64萬人(2015年)。本次規劃對象江城縣縣城的規劃用地規模6.47平方公里,現狀人口約2.5萬(2015年)。因缺乏系統有效的規劃管控與建設引導,目前縣城色彩較為雜亂,并不能體現出江城豐富多樣且特色鮮明的文化特質。
3.2規劃編制框架
江城縣城色彩系統規劃以現狀色彩分析為基礎,通過多空間層級規劃推薦色彩框架和禁用色色彩框架共同指導編制工作的開展(見圖3)。具體而言,現狀色彩分析以蒙賽爾(Munsell)色彩分類為基礎原則,對江城縣城的自然色彩、文化色彩和建筑色彩進行梳理總結,統計分析以得到現狀色彩數據庫。接著,構建江城縣城的規劃基礎色彩框架,該框架是色調和色相組合形成的交叉矩陣,將作為各空間層級規劃中色彩遴選的底板。其中,色調是通過色彩明度和彩度結合形成的概念,旨在統計近似色彩類型。同時,針對縣城整體和特定地塊,規劃將明確禁用色色彩框架,提升規劃編制和建設實踐的彈性。
3.3縣城現狀色彩分析
3.3.1色彩拾取與數據轉換
本次規劃采用蒙賽爾(Munsell)色系,首先在Corlopix軟件中提取現狀照片中主要色彩數據(RGB格式),然后運用Munsell Conversion軟件將RGB數據轉換成HV/C數據。 蒙賽爾色彩體系包含色相(H)、明度(V)與彩度(C)三個維度的參數,色彩的變化表達為HV/C。
3.3.2基礎現狀數據庫的建構
在江城縣城現狀色彩基礎數據庫中,自然色彩的提取來源于縣城南北兩側山峰叢林、穿城而過的河流和城北湖泊及城中植被景觀,文化色彩主要源自少數民族服飾、圖騰紋飾和手工制品的特征色彩,而建筑色彩來源既包含典型歷史建筑和現代建筑,也包括老撾和越南等異域建筑。
在自然和建筑數據提取方面,本次規劃遵循以下原則:(1)預先選定現場調研拍照點。根據規劃風貌分區和街道分布,在縣城內選取了50個拍照點,每個點拍攝2~4張街景照片。(2)拍照點的選擇以道路交叉口、重要功能性建筑、廣場公園等地點為主。(3)拍照視角宜與道路中線呈45°或90°夾角,以獲得更多的環境要素信息。
在文化色彩的數據提取方面,選取江城縣少數民族中哈尼族、彝族和傣族等民族的服飾、圖騰、農具、家居和樂器作為色彩提取的原始素材。最后60張照片分析所得到的主要或特色色彩分析,將作為江城縣城現狀色彩庫的組成內容。
3.4江城縣規劃推薦色彩分析
3.4.1基礎色調
基礎色調從給人的感受角度給予色彩的特征描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色彩的主基調?;诮强h現狀色彩基礎數據庫,并結合專項規劃中對于縣城風貌管控的總體定位及各風貌分區的特色發展目標,本次色彩規劃編制將江城縣城的基礎色調歸納為五大類型,即淡色調、淡雅色調、穩重色調、深色調和鮮艷色調。
3.4.2規劃色彩基礎框架
江城縣城的規劃色彩基礎框架是五大基礎色調和色相構成的矩陣圖表,將成為總體、片區和地塊規劃推薦選色的基礎底板。本次色彩規劃總結出江城縣城推薦色彩的十大色相和五大色調,同時7個不同明度的灰色(無彩度)也包括在基礎框架之內,形成包含57種色彩類型的江城色彩基礎框架(見圖4)。
3.4.3規劃禁用色色彩框架
規劃禁用色的色彩框架面向兩個空間層面,即縣城整體和特定地區。其中,縣城整體的禁用色色卡基于現狀基礎色彩庫,綜合考慮現狀江城縣城色彩雜亂等問題,同時旨在保障色彩相互協調,以及避免出現過于突兀的色彩,提出了60中色彩不應在江城縣城中使用的建議(見圖5)。本次規劃編制將特定區域明確為商業貿易街區、休息商業區和中心行政區,根據地區性質和突出形象的需求,分別制定了禁用色色卡表。以規劃新建酒吧水街為例,該街區濱河而建,主題區建筑群落分別以哈尼族、傣族、老撾、越南的建筑風貌設計。由于街區建筑風貌和景觀小品的多元混合,為了預留建設的更大彈性,規劃僅考慮排除較為突兀和基礎數據庫中不常見的顏色,制定了酒吧水街禁用色色卡(見圖6)。
3.4.4色彩類型劃分與色調傾向
明確色彩類型、來源對象及提取原則是江城縣總體城鎮色彩規劃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針對劃定的不同色彩類型,進一步明確不同色彩類型的色調傾向建議。
(1)色彩類型劃分
由于江城縣城是帶形山地城市,建筑沿山谷有機分布,因此需要考慮城市中不同視點高度以使得色彩層次更加立體豐富。縣城中活動行人的視角與山腰觀景平臺的視角被同時考慮進本次規劃之中,劃定五大色彩類型:主色、輔色、點綴色、屋頂色和場地色(見表1)。
(2)不同色彩類型的色調傾向
規劃通過對現狀數據庫不同色彩類型的梳理分析,分別提出色調傾向,形成縣城總體層面的色彩引導圖(見圖7—11)。其中,主色適宜選用淡色調、淡雅色調;輔色建議采用淡雅色調;而點綴色建議使用穩重和深色色調,使用鮮艷色調時需要特別注意;屋頂色更加建議運用深色調的顏色;場地色建議以淡色調和淡雅色調為主,形象上需要突出的地區可以適當考慮采用穩重色調或深色調予以點綴。
3.4.5風貌區及功能區色彩引導
(1)風貌區色彩總體引導
色彩分區需結合考慮自然條件、相關規劃定位和功能布局[16]。與江城縣城的風貌規劃分區相一致,縣城的色彩規劃總體引導也針對五個風貌區提出相應建議。這五個風貌區從城頭到城尾呈線性排開,分別為生態風貌區、老城風貌區、活力風貌區、文化風貌區和新城風貌區。針對各風貌區規劃發展定位和現狀色彩數據,規劃提出各風貌區色彩規劃總體建議,作為風貌區內部功能區和地塊色彩規劃編制的直接指導(見表2)。
(2)功能區的色彩規劃引導
在風貌區總體色彩引導下,各風貌區內部不同功能區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需要細化對功能區的色彩引導。本次規劃根據五大風貌區內部功能組成,分別提出包括居住生活、商業服務、商務辦公、文化娛樂、行政辦公、公共服務及休閑游憩等功能區的規劃色彩建議。以老城遺韻風貌區為例,規劃提出了六類功能區在主色、輔色、點綴色、屋頂色和場地色上的選色建議(見圖12)。
3.4.6地塊色彩引導

以功能區色彩引導為依據,本次規劃綜合考慮地塊所處區位、性質、規模、形狀,以及與周邊環境的聯系,通過在風貌圖則中引入色彩引導內容,具體細化地塊色彩的選取建議。另外,規劃還通過增加建議選色數量并設定明度(±1)、彩度(±2)的調節空間,提升了未來實踐的靈活性(見圖13)。
4結語
系統和彈性相結合的城鎮色彩規劃管控有利于城市色彩的總體性塑造的同時,又保持一定的可變性。本文所構建的城鎮色彩系統規劃理論模型,在多空間層級上強調色彩規劃目標的延續與落實,也加強與風貌專項規劃的銜接;同時,通過多元色彩選取、增加調節參數,以及采用禁用色色卡等方式提高了規劃實踐的彈性。本文期望該理論模型與江城縣城色彩系統規劃編制經驗能為未來相關規劃理論研究和實踐提供啟示與借鑒。

參考文獻:
[1]李明.適應性視角的城市色彩規劃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5.
[2]吳松濤,常兵.城市色彩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3]陳群元,鄧艷華.長沙市城鎮色彩規劃與管理的實踐探索[J].規劃師,2011,27(1):88-93.
[4]張楠楠.杭州城鎮色彩規劃與管理探索[J].規劃師, 2009,25(1):48-52.
[5]王占柱,吳雅默.日本城鎮色彩營造研究[J].城市規劃, 2013,37(4):89-96.
[6]袁磊.基于操作層面的城市色彩規劃與管理探索——以桂林為例[J].中國名城,2019(12):18-30.
[7]張斯亮.城鎮環境色彩與地域民族色彩文化的融合——淺析蘭州新區環境色彩構成元素規劃與構思[J].企業導報,2015(1):162.
[8]劉毅,張敏,李小娟.城鎮色彩意象視角下的城鎮色彩規劃策略探討[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12):61-63.
[9]陳淑斌.廈門城市色彩景觀的地域性研究[D].廈門:華僑大學,2006.
[10]趙思毅.城市色彩規劃[M].南京:江蘇鳳凰技術科學出版社,2015.
[11]安平.城市色彩景觀規劃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0.
[12]段煉,劉杰.體現地域性的城鎮色彩規劃——以廣安城市色彩規劃為例[J].小城鎮建設,2009,27(2):39-45.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09.02.009.
[13]魏薇,胡明杰.我國色彩規劃研究評述——兼論新時期色彩規劃研究創新[J].華中建筑,2012,28(4):111-113.
[14]茍愛萍.我國城市色彩規劃實效性研究[J].城市規劃, 2007,31(12):84-88.
[15]郭紅雨,蔡云楠.城市色彩的規劃策略與路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16]吳偉.城市風貌規劃——城市色彩專題[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