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20個地方獲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
5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對2019年落實國務院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取得明顯成效的213個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相應采取30項獎勵支持措施。其中,北京市門頭溝區、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等20個2019年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地方獲得督查激勵。
《通報》指出,2020年對這20個地方在中央財政分配年度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時,各給予2000萬元獎勵支持,主要用于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建設。激勵措施由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負責組織實施。(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農村集體土地價格評估技術指引》發布實施
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司會同中國土地估價師與土地登記代理人協會組織專家起草的《農村集體土地價格評估技術指引》(以下簡稱《技術指引》)于4月22日正式發布實施?!都夹g指引》通過構建全方位、全流程、全覆蓋的農村集體土地價格評估技術體系,進一步規范農村集體土地價格評估,顯化農村集體土地資源資產價值,促進城鄉統一土地市場建設,支持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
《技術指引》包括適用范圍、法律及政策依據、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總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價格評估、宅基地使用權價格評估、其他建設用地價格評估、耕地承包經營權(使用權)價格評估、集體建設用地定級與基準地價評估、集體耕地定級與基準地價評估等12部分內容。《技術指引》明確其適用范圍為位于城市市區以外的農村集體土地價格評估,具體包括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其他建設用地及耕地,給出了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價格、集體耕地承包經營權價格等定義。
《技術指引》在地價內涵界定部分重點明確了權利特征、市場特征和年期特征等內容。權利特征即當因權利取得的條件與配置方式、具體開發利用類型或限制及評估目的不同,所形成的集體土地權利或權能特征有所差別,并直接或間接影響地價水平時,在地價定義中應予以明確界定。市場特征分為公開市場條件下形成的客觀價格和特定市場條件下形成的市場關聯各方可接受的價格。對于后者,應清晰界定限制性市場條件。年期特征具體而言,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價格對應的年期不得高于國有建設用地的法定最高年期;集體耕地承包經營權(使用權)價格對應的最高年期即為耕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定最高年期;經營權價格對應的年期,有政策規定時執行相應規定,無政策規定時,不得高于耕地承包經營權的剩余年期;無具體規定或約定的情況下,宅基地使用權可按“無年期限制”設定。
在估價原則和價格影響因素方面,《技術指引》強調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集體建設用地價格評估參照適用《城鎮土地估價規程》規定的相關原則,集體耕地價格評估應遵循《農用地估價規程》規定的相關原則。(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自然資源部啟用天地圖2020版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公告啟用全國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2020版。新版本主要進行了數據更新和功能優化。
在數據更新方面,新版天地圖實現了全國31個省級節點、183個市級節點與國家級節點的數據融合;更新了2米分辨率遙感影像1000萬平方千米,覆蓋全部陸地國土;更新優于1米分辨率遙感影像537萬平方千米,占陸地國土面積61%;更新了測繪地理信息資源目錄81.9萬條,累計發布517萬條;提供了更新后的1:25萬公眾版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交通、水系、居民地、地名地址等數據層的分幅下載服務。
在功能優化方面,新版天地圖構建了全國一體化地理信息在線服務功能體系,所有省級節點實現了統一標準基礎服務、統一應用程序接口、統一域名設置規則、統一門戶界面樣式;優化了在線服務數據庫,實現了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數據在線實時更新功能。國家級節點新增用戶數據存儲和可視化功能,支持用戶在線制作個性化地圖,并升級了地理編碼引擎服務和用戶管理系統;新增了三維地形和三維地名應用程序接口(API)。
為優化用戶體驗、合理分配使用資源,天地圖2020版將實行服務接口調用配額管理。為避免影響應用效果,以個人開發者身份注冊的黨政部門或企事業單位用戶需及時升級注冊為單位開發者。
據悉,2019年以來,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大力推進天地圖集約化建設,加快技術升級、強化資源共享,著力構建以數據融合為基礎的統一數據體系,以“五統一”為基本特征的全國一體化地理信息在線服務功能體系,以數據融合更新為主要技術手段的各級節點數據聯動更新機制,服務合力進一步增強,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并持續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公眾和自然資源業務管理提供在線地理信息服務。目前,天地圖已累計注冊用戶9.1萬個,支撐各類應用系統4.9萬個。2019年,天地圖日均獨立訪問IP超過40萬個,峰值達到331萬個;地圖服務接口日均調用超過4.23億次,涵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公共安全、科研教育、交通運輸、水利、農業、民政、氣象、地震、住建等領域;目錄服務系統響應用戶查詢95萬次,提供1:100萬、1:25萬等公眾版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免費下載2.74TB。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