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東
安士東空軍原司令部軍事理論研究部部長,空軍大校。國家國防教育首批入庫專家,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理事,遠望智庫特聘專家。長期從事軍事戰略思想、國家空天安全與發展等領域研究。
“明者遠見于未萌,知者避危于無形。”——(漢)司馬相如《上書諫獵》
2020年春夏,一場突如其來的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成為自1918年至1920年西班牙大流感爆發以來,全球范圍內傳染性最強、感染人數最多、覆蓋范圍最廣、破壞力最大的一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
百年瘟疫,同此涼熱。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人類生命安全、世界經濟發展、國際政治秩序與地緣政治和全球化進程,以及各個國家間、人民間的信任交流,造成了一些系統性的、整體性的影響和創傷,人類社會發展又一次走到抉擇的十字路口,迫使人們思考在全球化廣泛深入、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世界向何處去,未來會怎么樣”。面對百年未有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風險挑戰,以及新冠病毒這個全人類共同的敵人,是堅持和秉持團結合作、共同抗疫、共擔風險、共建秩序、共同發展的理念,還是放棄合作共贏,放任推責甩鍋,放大隔閡對抗,放縱傲慢偏見,都是對全球化進程和全球治理體系的一次檢驗,也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了歷史佐證。
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史,也是一部與疾病瘟疫的抗爭史。大疫之后,必有大變,由變向治是一條亙古不變的規律。從歷史維度看,人類發展每遭遇一場災難,便會引發一次生存危機,也會促使社會文明在一次次危機中前進,科學技術在一次次創新中發展,社會治理體系和結構在一次次陣痛中變革,人類命運在一次次抗爭中守望相助。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處于持續蔓延階段,整體性、決定性的疫情轉機尚未出現,堅定信心、防止松懈、擴大成果仍然是今后一段時間內的重要任務。在這個階段對新冠疫情后的國際秩序、大國關系、治理變革等連鎖反應進行系統性總結或蓋棺定論為時尚早,但系統厘清疫情在一些重要領域的軌跡變化,從多維視角分析疫情對全球戰略格局產生的影響,不失為一種理性對待危機、把握危機變量、謀求危機主動的正確選擇,對于我們堅持底線思維,全面辯證看待形勢,大力營造“于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充分做好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是極為重要和十分必要的。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破壞性、沖擊力前所未有、超乎想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和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是對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如果把這場全球性抗擊新冠疫情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有戰爭和武裝沖突,以及過去任何一次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比,它的最大特點是:新冠疫情短時間內迅速蔓延五大洲21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變得不再安全,哪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主要經濟體市場幾乎同時按下了暫停鍵,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停擺;最具同一性的是:人類共同奮戰在同一個地球的物理空間戰場,面對同一種納米級大小的新冠病毒兇惡敵人;最大成效在于:在這場阻擊戰中,我國走在了全球抗疫的前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重要勝利,贏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尊重,并及時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享了抗疫經驗,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以及人道主義援助,并繼續為推進全球抗疫合作作出了莊嚴承諾,真正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博大情懷和大國氣概、大國擔當,彰顯了中華民族從不為困難嚇倒和屈服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
認真梳理分析過去5個多月日日夜夜的抗疫工作,對于如何理性看待新冠疫情和奪取全面抗疫決定性勝利至關重要。在整個全球抗擊疫情期間,各國采取了許多聚焦疫情擴散、適合本國情況的防控措施和對策,積累了很多抗疫經驗,創新了不少抗疫模式及方法。諸如,能夠充分展示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的“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堅忍不拔、頑強奮戰”的中國模式;能夠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具有鮮明東方色彩的“早檢測早申報、適度封閉隔離”的韓國模式;能夠張揚自由秉性又兼具防控理念的“與‘疫’共舞,群體免疫”的瑞典、英國模式;還有“封而不堵,自由浪漫,坦然面對”的意大利模式;以及“輕視防控,貽誤疫情,亡羊補牢,極力甩鍋”的美國模式,都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一幅跌宕起伏的抗疫畫卷。新加坡一個民調機構組織對世界上23個經濟體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滿意度進行了調查,受訪調查顯示,中國以85分排在首位,美國、德國獲得41分,英國在41分以下。新冠疫情如同一把尺子,無情地檢驗了制度體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及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能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世界經濟能不能得到復蘇,人們生活能不能恢復到疫前狀態,取決于全球是否能通力合作、摒棄偏見,積極參與到抗疫行動中來,取決于各國政府是否能毫不松懈地打好這場抗擊疫情的阻擊戰,取決于新冠疫苗研究是否能取得關鍵性突破并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秉持普惠原則為各國抗疫使用。
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期,以美國及西方為首的國家集團和勢力,無視中國在抗疫斗爭中為世界所作出的貢獻,有意散播許多不和諧、不合作、不負責任的雜音噪波,制造一些所謂“政治病毒”“甩鍋中國”“索賠追責”的鬧劇動作,從多方位多領域蓄意發起“外交戰”“經濟戰”“信息戰”“輿論戰”,惡意詆毀中國人民卓絕奮斗的成效。如果任這種逆流發展,不及時戳穿其本質,予以抵制斗爭,必有愈演愈烈之勢。必須指出,這些“污名、甩鍋、追責”鬧劇,無助于疫情防控和人員救治,無助于重啟經濟恢復生產,無助于全球合作研發疫苗,更無助于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冷靜分析,如果把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政府針對我國的一系列動作串聯起來,這種甩鍋、抹黑、污名、追責和多策運用、極限施壓透露出一種很強的現代“混合戰爭”特點。
“混合戰爭”理論最早是由美國軍事理論家霍夫曼中校撰寫的《21世紀沖突:混合戰爭的興起》中提出,此后美軍把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和敘利亞兩場戰爭中的行動定義為典型的現代“混合戰爭”。“混合戰爭”理論認為,現代戰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戰爭樣式充滿“迷霧”,戰爭邊界變得“模糊”,戰爭不單純是大小規模之分,而是軍事行動與非軍事行動界限不明,常規與非常規手段交織的“混合戰爭”,需要統籌國家戰略資源和戰略手段能力,綜合施策、多措應對。“混合戰爭”理論已上升為美國軍事戰略的新指針。現在來看,美國有將新冠疫情大流行演化為針對我國的“混合戰爭”的可能。表現為:由美國主導發起,西方國家緊隨,各種反華勢力站隊,利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的時機,動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種手段,整合信息、情報、網絡、心理等各類資源,通過溯源追責、抹黑甩鍋、欺騙脅迫、索賠訴訟等一致性行動,以及臺海、南海、東海一系列軍事挑釁行為,交織出現、同時發生,對我國進行圍堵施壓、脫鉤恫嚇和軍事威懾,以達到反華、遏華、制華和亂華的目的。
一是瘋狂做空原油期貨。2020年3月中旬,繼美股三大股指在10天之內遭遇4次熔斷之后,4月20日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份輕質原油期貨合約價格出現崩盤,從每桶17.85美元跌到了零美元之下,最終以每桶-37.63美元報收,油價跌幅超過300%,國際原油期貨價格首次進入負值時代。這種臨時更改交易規則,貌似原油期貨的純粹市場行為,其實質是針對特定對象國家、特定國家金融機構、特定交易時段的一次血腥的市場絞殺,是一些極度貪婪的資本金融大鱷們聯手制造的一次由“黑黃金”變成“黑天鵝”的史詩級事件,徹底暴露了其對金融資本的瘋狂迷戀和市場交易的極度殘酷,也為我國提供了原油期貨的典型案例和市場交易的慘痛教訓。
二是搞“政治病毒”污名化。美國在抹黑中國、栽贓中國、污蔑中國方面變本加厲。一邊指責世界衛生組織未及時宣布“全球大流行”,拖欠并中止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資金資助,聯手圍攻和調查世界衛生組織及人員,企圖逼迫世界衛生組織反水中國,推動所謂的“獨立調查”。一邊施壓要求其他國家“統一甩鍋”中國,通過“對華制裁法案”,極盡所能抹黑中國、污名化中國,轉移國內政治和經濟危機視線,為超過315多萬人確診、13.9萬多人死亡推卸責任;美國一些政客更是動作頻頻、陰招不斷,采取極限施壓和訛詐伎倆,為即將舉行的大選制造輿論、撈取資本;目前,美國國內已經發生多起歧視亞裔、排斥亞裔,甚至仇視華人、傷害華裔人士的惡劣事件,美國政府故意制造事端和慫恿國內政治生態極度惡化,有重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麥卡錫時代的欺騙與謊言、恐怖與猜疑、偏見與敵視的可能。
三是極限打壓我國科技發展。蓄意造成在制造業、科技、貿易上的脫鉤事實,美國視我國華為公司為我國戰略影響力和戰略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和工具,進入2020年5月份以來,持續極限打壓5G領軍企業華為公司,5月15日出臺史上最為嚴厲的特別針對華為的封鎖禁令,“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軟件在美國以外設計和制造的半導體產品”,實際上切斷了美國以外科技企業代工廠為華為提供芯片的渠道;5月20日,美國參議院又通過《外國公司控股責任法案》的新議案,要求所有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證明其不受政府控制,并在未來3年內完成會計合規,否則將被迫退市;5月23日,美國又將33家中國企業、高校和政府機構列入貿易管控“實體清單”,目的就是企圖通過極限打壓華為,摧毀華為在5G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和所謂的戰略安全威脅,直至徹底打垮我國科技產業的發展和崛起,切斷我國在尖端技術領域迭代發展,以及在新一輪經濟轉型中的引擎與鏈條。5月28日,美國再次與加拿大聯手做局,在孟晚舟引渡案問題上認定所謂的“雙重犯罪”,企圖濫用美加雙邊引渡條約,蓄意制造針對我國的政治事件。
四是“以臺制華”“以港亂中”。2020年3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所謂的“臺北法案”,粗暴干涉我國內政,破壞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美國一些政治人物也迫不及待為“臺獨”站臺打氣,唆使民進黨執政當局挑起事端。4月下旬以來,美軍艦戰機頻繁飛越臺海,蓄意制造兩岸緊張對立關系和臺海局勢升級;4月26日,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NDI)發表所謂涉港報告,再次說三道四,插手香港事務;5月中旬,美國推遲向國會提交有關中國香港的年度報告,以觀望為由與我國召開“兩會”掛鉤。在我國“兩會”期間,美國蓄意挑釁,高調宣布對臺軍出售MK-48重型魚雷等現役尖端武器,不斷增大臺獨勢力“以武拒統”籌碼。美國還針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制定通過的“香港國安法決定草案”,聯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及亂港反中勢力,插手我國內政及外交,粗暴干涉香港事務,肆意踐踏國際法準則。美國頑固堅持冷戰對抗思維,企圖在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挑起新的事端,增添新的麻煩,制造新的危機,圖謀引發更大混亂。
五是惡化我國戰略安全環境。近一段時間,美國艦機闖入東海、南海頻次明顯增加。2020年5月1日前后4天,美國軍機、軍艦多次竄飛南海,闖入我國南海島礁附近,在東海、南海海域進行以中國為“假想敵”的聯合軍演,還試圖在我國周邊開發部署陸基“戰斧”式巡航導彈。值得注意的是,美軍在多艘航母感染新冠疫情趴窩隔離的情況下,打破慣例派出空中力量取代軍艦,先后派出3批6架B-1B戰略轟炸機從本土起飛經日本上空,途經空中加油或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伴飛,進入臺海、東海、南海執行任務,嚴重破壞地區穩定,惡化我國戰略安全環境。2020年5月以來,美國艦機在南海地區的挑釁行為更加明目張膽,蓄意制造擦槍走火的幾率不斷增大,對此,我國需保持戰略定力,冷靜觀察,敢于斗爭,靈活應對。
此外,疫情期間國內一些親美西方諂媚勢力和一些所謂民意公知、網絡大咖,也急不可待地從后臺跳到前臺,散布虛假信息,制造各種謠言,推波助瀾,混淆視聽,甚至以文化現象示人,行詆毀否定之實,對我國為抗擊新冠疫情所做的卓絕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效進行攻擊,客觀上起到了類似前蘇聯解體、東歐及烏克蘭巨變時伺機待動的“第五縱隊”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混合戰爭”將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競爭、大國軍事博弈和奪取地緣政治優勢的戰爭新手段、新樣式。這種“混合戰爭”理論,與以往針對一些特定國家實施的所謂“顏色革命”,以及傳統形式上直接實施大規模軍事行動有很大不同,它是根據行為主體在全球戰略競爭和地緣政治博弈領域不同時間段的任務和目標,運用所有可能的國家之間的對抗手段和方法,以達成軍事戰略目的及最終政治目標的現代戰爭形態和樣式。應當說,新冠疫情大流行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非傳統安全領域的現代戰爭,這也是為什么說新冠疫情大流行為美國借此演化為“混合戰爭”提供了條件和契機。對此,我們需要密切跟蹤動向,深入搞好研判,加強戰略預置和各項斗爭準備,不斷創新綜合應對的手段和方法,謹防誤入美國設定的戰略圈套。
縱觀美國在抗擊新冠疫情中所有“甩鍋追責”的種種表現和對抗強度,不難發現,美國在其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指導下可能隱藏著更大的動機和目的。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次新冠疫情大流行對世界經濟和全球戰略格局造成的沖擊和影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共同面對的最大挑戰,也是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從沖擊情況來看,這次疫情導致全球新一輪經濟引擎突然熄火,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發達國家經濟出現斷崖式下挫,全球產業鏈面臨驟然斷裂的至暗時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0年全球的經濟將萎縮3%,出現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慘烈的衰退。甚至推測,實際情形可能要比預測的更壞。
新冠疫情導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雙雙遭受重創。居民長時間居家隔離足不出戶,生產癱瘓,交通阻斷,航空停頓,需求銳減,供給停滯,社會經濟和生產生活同時按下暫停鍵,造成實體經濟危機逐步向金融領域、生活消費及家庭傳導,企業和個體成為經濟危機的受害者和財富損失的承接者。國外疫情的爆發和蔓延,嚴重阻隔了流通渠道供給,導致全球產業鏈紊亂,市場供應鏈失衡,造成了大量商品積壓,海外訂單受阻,有貨出不去,訂貨進不來,復工不能復產,中小微企業處境艱難,次生災害溢出效應不斷擴大,就業率下降撬動失業率大幅上升,近短期危機正加速向中長期衰退轉化,造成世界經濟嚴重受挫,甚至出現深度衰退。
在全球新冠疫情尚未出現整體拐點的情況下,美國連續出臺了一些超常規經濟金融政策,美國聯邦儲備系統(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為美聯儲)宣布零利率,采取“無限續杯”量化寬松的經濟刺激計劃,企圖通過瘋狂“印鈔”收割全球財富的同時,將數萬億美元赤字風險轉嫁他國。在2020年3月底,美聯儲在已經實施2萬億美元刺激計劃的基礎上,短短3周內又擰開印鈔機水龍頭使其資產負債表達到空前的6.42萬億美元(4月18日);4月22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約5000億美元的一攬子經濟支持計劃,再加上4月9日美聯儲宣布的2.3萬億貸款計劃,短短1個月時間里宣布放水達11萬億美元流動性,表明美聯儲信奉“自己生病,他國吃藥”的強盜邏輯,誓將無限量化寬松政策進行到底,這勢必導致貨幣流動性加速泛濫,資產價格泡沫飆升,造成世界經濟劇烈動蕩。美國已經印鈔超過6.25萬億美元,大約相當于45萬億人民幣,只有把這么多美元釋放出來,尤其進入新興經濟體市場,才能達到收割羊毛的作用。事實證明:每一場全球性危機撕碎的是虛偽和謊言,呈現的是歷史與真相。
目前,全球范圍內新冠疫情仍然處于持續蔓延或“解封”后復工復產中再次傳播的階段,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和研究還存在許多盲區,一些科學家及人類史學家認為,這種新冠病毒有可能在迭代變異中長久存活下去,甚至與人類共存共生。從發展趨勢來看,世界經濟究竟被疫情傷害到什么程度,人類活動如何盡快走出疫情,社會經濟生活能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況,完全取決于各國團結合作共同抗疫的效果,取決于能否有效地阻斷新冠病毒傳播鏈條,取決于疫情何時結束和疫苗及特效藥何時面世。中美兩大經濟體在2020年第二季度的經濟狀況將呈現不同態勢。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在第一季度GDP下滑4.8%,創下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最低。這也是自1947年有季度數據統計以來單季度下滑速度最快的一次。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警告,美國第二季度經濟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滑,可能會出現兩位數的失業率,另有預測第二季度下滑幅度可能將達到-29%左右。歐盟經濟在進入歷史性衰退之后,2020年4月份萎縮到-7.4%。隨著我國各地陸續復工復產、降低疫情防控風險等級、有序開放旅游餐飲等消費市場,各項經濟指標將會出現大幅度反彈,2020年4月份,我國外貿增長8.2%,預計第二季度GDP預計在零線上下徘徊,并有望回到正值水平。
其他國家和地區也都紛紛采取對策,希望盡快恢復經濟生活。在抗擊新冠疫情重要關口,2020年4月23日,歐盟舉行首腦會議,計劃實施“歐盟抗疫版”的馬歇爾經濟計劃,用來挽救遭受重創的歐盟經濟,使其得以盡快復蘇。2020年4月底,聯合國發布報告認為,全球有16億勞動力將受到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響,就業崗位數量將大幅度下降。2020年5月21日,英國歷史上首次以低于零的收益率發行長期債券,作為疫情期間努力復蘇經濟的舉措。2020年5月27日,歐盟公布了7500億歐元的振興方案,極力挽救瀕臨系統性衰退的歐盟經濟。全球經濟這種加速下滑的態勢,如不能及時有效地遏制,疫情大流行可能將演化為新的經濟危機,從而加速世界大變局,并觸發更多變量和更大危機,國際政治秩序和全球戰略格局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將進一步惡化,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將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尚未引燃的地緣政治利益爭奪和深層次民族矛盾可能被觸發,世界將進入新一輪的持續動蕩、對抗加劇的歷史階段。
每次疫情都是對社會生活的一次改造。新冠疫情大流行將全球化再次推向風口浪尖,圍繞摒棄全球化還是堅持全球化問題,形成許多不同聲音都是正常的。事實上,關于全球化問題的爭論,從它登上世界舞臺的那一刻起就已存在,這既不是老問題也不是什么新問題,是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在全球化浪潮中,中美雙方是全球化的風向標和利益攸關方,雙方既有合作又有競爭,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最近,哈佛大學著名學者、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中美之間合作與競爭作了一個比較形象的解讀。在傅高義看來,中美完全脫鉤是不現實的,雙方貿易戰只是兩個大國競爭的表面現象,實質是兩個國家年輕精神的競爭。美國建國才200多年,與中國相比是個年輕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變得越來越強大了,這種強大已經維持了近百年,到今天美國從一個充滿年輕精神的國家開始變得不再那么年輕了;而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但改革開放以來變得充滿活力、富有年輕的精神;這兩個新老交替的精神因素也客觀反映了中美戰略競爭的實質。他認為,現在世界上問題太多了,不能過于樂觀,希望中美兩國競爭要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這或許是為解決當下兩個大國戰略競爭而開出的一處藥方。
可以推斷,未來在繼續堅守和推進全球化進程的同時,會時常伴隨著逆全球化的不和諧聲音和動作。從循環邏輯來看,隨著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美國主觀認定其在多個領域的權力和影響力受到了中國威脅,為維護其全球霸權,偏執追求“優先和第一”,因而對華心生疑慮,采取蓄意打壓,甚至反方向操作的手法,逆規律而動。近年來,不斷出現的所謂“威脅論”“陷阱論”“陰謀論”“脫鉤論”等,都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產生的。“修昔底德陷阱”一詞的發明者,哈佛大學教授、政治學家格雷厄姆·艾利森就提醒中美兩個大國應避免這個陷阱。歷史昭示,就是這樣一個本來沒有或不應該有的假說,如果在未來的大國競爭中一再出現戰略誤判,不排除把假定變成現實的可能,從而墜入自己構造的陷阱中。就像基辛格說的,“一旦你產生這個想法,腦海中有了‘修昔底德陷阱’,它將給你提供透過現今的新聞與喧囂,并理解事態實際進展的棱鏡。”或許,正是這些“新聞與喧囂”,成為了逆全球化的表象和鼓噪。2020年4月中旬,97歲的基辛格撰文《新冠肺炎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指出,“在此次疫情后,世界將會變得不一樣”,并使用艱澀的語言提醒,“國家機構能夠預見災難、阻止其影響并恢復穩定”。這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幾個問題,難道疫情前、疫情后真的是一個新舊時代的分水嶺嗎?難道全球化征程會因新冠疫情而停下腳步嗎?難道各國政府會走向“扎營寨、筑高墻”式的各自為政嗎?這是需要面對的一個讓人擔憂且極其嚴肅的課題。應當看到,在這股逆全球化浪潮中,中美關系并不是唯一主題。如果把現行國際秩序僅僅看作是中美兩國的事,而忽視俄羅斯的存在和影響力,那就容易造成戰略誤判并墜入陷阱。在全球戰略博弈中,俄羅斯始終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力量。俄羅斯雖然在經濟上已經是二流甚至是三流國家,但俄羅斯素來富有戰略思維和大國擔當底蘊,依然是世界性的一流軍事強國,是一支足夠從根本上改變國際政治秩序的重要力量。忽視這一點或忘記歷史的人,將會犯歷史性錯誤,甚至會被迫重蹈覆轍。
毋庸置疑,美對華是有長期戰略的。近年來,美國明確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在美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中,強調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長期戰略競爭是美國的“首要優先事項”,不斷加大在貿易、科技、金融、外交和軍事領域對我國的遏制圍堵挑釁,從亞太再平衡到印太戰略都深刻反映出美國的冷戰思維和霸凌行徑。從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來看,美國已把這種“優先”作為“首要”。曾任特朗普政府首位國防部長的馬蒂斯就直言到,“當前美國國家安全的主要焦點是大國競爭”。在美國成為全球確診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迫切需要全面阻擊疫情的情況下,美國不愿意放棄冷戰思維,執意踐踏國際法,妄加干涉指責,大搞政治操弄,企圖用謊言、欺騙和脅迫將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流行的責任全部甩向中國,其背后一定有更深的意圖和真相。
美國推動逆全球化的本質是去中國化,目的是阻隔國際社會分享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鏈路途徑,阻斷人類共同命運、共同安全、共同繁榮的薪火相傳。可以判斷,美國視我國為全球戰略競爭對手的既定戰略不會改變,遏制打壓我國科技發展的各種動作不會停止,在更多領域去中國化的行徑也不會因為美國大選而改變。對此,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或抱有幻想,應切實抓緊做好各領域工作準備。同時也應該看到,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歷史潮流面前,不管國際政治秩序如何演繹,中美兩國關系如何發展,我國推進全球化的立場堅定不移,全球化征程也不會因新冠疫情大流行就此止步。2020年4月28日,我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參加金磚五國外長視頻會議上再次闡明中國政府的立場,強調指出疫情不會改寫歷史進程,不會改變全球化進程,中國從來沒有意識形態的考量,從來不謀求地緣政治私利。中國的聲音是嚴肅的,是負責任的,也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遭遇百年未有之疫情大流行,正面臨中美百年未有之大競爭。疫情就像一把尺子,衡量著在突如其來的疫情災難面前一個國家制度的優劣,丈量著在抗擊疫情中所體現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強弱。越是在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時,越是要看到我國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越是要堅持底線思維,扎實做好較長時間內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明史·朱升傳》記載,明朝建國前朱元璋采納了謀臣朱升“廣積糧、筑高墻、緩稱王”的建議,成就了明朝大一統偉業。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主席基于對我國所處的國內外形勢判斷,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戰略思想,使我國成功擺脫危機,戰勝各種困難,維護了國家最高利益。
當歷史年輪來到承載沉重危機、充滿機遇挑戰的2020年,歷史必將證明這是一個勵精圖治、國運轉換的重要一年。我國將堅定地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全面加強國際合作,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最終徹底戰勝人類的共同敵人——新冠肺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