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較小的由太陽能驅動的無人駕駛地效翼飛行器,該飛行器由俄羅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的工程師制造,被稱為“風暴-600”。該飛行器為自主運行,無車載駕駛員,采用基于GPS的導航,傳統的基于無線電波的雷達,以及光探測和測距系統,使其能夠探測和避開障礙物。該飛行器電動馬達的電池電力由其頂部的光電板陣列提供,可能使其能夠長時間部署而無需返回基地加油。此飛行器目前的理論最高時速為200km/h,不過其設計者希望將這一數字提升至300km/h。(cnBeta.COM)
德國海軍F125型護衛艦“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號正式服役。F125型護衛艦共計劃建造4艘,“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號是第二艘。F125型護衛艦長149m,滿載排水量約7200t,最大航速超過26節;配有高度復雜的艦載系統(約90%的系統是專門為其設計)和約28000個傳感器,大幅提升了自動化水平。與之前的護衛艦相比,船員人數將減少一半。除了能夠攻擊陸上和海上目標之外,F125型護衛艦還配有防空系統和反潛直升機。(藍海星智庫)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科研團隊針對下一代智能無線電的感知功能進行研究,提出了利用多輸入多輸出(MIMO)系統天線互相關與空時信息的高性能寬帶頻譜感知方法。該團隊引入了多天線系統的天線互相關信息,提出了相應的壓縮子空間學習算法,通過考慮空間相關MIMO信道模型,以及接收端相關矩陣為指數相關模型,給出了所提算法與傳統算法在協方差矩陣奇異值關系上的解析表示,通過導出較傳統算法奇異值上的增益(增益上下界),進一步揭示了提出算法的性能優勢,相應的理論結果也可用于指導算法中的參數選擇及多天線系統的設計。(中科院網站)
蘇州大學能源學院研究團隊借助3D打印技術,方便、高效、便捷地構筑了高負載硫正極,并獲得了具有高倍率性能和高面容量的鋰硫電池。該硫正極具有經過優化的離子/電子傳輸通道和充足的孔隙率,有利于對多硫化物進行高效管理。研究人員還設計了包含硫/碳和LaB6電催化劑的獨特混合墨汁,用于打印高性能的硫正極。金屬性LaB6電催化劑可以均勻地分布在3D打印的架構內,自發地確保有豐富的活性位點用于多硫化物的固定和轉化,從而實現高效率的放電或充電過程。這對多硫化物的管控起到了積極作用,更加有效地抑制“穿梭效應”,從而獲得具有優異性能的鋰硫電池體系。(《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