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麗,馬新宇,崔艷艷,李大偉,房芹,綦會霞
(赤峰學院附屬醫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中晚期食管癌屬于腫瘤科臨床中的常見疾病,其發病率在我國民眾中長期處于較高水平,能夠給患者的身體健康質量和生命安全狀態造成破壞和威脅。流行病學臨床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食管癌患者在發病早期階段的癥狀表現不明顯,絕大多數患者在初始確診時已經到達病情發展的中晚期階段,無法接受外科手術治療。選擇適當技術方法開展針對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療處置工作,能支持患者的臨床病情得到顯著改善,中位生存期逐漸延長,發揮良好效益。文章以我院腫瘤科確診收治的部分蒙古族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作為調查對象,為其開展了常規治療聯合放射性125I 粒子覆膜支架植入治療,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9 年9 月至2020 年1 月,將我院60 例蒙古族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運用隨機統計學方法均等分為兩組,每組各30 例。參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47-73 歲,平均(61.40±3.06)歲。研究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46-74 歲,平均(60.91±3.22)歲。研究組與參照組在性別,以及年齡等基礎資料方面無差異(P>0.05)。本次研究中入選的所有患者均滿足《實用內科學》教材中列示的中晚期食管癌疾病的臨床診斷參考標準,知情自愿,符合臨床倫理學研究規范。
1.2 臨床治療處置方法。為參照組開展常規方法治療處置,針對研究組開展常規治療方法聯合放射性125I 粒子覆膜支架植入治療處置,要在嚴格遵照臨床技術指導規程前提下,結合患者具體表現的病情特點,制定和運用針對性方案為患者開展治療處置。
1.3 臨床評價觀察指標。對比兩組的治療顯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生活質量評分(角色功能評分、軀體功能評分、認知功能評分、情緒功能評分,以及社會功能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以統計學軟件包SPSS 19.0,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行t 檢驗。若P<0.05,判定為存在組間差異。
2.1 兩組的治療顯效率比較。研究組的治療顯效率高于參照組,組間有差異(χ2=3.774,P<0.05)。
2.2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詳情參見表1。

表1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研究組的角色功能評分、軀體功能評分、認知功能評分、情緒功能評分,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詳情參見表2。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角色功能評分 軀體功能評分 認知功能評分 情緒功能評分 社會功能評分研究組 30 52.26±4.76 69.76±4.21 60.70±4.65 62.44±4.72 49.50±3.74參照組 30 35.61±4.61 54.80±3.50 35.15±2.04 50.52±4.15 25.41±3.02 χ 2 - 13.762 14.966 27.560 10.388 27.448 P - <0.05 <0.05 <0.05 <0.05 <0.05
基于現有的調查研究結果,食管癌屬高發性惡性腫瘤疾病,且臨床中通常選擇運用外科手術治療方法、化學藥物治療方法,以及放射線治療方法為患者開展治療處置[1]。
流行病學基礎性研究結果顯示,食管癌是發生在人體消化道系統內部的常見惡性腫瘤疾病,其在全球范圍內每年能誘導30 萬例患者發生因病死亡結果,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中國屬于典型的食管癌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國家,每年大約能引致15 萬例患者發生因病死亡結果。在我國食管癌患者群體之中,男性患者數量明顯對于女性,且絕大多數患者的發病年齡都在40 歲以上。
經驗顯示,食管癌疾病的發生與化學物質因素(亞硝胺物質)、生物性因素(細菌或者是真菌作用)、微量元素缺乏因素(形如鉬、鐵、鋅、氟、硒等元素在糧食、蔬菜,以及飲用水中的含量處于較低水平)、維生素缺乏因素(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 等)具備相關性。
受疾病本身具備的基本特點的制約,絕大多數食管癌患者在初次確診時已經進入病程發展的中晚期階段,此時患者通常會合并出現食管組織的惡性狹窄性病變,給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整體生存持續時間造成不良影響,與此同時,由于患者的體質狀態較差,多數患者在這一階段還會出現表現程度較為嚴重的感染性癥狀、貧血癥狀,以及腫瘤過度生長,無法對放射線治療方法展示出充分耐受性[2]。
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群體中,盡管體外放射線治療技術的實施流程和應用效果在不斷改善,但是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遠期生存率在最近若干年間并未獲取到程度顯著的優化提升,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多種多樣并發癥,具體包含放射性肺炎、氣管瘺、食管瘺、食管狹窄,以及食管潰瘍等,繼而給患者的生活質量狀態造成嚴重不良影響[3]。最近幾年以來,腔內放療技術在臨床中獲取了持續應用空間,在確保患者取得較好療效條件下,有效控制和縮減了患者的各類并發癥發生率[4]。
作為一種具備低能釋放特點的γ 射線,放射性I-125 粒子在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取得的效果確切,其能量參數介于27.00-35.00 kev 之間,輻射半徑參數介于1.00-1.70 cm 之間,半衰期為60.40 d,組織穿透能力為1.70 cm[5]。將放射性I-125粒子種植到腫瘤病理組織分布位置及其可能侵犯影響的周邊組織,繼而針對處于不同細胞周期的腫瘤細胞開展持續照射,能發揮較好的腫瘤細胞殺滅作用,促進患者的病情逐漸改善。
本次研究中獲取的數據測算結果顯示,針對蒙古族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開展常規治療聯合放射性125I 粒子覆膜支架植入治療,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為經確診收治的蒙古族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實施常規治療聯合放射性125I 粒子覆膜支架植入治療,能助力患者的病情改善,優化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