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生
(吉林大學 第一醫院二部,吉林 長春 130000)
老年人受年齡因素影響,骨質疏松問題突出,在外力沖擊作用下極易發生髖關節骨折等骨科疾病[1]。臨床治療晚期髖關節疾病主要采取髖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普遍身體各項機能衰退,合并多種慢性疾病,對術中各項操作無法耐受,選擇合理有效的麻醉方式可確保手術順利完成,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及預后效果[2],現階段髖關節置換術采取的麻醉方式主要包括全麻及腰硬聯合麻醉,二者麻醉效果存在差異,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45 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分析比較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病例樣本為2016 年8 月至2019 年5 月時間段我院收治的45 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分組方式為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劃分為兩組,即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23 例,男12 例,女11 例;年齡58-67 歲,平均(60.29±5.44)歲,對照組男12 例,女10 例;年齡57-65 歲,平均(60.21±5.38)歲,常規資料(年齡、性別)兩組患者無統計學差異(P>0.05),對本次研究結果無影響。納入標準:無腰椎組織病變,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障礙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他無法配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全麻,患者需吸入異氟醚(1.0%),麻醉期間間斷性加入維庫溴銨(0.05-0.07 mg/kg)、芬太尼(1μg/kg),丙泊酚3 mg/(kg.h),給藥方式為微量靜脈泵注。研究組患者采取腰硬聯合碼子,取患者側臥位,于L3-L4 椎間隙實施穿刺,完成穿刺后置入腰穿針,使其完全穿破患者蛛網模結構,如回流清亮腦脊液,可注射1.2-1.5 mL 左旋布比卡因(0.5%)。將腰麻針退出,于患者頭側置入硬膜外導管,確保置入深度不低于3 cm,取患者平臥位,準確測定腰麻阻滯范圍,經由預先zhiru8 的硬膜外導管注射3-5 mL 鹽酸利多卡因(1.2%)。麻醉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心率、血壓等生理指標,如血壓數值降低超0%,需利用合理的輸注速度注入麻黃堿10 mg,如患者心率數值低于60 次/min,需利用阿托品0.5 mg 治療,確保麻醉安全順利完成。
1.3 評價標準。麻醉效果包括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為麻醉過程患者狀態安靜,無牽拉疼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VAS 疼痛評分顯示為無痛或輕度疼痛。有效為麻醉過程患者情緒輕度不穩定,存在牽拉疼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VAS 疼痛評分顯示為輕度疼痛,無效為麻醉完成后患者情緒波動明顯,牽拉疼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嚴重,VAS 疼痛評分顯示為重度及劇烈疼痛,顯效及有效為麻醉有效。統計兩組患者麻醉藥物用量、起效時間、阻滯完全時間等指標,統計兩組患者精神反應、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麻醉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為計數資料,表示方法為%,檢驗方法為檢驗,麻醉藥物用量、起效時間、阻滯完全時間為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檢驗方法為t 檢驗,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 23.0,如P<0.05,則兩組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
2.1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效果指標比較,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組間麻醉效果比較[n(%)]
2.2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麻醉指標。麻醉藥物用量、起效時間、阻滯完全時間等指標比較,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麻醉指標

表2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麻醉指標
組別 n 麻醉藥物用量(mg)起效時間(s) 阻間滯(完m全i n時)研究組 23 14.85±2.76 51.24±6.95 14.03±3.41對照組 22 140.38±13.62 121.94±7.69 23.37±5.98 χ 2 43.302 32.384 6.472 P 0.000 0.000 0.000
2.3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精神反應、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指標比較,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
臨床治療中老年人晚期髖關節疾病主要采用髖關節置換術,該術式臨床優勢為創傷面積小,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患者術后恢復速度快,可改善髖關節功能,使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恢復正常,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及生活質量[3]。老年人是臨床實施髖關節置換術主要人群,受年齡及身體素質等因素影響,大部分老年患者多項生理機能衰退,且合并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部分患者對髖關節置換術無法耐受,為此需選擇適宜的麻醉方式,提高手術效果及安全性,改善患者預后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經腰硬聯合麻醉后麻醉藥物用量、起效時間、阻滯完全時間、麻醉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指標優勢顯著。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紊亂,機體代謝能力不足,對麻醉藥物較為敏感,術后極易產生呼吸恢復不理想及蘇醒延遲等問題。選取髖關節置換術麻醉方式時需充分考慮術后蘇醒時間、血氣指標、術中血流動力學指標,常規氣管插管全麻方式麻醉誘導時間長,麻醉藥物劑量控制難度較高,極易產生麻醉阻滯不全及麻醉失敗,麻醉效果無法保證,部分老年患者術中腹肌緊張,對術中牽拉反應嚴重,極易影響手術及預后效果。腰硬聯合麻醉與全麻相比優勢顯著,腰硬聯合麻醉模式阻滯完善,可維持患者良好的皮膚松弛狀態,醫師可有效清理患者皮膚深處組織,有助于縮短創口愈合時間。腰硬聯合麻醉注入藥物后3 min 可起效,麻醉平面固定時間約為10 min,肌肉松弛作用突出,鎮痛效果優于全麻。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可維持血流動力學指標穩定,患者疼痛時間少,麻醉操作時間短,可有效減少術中各類應激反應,保護心血管及呼吸系統功能。另外,腰硬聯合麻醉可將麻醉平面控制在T10 下,術中可結合患者麻醉情況隨時調整麻醉藥物劑量,麻醉的安全性及可操控性較高,有效解決了常規全麻模式下操作性差,麻醉藥物作用時間短,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無法持續性給藥等問題,實現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的優勢互補,對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提高作用顯著[4]。
臨床應用腰硬聯合麻醉需保證麻醉藥物推注動作柔和,速度緩慢,導管需質柔軟,避免對患者神經根及硬膜外腔組織造成損傷。腰硬聯合麻醉模式下,部分患者受反復穿刺及體位變化、腰椎退行性病變等因素影響,極易產生疼痛,治療依從性降低,為此需結合患者病情及體質,配合采取喉罩的模式提高麻醉效果。
由此可知,髖關節置換術中采用腰硬聯合麻醉臨床效果顯著,可減少麻醉藥物用量,縮短起效時間及阻滯完全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同時,本次研究選取樣本量不足,缺乏同類醫療機構數據對比分析,髖關節置換術中采用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的臨床效果需進一步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