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華
(宿遷市兒童醫院,江蘇 宿遷 223800)
輸液治療為臨床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但是考慮靜脈輸液治療對患者診治依從性的要求較高。小兒患者由于血管直徑較細,臨床穿刺難度較大,治療依從性較低,針對小兒患兒開展靜脈輸液治療的難度較大,一方面因多次穿刺易導致小兒皮膚的損傷;一方面因穿刺難度較大,患者治療依從性較低,出現輸液不良事件的幾率較高;上述因素均在直接影響靜脈輸液治療質量[1]。隨著臨床技術不斷發展,輸液方式的改變,靜脈留置針卻確立起來,臨床主要適用于長期輸液治療、治療依從性不佳及年老體弱患者,有效降低輸液對機體的損害;但是考慮筋靜脈留置針為侵入性操作,其對臨床護理的質量要求更高[2]。兒科門診輸液是導致不良護患關系的主要因素,為了搭建良好的醫患關系,本研究筆者特針對靜脈留置針于兒科門診輸液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并探究適配的護理方案,執行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課題客觀指標為筆者單位兒科門診收治的靜脈輸液患兒,共計90 例,課題病例采集時間在2018 年9月至2019 年9 月,將90 例患兒依據入院先后時間均分小組,其中早期45 例患兒予以常規輸液治療,并聯合開展常規門診護理,設為早期組,其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齡3 個月至7 歲,平均(3.14±0.51)歲,輸液天數4-9 d,平均(6.55±0.42)d。其中晚期45 例患兒予以靜脈留置針干預,并聯合開展綜合護理,設為晚期組,其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齡2 個月至6 歲,平均(3.08±0.47)歲,輸液天數3-9 d,平均(6.27±0.39)d;將2 組患兒入組時客觀資料數據進行細化分析(P>0.05),提示具有比對價值。納入原則:①所收集的90 例患者均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符合靜脈留置針指標;②患兒監護人對本研究立項知情,授權研究;③就本課題報備安全管理委員會及倫理委員會,獲批準后開展。
1.2 方法
1.2.1 早期組患者采用常規靜脈輸液方式;晚期組采用靜脈留置針輸液,借助24 號頭皮留置針,采用透明膠帶進行固定;對患兒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完成,持針體與皮膚呈30°。
1.2.2 護理:早期組予以常規門診護理干預,晚期組予以綜合護理干預,對對患兒家屬開展健康宣教,告知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優勢、常見并發癥及應對等,提高患兒家屬監護能力;避免靜脈導管堵塞,合理選擇穿刺部位,在輸液結束之后進行導管護理,避免血栓的形成;定期對患兒更換輔料,予以穿刺點及周圍皮膚消毒;采用肝素實施正壓封管,采用1 mL肝素鹽水進行凝血干預,在輸液完成之后密封肝素帽[3-4]。
1.3 評價標準。統計比對2 組患兒一次性穿刺成功情況,記錄2 組患兒穿刺次數;采用科室自制的問卷表針對患兒家屬進行問卷調查,主要調查指標包括穿刺技能、護患關系及健康教育等。
1.4 統計學分析。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 23.0 版本進行所得數據客觀分析,作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1 2 組患者穿刺情況分析。經由靜脈留置針聯合綜合護理干預的晚期組,其一次性穿刺成功及平均穿刺次數均異于早期組,組間差顯著(P<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穿刺情況分析
2.2 2 組患兒家屬醫療服務滿意情況分析。經由靜脈留置針聯合綜合護理干預的晚期組其穿刺技能、護患關系及健康教育等維度評分均高于早期組,組間差顯著(P<0.05),見表2。
表2 2 組患兒家屬醫療服務滿意情況分析,分)

表2 2 組患兒家屬醫療服務滿意情況分析,分)
組別 n 穿刺技能 護患關系 健康教育早期組 45 91.02±9.74 93.75±10.24 92.75±9.21晚期組 45 79.82±8.01 82.14±8.06 80.26±7.84 t - 13.251 12.884 11.865 P - 0.000 0.000 0.000
靜脈留置針將針頭留置在皮下,在下一次靜脈輸液時避免反復穿刺導致的機體損傷,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小兒門診輸液治療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充分考慮小兒輸液需求及患兒機體特異性,適配治療依從性不佳的患兒[5]。小兒靜脈留置針臨床療效較好,是其醫療成本較高,在留置期間出現留置管脫落情況,于診治期間需加強護理管理,加強留置針健康宣教,提高患兒家屬對留置針的了解,避免因患兒或家屬因素導致的不良輸液情況發生;留置針需開展預防性護理干預,針對臨床常見的輸液不良事件進行護理干預,降低其發生幾率[6]。本研究表明,經由靜脈留置針聯合綜合護理干預的晚期組,其一次性穿刺成功及平均穿刺次數均異于早期組,組間差顯著(P<0.05);經由靜脈留置針聯合綜合護理干預的晚期組其穿刺技能、護患關系及健康教育等維度評分均高于早期組,組間差顯著(P<0.05)。
綜上所述,于小兒門診輸液中采用靜脈留置針方式,可顯著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輸液次數,簡化臨床輸液流程,患兒家屬接受程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