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慧
(白城市鎮賚縣英華衛生院,吉林 白城 137300)
近年來,環境污染程度明顯加重,加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形成,各類型疾病的臨床發病率均明顯提高[1]。由于大型醫療護理資源難以與患者治療需求相適應,所以使社區醫院的就診患者顯著提升,護理問題也隨之凸顯出來。很多患者會通過靜脈輸液的方式對慢性病進行治療,要想使社區醫療糾紛事件發生率下降,優化社區的輸液質量,文章將社區門診輸液作為主要研究內容,重點闡述評估-分類-護理模式的具體應用,希望有所幫助,現報告如下。
1.1 基礎資料。選擇我院自2016 年09 月至2019 年09 月收治的社區門診輸液患者86 例,利用奇偶數分組法將其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43 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23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47.93±5.54)歲;實驗組患者男22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47.75±5.6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數據經比較未見差異,視為可比。
1.2 方法。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模式,具體為實施用藥指導、開展健康宣傳教育以及輸液指導等等。實驗組應用評估-分類-護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首先,評估環節。對患者藥物過敏史、特殊用藥情況、是否有發熱癥狀、年齡是否超過60 歲等多方面內容進行科學評估[2]。其次,分類環節。對不同類別的護理患者進行科學區分,落實藥物指導、針對性護理以及健康宣傳教育等工作。再次,確定護理重點。一般情況下,重點護理的患者,其輸液室應設置在護士辦公室周邊,在發生意外的時候,可保證醫護工作人員采取針對性的救治措施。最后,服務和環境方面,即服裝儀表、標識清晰度與環境舒適度等。通常,輸液室要合理設置信息板,對應標記輸液患者相關信息,便于患者查看[3]。另外,作為醫護工作人員,要消毒并打掃輸液室,確保空氣流通。與此同時,應不斷提高個人護理能力、改善護理態度,使患者更認可社區門診輸液室的工作,使其護理滿意度不斷提高。
1.3 評價指標。對實驗組、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各項指標評分等多項臨床指標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對于兩組社區門診輸液患者臨床護理結果,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 展開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護理滿意度)、計量資料(各項指標評分)分別采用n(%)、±s 進行表示,各行檢驗、t 檢驗,當P<0.05 的時候,即可證實組間差異存在臨床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滿意度對比。實驗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n,%)
2.2 實驗組、對照組各項指標評分比較。前者服裝儀表評分、護理技能評分、環境舒適評分、標識清晰評分、護理態度評分均比對照組高,差異具備統計學研究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評分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評分對比
組別 例數 服裝儀表 護理技能 環境舒適 標識清晰 護理態度實驗組 43 93.26±4.23 94.16±3.03 94.36±5.54 93.28±5.06 96.36±3.15對照組 43 81.24±6.27 78.46±7.01 82.39±8.13 79.84±7.46 82.17±8.05 T - 10.4212 13.4809 7.9784 9.7770 10.7642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目前階段,現代護理思想持續發展,醫學模式也呈現出全新趨勢,在諸多慢性疾病臨床發病率不斷提高的背景下,醫療護理資源出現緊缺的情況,使社區醫院的靜脈輸液就診患者數量增多[4]。其中,社區門診輸液室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樣關乎治療效果與社區聲譽,要想不斷改善護理質量,就必須實現社區門診輸液護理模式的全面革新。其中,評估-分類-護理模式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使患者漏診與錯診的發生幾率顯著降低[5]。
在以上研究中,實驗組選擇應用評估-分類-護理模式,各項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門診輸液患者經評估-分類-護理模式管理后,效果明顯改善,且使得護患關系更加和諧。
總體來講,將評估-分類-護理模式應用在社區門診輸液患者的管理過程中,不僅實現了護理流程的有效簡化,同樣也優化了護理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治療的安全性,醫療糾紛的發生率也明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