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河北省唐山市婦幼保健院,河北 唐山)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患者會出現月經不調、腹部脹痛等癥狀,在臨床治療上,通過藥物抑制孕激素能夠很好的抑制子宮肌瘤的增長,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1]。本次研究通過我院收治的160例子宮肌瘤患者為對象實施大劑量(25.0 mg/d)米非司酮治療和小劑量(12.5 mg/d)米非司酮治療,將兩組的激素水平、不良反應情況以及臨床療效做比較分析,現報告如下。
收治我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8月總計160例子宮肌瘤患者為對象,隨機以每組8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的年齡為20~39歲,平均(33.14±4.35)歲,病程為3個月至5年,平均(2.51±0.47)年,子宮肌瘤的直徑為3~13 cm,平均(5.36±1.53)cm。對照組的年齡為20~39歲,平均(33.21±4.31)歲,病程為 3個月至 5年,平均(2.48±0.44)年,子宮肌瘤的直徑為 3~12 cm,平均(5.29±1.47)cm。兩組的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皆符合子宮肌瘤的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和家屬皆愿意積極參與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無其他嚴重的身體疾病。
排除標準:排除嚴重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排除有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不積極參與治療的患者;排除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實施米非司酮(國藥準字:H20064669,生產廠家: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口服治療,對照組患者在來月經第3天開始服用,25.0 mg/d,1次/d,觀察組患者同樣也在來月經第3天開始服用,12.5 mg/d,1次/d,持續治療90 d。
根據兩組的激素水平進行對比,包括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血清(P)以及促黃體素(LH)。
根據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對比,包括惡心、腹痛、發熱、皮疹以及頭暈。
根據兩組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評價標準分為顯效:治療后腹痛等疾病癥狀基本消失,子宮肌瘤長減小<1.0 cm或消失,月經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腹痛等疾病癥狀有所改善,子宮肌瘤長減小到1.0~2.0 cm,月經明顯恢復;無效:治療后腹痛等疾病癥狀依舊存在,子宮肌瘤長減小>2.0 cm,月經異常。
此次研究將SPSS 18.0統計軟件用來計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并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并用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
兩組的激素水平在治療前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激素水平在治療后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激素水平(±s)

表1 激素水平(±s)
注:*與觀察組治療前對比,P>0.05;**與觀察組治療后對比,P>0.05。
E2(pmol/L) FSH(μg/L) P(μg/L) LH(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1.48±35.45 160.28±41.28 24.42±4.54 22.14±5.05 33.13±4.17 8.93±2.65 22.07±5.05 20.02±3.78對照組 350.52±37.01* 159.82±40.32** 24.45±4.63* 22.10±4.77** 33.17±3.97* 9.01±2.49** 22.04±4.77* 20.09±4.03**組別
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中觀察組總發生率(6.25%)明顯低于對照組總發生率(1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情況(n, %)
兩組的臨床療效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5.00%)與對照組總有效率(93.75%)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臨床療效(n, %)
子宮肌瘤也被稱為纖維肌瘤,是常見的婦科疾病,屬于激素依賴性腫瘤,多發生于育齡階段的女性,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子宮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病癥[5]。子宮肌瘤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常伴隨月經增多、腹痛、陰道出血、排尿困難以及白帶增多等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6]。子宮肌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若治療不及時容易出現感染等并發癥,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因此對子宮肌瘤應該及時的進行治療[7]。根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子宮肌瘤病情的發展與雌激素、生長激素以及血清等異常有密切的關系,其中血清對子宮肌瘤細胞的增長有明顯的影響[8]。米非司酮是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抗孕激素制劑,通過降低孕酮的活性,減少子宮動脈內的流血情況,從而有效的對子宮肌瘤的增長起到抑制的作用[9]。同時有研究資料指出,不同劑量的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存在差異,而減少藥物劑量對于降低患者不良反應有良好的效果。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空氣污染和周圍環境的逐漸惡化,同時由于生活和飲食方面的不規律,而導致子宮肌瘤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有呈年輕化的趨勢,嚴重危害了子宮肌瘤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因此研究對子宮肌瘤有效的治療手段對社會有重要意義[10]。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得出,兩組的激素水平在治療前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激素水平在治療后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中觀察組總發生率(6.25%)明顯低于對照組總發生率(1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臨床療效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5.00%)與對照組總有效率(93.75%)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不同濃度的米非司酮進行治療,都有良好的效果,但小劑量的米非司酮造成不良反應更少。
綜上所述,不同濃度的米非司酮都能降低子宮肌瘤患者的激素水平,治療效果明顯,但小劑量的米非司酮造成不良反應更少,安全性能更高,具有臨床推廣意義。